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会“说相声”的豆根糖

时间:2024-05-16

宋晨

天津是一座兼容并包的现代都市,大量的西式建筑为这里增添了几分异国风情,而种类繁多的传统小吃则具有浓厚的津味特色——豆香浓郁的豆根糖、晶莹剔透的萝卜糖、香脆的花生酥、五彩的水果硬糖、酸酸的话梅糖、奶香浓郁的牛奶糖……读到这里,您口齿间是否能够感受到丝丝甜意?

作为相声起源地的天津,被人们戏称为“哏儿都”。“哏”是滑稽有趣的意思,后来衍生成一种相声术语,指相声中的笑点。对口相声中,一位演员负责捧哏,另一位则负责逗哏。“哏儿都”的说法,体现了天津人爱开玩笑、幽默、乐观的生活态度。您可能想象不到,连天津人爱吃的糖,都倍儿“哏儿”。

很多天津人是吃着豆根糖长大的。过去,人们的物质生活十分匮乏。即使是在天津这样的大城市,孩子们也没有几样零食可以选择。豆根糖不仅豆香味儿十足,口感微甜,有韧劲, 而且一根儿能让人吃上很久,因此深受人们喜爱。同时,豆根糖还具有解闷、逗孩子玩的功能,所以也被天津人叫做“逗哏儿糖”,就像相声中的逗哏演员一般,能给人们带来欢声笑语。

-寻根豆根糖-

那会“说相声”的豆根糖是怎么被制作出来的呢?这还要从一家津门制糖老字号说起。在天津说糖,几乎没有不知道熬糖马家的。早在清宣宗道光五年,也就是1825年,河北青县郝伯镇的马永富一家搬到了天津西北角一带定居。当时,家族主要经营盐砖生意。后来,由于盐业发展受到制约,马永富带头将家族产业转为制糖业,并开设了手工熬糖作坊,熬糖马家由此得名。马永富来津时,并非只有马姓一家制作糖果,但马家熬出的糖口感独树一帜——脆甜,不粘牙,老人孩子都能吃,便逐渐在津门制糖业内有了名气。到1915年时,熬糖马家的字号已经在津门叫响,成为天津最大的“糖业家族”。马永富的三个儿子,都继承了马家的甜蜜家业。

豆根糖就是由馬家第二代传承人马长月制作出来的。他苦心经营,细心钻研,丰富了自家糖果的种类,进一步扩大了熬糖马家的知名度。1924年,第三代传承人马少清在西北角李家胡同开设了义丰糖果工作社,开始量产豆根糖。越来越多的食客老饕品尝到美味豆根糖,更认准了马家的品牌。后来,天津街面上的贩糖商户,大多直接从马家拿货。2017年,马家豆根糖制作技艺被评选为红桥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

-制作豆根糖-

很多小吃能够流传至今,生命力还如此旺盛,和其便于制作的特点分不开。豆根糖有拇指粗细,颜色为土黄色,外层裹着一层豆面粉,其貌不扬,甚至可以说是“土得掉渣”,制作原料仅有黄豆粉与白砂糖两种。

制作需精选上等东北黄豆。这种黄豆颗粒特别饱满,含油脂量丰富。把黄豆用小火不断地翻炒至九成熟,经过24小时通风晾干后,用石磨将黄豆碾成细粉。熬糖需选用杂质少的优质白砂糖与清水融合,大火煮沸15~20分钟。糖熬好以后,和较细的黄豆面混合,反复揉搓成面团,并将其中的空气排出,放在面盆里进行醒发。在案板上撒上一些筛过的细豆面粉,将面团放在豆面上搓成条,用刀切成长短一致、大小相同的豆根糖。最后,经过晾凉、风干,豆根糖就做成了。

-品尝豆根糖-

笔者第一次吃到豆根糖,是下午茶时同事与我分享的。豆根糖貌不惊人,如果单看外形,估计多数人都不会把它跟美味联系在一起:10厘米左右长的圆柱条,颜色则是灰不溜秋,看起来毫不起眼。我用力咬了一口,嘎嘣一声,将豆根糖吃进了嘴里。几秒钟之后,我便收回了刚才的失望。刚吃豆根糖时,确实有点硬,可真吃到嘴里,原本硬质的豆根糖轻轻一含便逐渐化开了。糖在融化的同时,舌尖能感到一根根糖的纤维,韧劲十足。豆根糖越是难嚼,我越是嚼得起劲,似乎在欣赏一名逗哏演员的表演,尽情享受豆子的甜香弥散在口中的快感,不舍得将它立刻咽下。

糖能为人们带来快乐,懵懂的孩子吃了糖会自然地流露出快乐的神情;糖能滋润人们的生活,忙碌的成年人吃点糖来能放松紧张的情绪。豆根糖的香气是质朴、细腻而绵长的,需要食客一点一点地细细品味。在这个“拼颜值”、竞相争当“网红”的时代,相比起外形美观、包装繁复的西式甜品,外形土得掉渣的豆根糖可能有点吃亏。不过,豆根糖给天津人带来的欢乐、甘甜已经渗入了骨子里。举凡卖津味零食小吃的地方,总能看到豆根糖的身影。如果您让“卫嘴子”推荐一款好吃、耐吃、好玩、有意思的糖,他们一定会推荐豆根糖。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