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房屋“防晒”有妙招

时间:2024-05-16

霍寿喜

房屋的建筑结构往往与当地的气候条件关系密切。例如,在一些炎热的地区,隔热、通风是房屋宜居的最基本要求。为满足这两个基本要求,并考虑其他因素(如多雨或是干旱)对房屋的综合影响,在我国及世界各地,很早就产生了既能适应炎热气候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房屋。

凉亭和骑楼

热带地区终年皆夏,不仅温度高,空气也很潮湿,因此通风和降温是房屋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太平洋中部热带岛屿的一些村民以树干为支撑,以树枝作为“伞骨”式支架,顶上覆盖椰叶和蒲草作为房屋。这种房子没有墙,很像我国古代的凉亭。沿房顶下挂的长苇席卷起时,四面通风,凉爽宜人;放下时,又可抵挡风雨的侵袭和阳光的灼晒。这种凉亭式茅屋虽然简单,却十分适合当地的气候。

我国华南地区属热带、亚热带季风气候。夏秋季节,这里不仅炎热,而且多雨,是全国降雨量最丰沛的区域,所以华南地区的房屋必须做到通风、避雨、防潮、隔热。在南方一些城市,如广州、厦门的老街道上,商店楼房的第一层铺面会向后缩入一段距离,使得临街两侧各有一条宽且有“屋檐”的行人走廊,俗称“骑楼”。街道上有了这种“骑楼”,行人晴天可避骄阳,雨天又可免遭雨淋,商店的生意也因此少受影响。

高脚屋与水上村庄

世界上热而多雨的地区,其房屋一般都有防水、防潮措施。南亚一些国家如泰国、柬埔寨等,人们多居住在高脚房屋中。雨季时,房屋下就是水面,人们出入需用小船。而当旱季来临时,这些高脚屋又变成了“小二楼”,“一楼”可用作会客、储物,能够屋尽其用。这些地区的多数居民,其谋生手段也和居住方式一样应合当地气候:逢雨就捕鱼;在旱季则种田。

不过,高脚屋也并非降雨量大的地区的专利。在非洲贝宁也有个水上村庄叫冈维埃,其房屋都是建在插入水底的木桩上,屋顶多覆盖很厚的茅草,隔热很好。而“墙”和“地板”则是用柳树枝编成。这样的房屋能直接与水面进行热量和水汽交换,利于通风散热。每座房屋都有木梯通到水面,独木舟是当地居民的主要交通工具。村中还有水上集市,以其独特的建筑形式和居住者原始的生活方式,吸引了许多久住高楼的旅游者前来探访。

“厚墙加小窗”式房屋

炎热的干旱地区由于晴朗少云,所以白天气温很高,夜间气温则很低,昼夜温差较大。为了适应这种气候特点,西亚和中东地区的房屋结构常常是“厚墙”加“小窗”,也称“阿拉伯式”或“苏丹式”房屋。小窗的目的是使白天的通风量减少,这样可以减少室外热量的进入;厚墙可起隔热作用,使得室内白天温度可以维持在适宜居住的范围内。

我国吐鲁番盆地的夏季也是较为典型的炎热干旱型气候,曾出现过49.6℃的全国最高气温记录。这一地区流行的“土拱”式房屋,也是“厚墙”加“小窗”样式的,其抗热功效类似“阿拉伯式”建筑。稍有不同的是,“土拱”的屋顶呈拱状,可减少风的压力和沙尘的堆积──当地风力较大。

水顶房和无顶房

非洲一些国家地处热带,夏季烈日炎炎,酷热难熬,人居房中宛如头顶热锅。在埃塞俄比亚有这樣一种建筑:屋顶上被灌满水,以降低室内温度。我国云南云阳县的一些村庄也曾在上世纪利用屋顶进行雨水蓄存──云南的降水资源很丰富。这样,在炎热的夏季,不仅省却了挑水的麻烦,只需用一根胶管即可将楼顶之水引入家中,而且还有效地降低了屋内温度。

撤哈拉沙漠及其附近地区是世界上夏季气温最高的地方,这里城镇中的一些老居民至今还住在传统的无顶房屋之中。这种房屋是历史遗留下来的,房屋四周有很厚的围墙,没有窗户,所谓的房顶,是用海枣树的枝叶覆盖而成,从建筑意义上说就是“无顶”。这种“房顶”白天能遮阳,夜间屋内热量可以通过枝叶间的缝隙散发出去,从而起到调节温度的作用。撤哈拉沙漠地区常年无雨,也没有什么寒冷季节,所以这种“无顶”式房屋才会流传至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