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题的采访技巧

时间:2024-04-24

◎张登峰

新媒体作为新闻传播的新渠道,为新闻专题报道提供了大量原创素材、新闻线索、乃至新闻事件追踪条件。当然,在这样的新媒体环境下,对新闻记者的采访技巧要求也随之提高。鉴于此,有必要深入探讨如何在新媒体环境下改善新闻专题的采访技巧。

一、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题特点

(一)标题至上,吸引力大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内容信息量不断扩大,海量信息充斥了整个新闻网络。而终端用户面对大量新闻信息时,第一时间能够引发关注的恰恰是新闻标题。新闻采访以标题新颖而吸引观众,标题越发能够引起观众共鸣,产生的新闻传播力自然更强。所以,标新立异的新闻专访题目,成为新媒体环境下专题报道的重要特点。

(二)实时动态,覆盖面广

新媒体具有更多新闻传播渠道,一篇独家专访报道很可能在发布后数小时便被无数次转载。尤其伴随时间推移,新闻事件持续发酵,网络互动频率也会越来越高。所以多数新闻专题报道持续时间较长,对新闻事件起因、发展、过程、结果进行了全方位报道,新闻内容的覆盖面更广,且具有实时动态的新闻内容跟进特点。

(三)内容为王,全面性强

专题报道对新闻事件的描述性更强,更细致入微地阐释了新闻事件,具有较强的全面性特点。这种全面性包括诸多新闻细节,而新闻内容也因此更为丰富。简而言之,新闻专题报道越为全面、生动、立体,新闻内容的可塑性越强,带给观众的新闻信息量越多,产生的新闻传播效益越高。因此,新媒体环境下,仍然体现出内容为王的特点,专题报道全面性特点尤为突出。

二、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题的采访技巧分析

(一)凭借新闻敏感度,发现新闻线索

新闻记者必须对新闻事件具有较高的敏感度,这是发现新闻线索的重要前提。很多新闻记者之所以采访内容空洞,首先是对于新闻事件的敏感度不强,提前准备的采访问题与新闻事件的关联度不高、社会关注度不高、新闻价值不高,所以采访获得新闻材料毫无意义。因此,唯有凭借极强的新闻敏感度,才能发现新闻线索,报道出观众最关切的新闻专题内容。

在《唐山市丰南区优化产业结构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的专题报道中,新闻记者的敏感度体现在对于“丰南西红柿”成功获批为国家地理标志商标这一新闻信息上。围绕这一新闻线索,新闻记者采访了丰南区的天合亿公司,负责人李明原介绍“日光温室及连栋玻璃智能温室应用穴盘自动播种流水线,准确率高达98%以上,每小时可播种500盘,是人工播种效率的8倍,年出苗达3000万棵以上。”这些新闻线索均来自对于“丰南西红柿”这一关键词的新闻敏感度,农业转型,品种先行,新闻话题的可塑性更强,所以新闻线索展现了更为详尽的新闻内容。后续报道中,更是围绕“稻田蟹”和“蟹田稻”双丰收、“农业+旅游”、“农业+生态”、“农业+文化”、AAA级美食文化园等新闻线索展开采访,所以呈现出来的专题报道信息量更大,均为热议新闻话题,报道出了受众最关切的专题内容。

(二)洞察新闻细节处,捕捉新闻内容

事无巨细,尤其是在新媒体环境下,很多“短平快”的新闻短视频引流能力更强。但是相比之下,新闻专题报道更需细致入微,方能从细节之处挖掘新闻内容,呈现出新闻专题报道的全面性。所以,在新媒体环境下,新闻记者唯有洞察新闻细节之处,方能捕捉到更为具象化的新闻内容,解答观众最关心的问题,从而使得新闻专题报道更为详尽。

在“沿着高速看中国”河北篇·红色记忆之旅专题报道中,《留法英才励后人 纺织之乡启新程》介绍了走进高阳县布里留法工艺学校的新闻内容。新闻记者采访了多年从事留法工艺学校历史研究工作的高阳县文化馆专业创作员史克己,他向记者介绍到“这是我国第一所留法培训学校,留法勤工俭学运动的发祥地之一。”为了捕捉新闻素材,新闻记者拍摄了院落中一棵洋槐树,而这棵看似不起眼的洋槐却有着深刻的历史记忆。史克己介绍:“这棵洋槐,已有百年树龄,是当年在学校担任教员的蔡和森种下的,1918年蔡和森曾在这里授课、学习,之后赴法国求学,接触到共产主义。”除此之外,校内还有很多细节发人深思,诸如:布里留法工艺学校的综合展室内,保存着当年留法学生用过的文具、工具和教具。其中,一台台钳最为显眼。史克己介绍:“这是当年留法学生的后人捐献的,这台台钳的工艺比当时国内的先进很多”。当年,留法青年们怀着“师夷长技”的救国理想走出国门后,不仅吸收了当时超前的思想意识,还带回了先进的生产经验和技术。正是新闻记者用敏锐的洞察力发现了这些细节,才使得新闻专题报道素材无比丰富,为观众呈现出诸多细节,来了解布里留法工艺学校的百年历史。也只有这样才能够面对新闻事件时,挖掘出独特新闻视角,支持新闻专题报道高质量内容输出。

