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谈财经媒体角逐短视频时代路径

时间:2024-04-24

◎吴 玲

如果说现在还有什么低成本的创业机会,大概非短视频莫属。

自2016年,我国短视频行业开始崛起并快速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沉默到爆发。今年6月1日,国家版权局发布报告指出,中国移动网民每日超过四分之一的时间在使用短视频应用,短视频已成为图文和语音之外的移动互联网“第三语言”。

随着短视频日益成为互联网上的一种主导型媒介,各行各业都伺机搭上这趟便车,媒体也不例外。这里面既有自媒体创业新人,也有传统庞大的央媒,而相对小众又与生活息息相关的财经媒体也不知不觉“上了车”。

然而任何事物发展到一定阶段,各种矛盾也开始显露。先有“#500余名艺人反对短视频侵权#”的热搜话题浏览量达到了8.3亿;接着以爱奇艺、优酷、腾讯等为首的长视频平台,集体炮轰短视频平台涉嫌盗版、侵权……

在短视频赛道正以二倍速前进的今天,在各种行业问题纷至沓来的今天,媒体尤其是财经媒体,该如何借助图文和语音之外的“第三语言”做好新闻报道,并在传播的道路上跑得更快?

一、短视频时代,央媒快速“出圈”

忽如一夜春风来。自短视频行业诞生以来,几乎所有的故事,都值得用短视频再讲一遍。

目前,2016上线的抖音和2015年迎来市场的快手,是每一个想通过短视频创业赚钱的人都无法忽略的平台。最先在这两个平台安家落户的一批人,当属自媒体个人及团队。笔者初识短视频内容,是抖音上发布的一些选取自热门影视剧中的精彩片段。创作者们仅用三五分钟的时间,把剧中最吸引人的镜头和台词展现出来,再用自己的独到解说复述整部剧的情节,颇受观众喜爱。

一时间,各种健康养生、小白理财、吸猫撸狗、搞笑段子等原创作品充斥着各大短视频平台,无限打发着人们的碎片化时间,越刷越停不下来。

《2021中国网络视听发展研究报告》显示,截至2020年12月,我国网络视听用户规模达9.44亿。在各细分领域中,短视频的用户使用率最高,为88.3%,用户规模达8.73亿;综合视频的用户使用率为71.1%,用户规模为7.04亿。

质疑声也慢慢来了,有了算法技术的助攻,平台轻松将用户感兴趣的信息推到眼前,磨刀霍霍挖掘流量宝藏。然而,从花花世界中找到真正优质的内容,却成为一件难事,甚至有人感到越刷越空虚。

好在,报告中有一半以上的受访者认为,短视频行业的竞争已经从单纯追求用户规模增长,转移到增强用户粘性。

毋庸置疑,把短视频做好,需要真材实学。不是照着百万级粉丝大V简单模仿几招就能成为热门、引流带货。从众多前仆后继的短视频创业者中走出的现象级IP和变现王,更是少之又少。

在这场以短视频争夺用户的竞争中,央媒脱颖而出。

上述报告显示,近年来以“人民视频”“央视新媒体”“新华网”为代表的央媒平台在媒体深化融合发展中,不断推出更符合现代网络传播规律的新媒体产品,在发挥主流媒体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方面取得了更大成果。

果然,“大象起舞”很有看头。其中,央视新闻的《主播说联播》栏目出道即颠峰,亲切的主播们将疫情、三孩、高考,又如神州十二号、生态修复等话题录制成一个个小视频,用不那么官方的语言呈现给观众,既高大上又接地气,时而激发社会正能量,时而引发公众情感共鸣。

凭借着权威的信息与庞大的粉丝群体,央媒短视频迅速“出圈”,意料之外,情理之中。

二、财经媒体尚需提升短视频创作力

在媒体中,还有一类受众相对较小的财经媒体,不甘错过机遇,发力短视频新闻。只是,财经故事,也没那么好讲。

首先,简单梳理一下国内财经媒体的类型及代表。

新华社新闻研究所所长陆小华在《财经媒体市场与财经媒体的竞争力》一文中提到,国内财经媒体大致可以划分成以下五大类:

政经类,如《经济日报》《中国经济时报》,主要是为政府决策机构传递权威的经济政策;证券类,如《中国证券报》《证券时报》,专注于资本市场领域;经济专业型,如《经济学消息报》,具有一定学术性;行业依托型,如《中国电子报》《中国纺织报》,有着明确的产业特性和行业资源;新财经媒体,如《第一财经日报》《每日经济新闻》,这类媒体以从事经营和管理的高端人群为目标受众,运作方式与传统媒体相比,更加专业化和市场化。此外,近年来还涌现了不少提供财经资讯服务的自媒体,内容几乎遍及所有领域,其商业运作特征十分明显。

