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通天教主”的本帮情结悦品周元昌

时间:2024-05-16

猿叟

3年前,听徐正才大师笑谈上海烹坛,老阿哥开口道:“上海厨师中,周元昌可称‘通天教主了。”谚云:“戏子的腔,厨子的汤”,徐大师是有“腔”有“汤”的奇人,说起烹饪来,常常是“戏”说。我理解,所谓“通天教主”,是徐大师对周元昌的由衷赞语,是“厨厨相重”的典范。

三林塘悦品大师宴

我对周元昌大师并非一无所知。早在1999年,由国营大店名厨组建的第一家民营餐饮企业“周金华餐饮管理有限公司”,周元昌任副总经理兼餐饮总监。当时,圈内许多人竖起大拇指赞曰:“两周有腔调”。以后许多活动中,常遇到周元昌,几句寒暄,一个微笑,往往引起心灵沟通。

周元昌1953年生于浦东“烹饪之乡”三林塘的厨师之家。祖父、父亲均是本地大厨。作为第三代传人,周元昌12岁就在饭店学艺。1971年初中毕业后,他从浦东三林塘来到浦西普陀区武宁饭店,开始了厨师生涯。吃辛吃苦,学会从切配到炉灶等烹饪技艺。1973年他被专程来沪招收有基础厨师的部队看中,成为一名军厨,在青岛东海宾馆实习后,专为部队首长掌勺。5年后,周元昌复员回沪。1979年,正在筹建中的华亭宾馆要招收一批厨师,考试要求在规定时间内三菜一汤切配炉灶一条龙。这可难不倒刚从部队小灶回来的周元昌,轻松拿了第二名。当他拿到华亭宾馆录取通知书时,又得知位于浦东陆家嘴摆渡口的鸿宾饭店招聘经理兼厨师长的消息。权衡之下,觉得鸿宾饭店更适合自己这个浦东厨师世家的年轻人,当即调转枪头去应聘,成功地步入鸿宾饭店。当机立断,他聘请了戴建葆、孟焕福、张奎林、韩目楚等名厨、大佬,将本帮、苏锡帮、广帮演绎得风生水起。饭店生意兴隆,上了一个台阶。他还曾担任华夏宾馆行政总厨、浦东新区沿江饮食服务公司技术总监。直至“两周”圆满强强联手,成为上海餐饮界一大亮点。

去年仲春,周元昌为苏、皖、闽、赣餐饮行业协会同行准备了4套宴席菜,着实让这些老板、大佬开了眼界,也大饱口福。山药不是沃以蓝莓,而是用以烩海参。时下流行鸽子的吃法是油炸,而周大师的鼎味鸽却是慢炖而成,还有一丝药香。“上海合味拼”,骨子里就是腌、酱、糟、腊,但因为咸淡搭配好,只觉鲜爽而绝无口咸之虞。即便炝腰花,毫无腥骚,私下问周大师,他告诉我诀窍在于去掉骚筋后,拌以白醋。素鸡入馔已经令人瞩目,周大师用酸豆角调味,且是点到为止,这使我坚定了“可以调味的原料就是调料”的信念。其他热菜的用心良苦、味道超群真令人食之难忘。

“佳宴”又品大师宴

饕友们常听我说周元昌大师的菜好吃,嘴馋难抑,纷纷要前去品尝。我遂在今年1月19日甲午年春节前,相约到品悦酒店(三林古镇店)去举办第22期“佳宴”。小章鱼用芥末拌,很是爽口。葫芦瓜不是烧蛋汤,而是切细丝凉拌。葱油鸡比白斩鸡香、鲜,梅子鱼更是用五香粉调味……同传统本帮菜相比,面目略有改动,口味却无大变。热菜中,排骨用金橘焖,海参葱爆后以榛蘑焖,如意卷是蛋卷,清炒鳝糊用以夹饼……处处有本帮菜影子,却个个与老菜不同,这就是周大师的功力。

舌尖上的本帮

对于上海人来说,本帮就是本地帮。一个“帮”字,多少让人有帮派、帮别、帮会的感觉。实际上,从三林塘走出的本帮厨师,在上海滩闯荡过程中,曾有“铲刀帮”的称号。而虹桥的阿三他们,还有发明“糟钵头”的徐三(当时这道菜叫“梅霸猪脚”)他们,则被唤作“乡下帮”。铲刀帮并非用来打斗的器械,而是炒菜、烧饭的炊具。所以,前者最早是饭摊、小店,后者则起源于承办婚丧喜事的“外烩”。近现代荦荦大者的上海菜,即上海市井饮食,最早以码头工人、贩夫走卒以及农民为主要服务对象,而上海的民食,则是在石库门里形成的。看清了这个轨迹,就会明白,从三林塘走出的周元昌不管走到哪里,乃至名至实归地成为“通天教主”,他都摆脱不了根深蒂固的本帮情结。

大厨简介

周元昌

1953年出生于浦东三林塘厨师世家。1971年入行,师从传统本帮泰斗李伯荣。在40多年厨艺生涯中,历任武宁饭店、鸿宾饭店、华夏宾馆、浦东绿波廊、廊亦坊、鼎丰人家、品悦酒店等餐馆厨师长、行政总厨、技术总监、出品总监、副总经理、总经理等职,不但继承了源于三林塘的本帮传统菜,又有无限创意,以至自成一格,自成一派,体现了上海菜与时俱进的改革精神,许多作品都成为经典本帮菜。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