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磁共振,3.0T比1.5T更高级吗?

时间:2024-05-16

周霞

磁共振又名核磁共振、MRI,是技术水平较高的影像学诊断方式之一。正是由于磁共振及磁共振增强扫描技术在临床上的应用,人类才得以快速、准确地诊断多种疾病,尤其是以组织异常增生为代表的各类恶性肿瘤疾病。磁共振作为一种癌症诊断准确率相对理想的诊断方式,极大地提升了早期难诊性疾病的检出率,挽救了无数生命。但是,绝大多数患者并不理解磁共振的作用原理与禁忌,更难以理解为什么有的患者需要使用1.5T磁共振,有的患者却必须要使用3.0T磁共振。那么,不同频率的磁共振究竟有什么区别呢?

磁共振的工作原理

磁共振虽然又被称为核磁共振,但并不产生辐射,也不会给患者造成机体损伤,可以进行重复诊断。磁共振扫描结果容易受患者自身状态的影响。也就是说,在检查的过程中,如果检验组织(患者)进行了移动,就会导致诊断图像模糊,检验失败。此外,磁共振检验也存在噪音较大、诊断时间较长等弊端,患者就诊时需要高度配合医务人员,听从相关指导。

磁共振是以原子核的正负电极现象为基础研究出的一种医学影像学检查技术。人体每个脏器、组织均由分子组成,而分子又由原子组成。原子核是携带正电荷的质子和中性粒子的集合体,本身具备磁场,带正电荷的质子会像月亮围绕地球一样不停地围着原子核旋转。

共振是一种常见的磁现象,比如指南针会与地球磁场共振,保持相对一致,如果我们对指南针进行一定程度地干预,迫使其来回摆动,直至其受到的外力耗尽,其摆动频率则为共振频率。

磁共振就是使用外部磁力改变磁共振诊断区域的磁场,迫使其出现指南针一样的摆动,然后通过射频线圈接受磁场摆动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能量。原子核中的质子数量越多,能量就越大,信号也就越强。人体中血液、脂肪、脏器、骨骼等组织的质子含量均不同,因此磁共振得到的信号反馈也不一样,将其对照固定组织的信号强度,通过绘图工作站就可以得出患者的诊断图。

1.5T与3.0T磁共振的区别

1.适用组织不同

1.5T磁共振与3.0T磁共振的“T”表示磁场强度。事实上,临床上并非只有这两种磁共振诊断仪器,还有许多其他强度的磁共振诊断仪器,只是应用相对较少。磁共振诊断的早期应用主要是针对血管、血流疾病。与磁共振相比,X线观察血流效果较差,CT增强造影剂诊断的重复性不佳,且存在误诊的可能性。血流组织的质子与周围组织差异显著,因此早期的磁共振主要被用于观察颅脑血流,以改变当时临床上观察脑血流困难的情况。之后研发出的磁共振仪器同样保留了这一优势。

如果是临床诊断心脑血管疾病,1.5T与3.0T磁共振诊断基本没有诊断效能差异。区别是3.0T的图像会相对清晰一些,不过这并不影响诊断的准确度。但是针对其他组织進行诊断的话,3.0T磁共振有明显优势,例如腹部诊断。因为人体组织的质子数量差异不足10%,腹腔组织多,且组织之间的间隙较小。1.5T的磁共振穿透效能一般,如存在腹水等情况的话,检查结果会出现显著伪影。需要注意的是,这并不意味必须选取3.0T的磁共振进行扫描检查,因为目前临床诊断一般是多影像学结合症状,再结合实验室分析结果进行诊断。患者可询问医师确认适合自己的诊断项目。

2.速度、精度不同

3.0T磁共振的检查速度更快。由于磁共振诊断过程中存在噪音,缩短诊断时间对于一些低耐受噪音的患者(高龄患者、低龄小儿、智力缺陷人群)来说意义重大,可以减少其因为害怕而发生位移的可能性,提升检查精度。3.0T磁共振在信噪比(同样的噪音获取诊断信息的能力)、空间与时间分辨能力(部分磁共振是持续的,可以观察一段时间的组织变化,通过注射对比剂可了解人体受检组织的血流信息,据此观察疾病)均有提升。

3.安全性不同

患者在进行磁共振前应当详细告知医师自己的身体情况,尤其是需要做3.0T磁共振且本身携带有植入物的患者。

对比可见,3.0T磁共振可以提升诊断图像品质,缩短图像采集时间,增加所得图像的分辨率,提升单位采集时间内获取的生理学、组织功能信息,提升腹腔影响的显示清晰度。但是否选择3.0T磁共振,需要医生根据病情决定。

检查注意事项

一般认为,患者利用磁共振进行脑血管诊断不需要空腹。但如果受检部位为腹部脏器,比如肝脏、脾脏、胆囊、胰腺以及胃肠等部位,患者进行磁共振检查需要空腹6个小时以上,以免胃肠道蠕动产生伪影。盆腔检查前,患者需要充盈膀胱(憋尿)。磁共振的原理是磁场干预,在检查过程中会出现巨大的磁场,患者携带金属物品进行检查会造成严重事故。在检查前,护理工作人员会为您更换衣物,请务必配合。此外,部分患者若需进行磁共振增强扫描,则要进行药敏试验。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