三、新媒体环境下的新闻专题采访技巧创新策略

(一)创新采访技术,开拓新闻视角

新闻专题报道创新采访策略,首先需要从技术层面上有所创新,从而借助采访技术开拓新闻视角,带给观众全新的新闻阅读体验和感受。央视新闻新媒体推出的大型主题报道《坐着高铁看中国》,全景式展示了“十三五”规划成就和中国之美。其中,《京张高铁:百年京张拥抱奥运 智能运营改变生活》介绍了京张奥运的准备情况,沿线开通了217个全国首批高铁5G基站,成功实现了“京张高铁全线开通”和“联通5G全线覆盖”的“双同步”,为乘客打造出了一种“智慧高铁”的极致体验。而报道这样的新闻内容,采访技术也需要随之升级。首先,主持人连线场外记者通过双屏互动完成采访内容,介绍了铁路建设者如何克服艰难险阻,攻克了一道又一道技术课题。采访多功能媒体车厢时,使用了VR全景拍摄技术,列车员介绍冬奥会纪念品时,采访画面无缝隙衔接,呈现出现代采访技术的先进性。采访旅客、列车长、第三代、新一代京张铁路人的采访记录,贯穿起来之后,形成了连续性的动态采访信息组合,带给观众全新的新闻阅读体验,且浏览新闻内容的沉浸感更强。

(二)创新报道形式,塑造典型人物

新媒体环境下,新闻采访不仅要面面俱到,而且要从报道形式上有所创新,从而塑造专题报道的典型人物,拉近报道人物与观众的心理距离。中国艺术人物专题报道《著名画家蒋昌忠》的采访中,记者创新报道形式,并未直接采访画家蒋昌忠,而是先采访了组委会成员,对蒋昌忠画作进行了点评。而后播放了评委组录制的小视频,作为展现画作格林纳达的国花“叶子花”,海地共和国国花“夏威夷朱瑾”,中国台北区花“梅花”和中国香港区花“红花羊蹄甲”等作品集锦介绍。同时采访了武汉景智云数字技术有限公司董事长李前荣先生,讲述了为画家蒋昌忠制作3D空中美术馆的全过程。后续采访中,画家蒋昌忠介绍了展览中的作品《国宝修竹图卷》,并分享了大熊猫800万年进化史讲座过程。采访形式上,围绕画家蒋昌忠的人生过往经历和片段,找到新闻事件的关联人物,从他人口中详述对于画家蒋昌忠的作品感受,以及与其合作办画展的经历。这些采访内容将化解蒋昌忠的人生经历更为具体详实的呈现出来,从不同角度报道了专题人物。而这样的采访形式更贴近专题人物的生活画像,所以观众才会弱化对于艺术家的心理距离,增强了观众对于新闻专题人物报道的心理共鸣。

(三)创新采访思维,揭露事件真相

新闻采访不仅要创新技术、创新报道形式,更要创新思维,去揭露新闻事件真相。央视焦点访谈专题报道《白棉花为何上了“黑名单”》,记者来到了尉犁县众望工贸有限公司了解情况。负责人张彪介绍,他已经连续两年从艾尔肯的棉田收购棉花,这些棉花在张彪的工厂加工后销往国内外。张彪却失去了出口的机会,品牌商不再从张彪的工厂购买棉产品。为了进一步了解新闻事件真相,记者分析了“良好棉花”项目的认证标准,同时驳斥了新疆棉企存在“强迫劳动”的问题。经过严格复查,吴艳的团队证实新疆并没有所谓“强迫劳动”问题。吴艳提到的通标标准技术服务有限公司是国际公认的检验、认证机构,对新疆棉纺织行业生产经营情况十分了解。但是瑞士良好棉花发展协会总部却无视其上海代表处和通标公司提交的评估报告,声称新疆棉企存在所谓“强迫劳动”,并且没有任何理由的无限期取消新疆棉企“良好棉花”认证。这些采访证据从不同角度证明了新疆棉花事件的真相,对于揭露事件真相无疑是最有力的证据。

结语

综上所述,新媒体环境下新闻专题特点明显,标题至上且吸引力大,实时动态且覆盖面广,内容为王且具有全面性特点。那么新闻记者在新媒体环境下,更需要增强采访技巧,凭借新闻敏感度,发现新闻线索,洞察新闻细节处,捕捉新闻内容。而且更要对采访技巧有所创新,建议新闻记者创新采访技术,开拓新闻视角,创新报道形式,塑造典型人物,创新采访思维,揭露事件真相。

注释:

[1]甄伟锋、韩晓燕、崔英霞:《新媒体冲击下地方民生类电视新闻采访对策——以福州台〈生活零距离〉为例》,《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21年第4期

[2]刘砥砺:《适应互联网信息生产方式政知新媒体开创时政报道“新赛道”——北京青年报时政新闻报道“破圈”研究》,《中国记者》2021年第2期

[3]黄丽娟:《移动优先做好脱贫攻坚宣传报道“加减法”——以南宁广播电视台为例》,《新闻潮》2020年第12期

[4]李桂东:《打破时空局限,实现高效视觉的全媒体传播——以华东地区主流新媒体“风展红旗如花三明”主题采访活动为例》,《城市党报研究》2020年第12期

[5]李岳青:《探析地市党报讲好文化故事的“突围之路”——〈玉林日报〉三个全媒体大型采访活动的探索与实践》,《新闻潮》2020年第11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