其中,《每日经济新闻》和《第一财经》在短视频领域都属于较为活跃的分子。以抖音平台为例,《每日经济新闻》定位为“中国主流财经全媒体”,自账号开通至今(2021年6月20日)坐拥粉丝近630万,发 布的短视频作品共计2600余件,累计获赞5660多万;从内容上看,覆盖面确实比较“全”,除了《全球芯片荒 劫匪竟下手了》《去年滴滴乘客未付车费近2.8亿元》这类财经相关新闻,还有《C罗移开可口可乐或被欧足联处罚》《罕见!张艺谋携女儿亮相上影节红毯》等非财经新闻,粗略地看比例大约各占一半。

《第一财经》的抖音官方账号从体量上看,略逊色于每经。目前拥有510多万粉丝,发布作品1900余件,累计获赞3900万。不过,其整体风格更为统一,内容上更加侧重财经新闻。

此外,从体量上看,值得一提的还有《中国证券报》和《中新经纬》,粉丝量在200-300万之间,分别发布作品6100和2800余件,内容上前者是跟热点,后者则以企业家语录为主要特征。

那么,以上在短视频领域表现出色的主流财经媒体,与央媒相比是什么水平呢?以央视新闻抖音账号为例,其已坐拥粉丝1.2亿,发布作品5000余件,累计获赞近50亿。不得不说,央媒们在新媒体时代、短视频领域,实现了华丽转身。

更进一步观察,其实财经媒体在短视频“创作”方面,还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

第一,短视频内容即文字报道的“翻版”,创意不足。很多数财经短视频作品,都是直接在文字报道的基础上转化而来,再配上几张图片和一段背景音乐即成。这样容易形成文字堆砌、主题不突出等弊病。

第二,有流量没价值。与一些集中策划精品的自媒体不同,不少传统财经媒体开通短视频,像是为了做而做,不管大事小事,有无价值,一切皆可视频。这导致很多作品出来转评赞甚少。

事实上,短视频平台需要有创业者的心态。

首先,给自己设定一个有特色、有记忆点的“人设”。其次,用有料的内容吸引粉丝,可以不追求以量取胜,有价值的内容往往更能长期留住粉丝;尤其是对于新旧媒体融合的平台而言,短视频不是简单的补充品,完全可以走出一条全新的出路。还有一点非常重要,创作者的技能需不断进阶,既包括相关应用软件的技术挖掘,也包括整个视频在呈现形式上的创造力。做视频容易,做一个好视频不简单。创作者的水平直接决定着作品的段位,更决定着创业的成败。

三、个人信息泄露与版权问题待解

所谓人红是非多?全民追逐的短视频风口,也开始争议不断。

有学者认为,短视频是一种拥有完整生态的互联网信息类型,也渐渐成为全部互联网信息生产和流动的一种底层架构。同时,短视频传播中的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不容忽视,因为短视频比以往的传播形态表现力更强,一旦涉及个人隐私内容,传播范围与传播力度不可估量。

还记得2020年“小女孩被父母当街教育”的视频吗?拍摄者是一位路人,出于监督目的拍摄了小孩被父母教育的视频,并在网上传播,引发社会热议。北京互联网法院认定,拍摄者在未经小女孩监护人同意的情况下,通过其微博转发的涉案博文侵犯了肖像权、隐私权,应该承担相应责任。

财经媒体的受访对象中,不乏一些弱势群体,如投资理财“爆雷”事件中被欺诈的一方、房地产维权事件中的业主一方等等,视频中相关群众的姓名、声音、图像等敏感信息都应该经过技术处理,以免成为极端分子施压和攻击的对象。

除个人信息泄露问题之外,版权问题也比较棘手。

2020年4月,500余名艺人就“反对短视频侵权”联合发声,李冰冰、杨幂、赵丽颖等知名演员均有参与,相关话题冲上微博热搜,浏览量达到了8.3亿。随后,国家版权局表示将继续加大对短视频领域侵权行为的打击力度。

侵权问题主要集中在越来越多的影视二创内容:影视剧解说、剧情二次剪辑、精彩片段集锦......体量之大,对长视频平台及版权方的利益都构成了侵害。尽管部分创作者争取到了授权,但这类问题难以从根本上杜绝。

从几家头部财经媒体的短视频作品来看,真正做到100%原创内容者,很少。从配图、小视频到背景音乐等,都很容易用到“别人家的”。所以,经常看到一些平台注明“本视频素材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的字样。解决之道就是在人力物力充足的情况下,尽量使用自己拍摄的一手素材。

最后也是很重要的一点,如何保持优质的创作生态,传播正能量,不让国民时间淹没在泛滥的“猪食”中,是包括财经媒体在内的所有短视频创业者们需要共同思考的问题。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