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李则宣 黄任之
不同国家文化差异巨大,当地人的生活习惯和思维模式也不相同。这导致学生、务工人员、各类专业技术人士等海外游子回国时,或多或少都要经历两次迁徙综合症——出境到他国,要经历一段时间的不适应,回国也得再次适应环境转变。不同国家的生活节奏、饮食购物、社会环境、语言社交等,甚至同一种蔬菜都有颜色、尺寸、口味的显著差别,这些都需要耗费心理资源来适应。
许多“海归”回国后明显地感受到自己的心理结构出现了变化:跟不上国内快节奏的生活,追赶得力不从心;人们都很拼,自己因此产生焦虑抑郁情绪。这种心理负担,经常被人忽视甚至被周围人不理解:你是土生土长的中国人,在这里活了二三十年甚至更久,咋出国了一阵子,回来后你就啥都适应不了?而这种不理解也会加重“海归”们的心理负担。那么,应该如何减少这种不适感,更好地融入生活,开创事业呢?
留学或去他国工作是对一个人的心理结构进行重塑——改变一些、丢掉一些、增加一些,无形中把一个人的内在悄悄地升级换代,令其思维、视野、自我、价值都发生隐形地巨变。也就是说,出国前的自己和回国后的自己,其实是很不一样的。而当“你”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自然不应该要求回国的生活环境、别人看待你的眼光还如同以前。祖国和我们自己都在飞速改变。最明智的做法就是,收起个人的小情绪,用理智去迎接新的生活。
回国前,不要沉溺于个人一厢情愿的美好假设,而要清晰地审视两国的巨大差异,列出这些差异部分,分析应该如何应对。比如回国可能会被人反复地问一个问题:“出国多好,你为什么不留在外国?”这个问题其实涉及到个人的生活选择、性格、能力和职业前景等多个领域,如果仔细回答会被新的追问打破正常的“心理边界”。
一些亲友会忍不住发表言论试图来说服你,主导你的判断和替你阐释生活的意义。你想获得宁静和独立的思考很困难,因为你变成了“少数派”,被别人框进大同小异的价值体系里评价。虽不至于完全被越俎代庖,但他们的声音还是会让你精神的独立和完整被冲突、拉扯、撕裂和消耗。
对于这些亲友的热情“帮助”,你完全可以带着平和的心态,微笑着点头称是,附和他们的观点,维持住良好关系。但在实际决策时,按照自己的心意即可。态度友善,但内心坚定有立场,才能融入回国后的生活,否则就会经常不开心,也经常要和别人理论。这样做对于减少心理负担并无益处。
留学不仅仅是增长见闻和视野,而是为个人的事业和生活积累机会和资源。“海归”在国外就要有意识地分析国内相关领域、行业的需求,了解行业的动态和最新进展,清楚个人的能力结构和性格特点,预判行业的资质要求、薪资待遇和升职空间,逐渐做好个人的人生规划。这样做可以让自己清楚地掌握未来的发展方向,不至于回国后茫然不知所措。
要想以“海归”经历为个人增值,必须立足当前现实,回国之后对人生重新进行定位和选择:
1.准备一份体面的学习成绩单,拿到让人力资源和同行业认可的资质,补充国内需要的技能和能力。多参加各类竞赛和培训活动,多出高质量成果,办理好学历认证,早日进入留学人员智库,适应从“出国热”到“归国热”的巨变。
2.要重视海外实习、工作的经历。如果没做好立即回国的打算,可以先在国外工作一段时间,积累海外就业经验。
3.务实。收集各地就业信息和人才奖励方案,如果符合各地人才引进计划,可以大胆前往。如果形势不利,也要愿意从基层做起。
4.愿意放下身段,寻求别人的支持。比如可以向亲友透露自己的求职意向,请求相关人员牵线搭桥,帮忙推荐,也可以向同行前辈虚心学习,多了解行业讯息。
5.扩大人脉,广泛结交朋友。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帮助自己尽快熟悉国内各地环境,另一方面也可以增加情感连接。通过各类社交群和网站,“海归”们之间可以形成一种互助的心理联盟和同辈心理辅导——报团取暖而不是孤军作战。通过建立更广泛的社交网络,“海归”才不会内心迷失,才能摆脱宅在家里无人问津的尴尬局面,在激烈的全球竞争大环境下,实现自我价值和社会价值。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