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媒体视阈下深度报道的发展趋向和策略研究——基于“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的个案分析

时间:2024-04-24

◎郭毕冲

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获得互联网技术加持的新兴媒体陆续出现并且发展迅猛.新媒体环境下的信息生产、加工、发布等都具有巨大的优势。在这种传播环境中,传统媒体纷纷在各大网络平台上推出了网络版,如由国家通讯社新华社主办的综合新闻信息服务门户网站“新华网”,以及由《人民日报》建设的以新闻为主的大型网上信息交互平台“人民网”等,除了在互联网上建设新闻网站,这些传统媒体也纷纷在诸如微信、微博等新兴社交媒体上开通官方账号,继续履行新闻职责。

互联网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让报媒行业越来越明显地感受到了自身生存与发展所面临的压力。在新媒体的互动式传播当中,传受双方的角色产生了变动,受众由被动的新闻接收者变成自主的信息处理者,“浅阅读”和“碎片化”更受时下读者青睐,传统报媒如何在互联网背景下突围,成为近年来的热点问题。

传统报业纸媒的发展面临瓶颈,作为纸媒王牌作品的深度报道也同样面临着困境。特稿、调查性报道等深度报道作品由于碎片化阅读的侵蚀而难以吸引受众的关注,阅读率明显下降。《冰点周刊》作为《中国青年报》旗下的深度报道品牌,将普通百姓的生活作为着力表现的对象,深刻反映社会与时代的现实与变迁,它没有妥协于新媒体时代日益流水线化的新闻生产方式,而是利用新媒体的优势,增加深度报道的曝光率,坚持追求有深度、有价值的新闻作品,其在新闻生产中的坚守与变革可以给予其他传统媒体策略上的启发。因此本文将以《冰点周刊》为例,分析深度报道在新媒体视阈下的创新发展与新闻生产策略。

一.深度报道的发展现状与局限

深度报道围绕社会发展的现实问题,把新闻事件呈现在一种可以表现真正意义的脉络中,力图通过报道新闻事件与社会的关联性解释新闻背后更深层次的新闻意义,这种新闻作品强调了“真相”和“事实”的区别,事实只是局部碎片的表现,而深度报道则要尽可能全面、系统的呈现事实与事实的关系,其旨趣是要超越事实、揭示真相。

在纸媒时代,深度报道的出现源自人们的社会需要,新的社会环境下诸多新事物和新事件的出现导致读者需要有一个“解说者”对新闻信息、新闻事件进行综合“解惑”,帮助他们了解信息背后的意义,在媒介技术不够发达的年代,深度报道成为了人们获取深度信息的重要渠道。但新媒体的出现打破了这一局面,基于网络特点和“快餐时代”受众的阅读特点,网络新闻简短、更新快、传播频率高,深度报道这种耗时费力的新闻和“快餐新闻”比起来不仅经济效益低,而且受众群体也越来越小,新媒体冲击下的深度报道目前主要面临着以下问题:

(一)深度报道关于载体和时效性的竞争

深度报道最初是诞生在纸媒上的,以报纸为代表的传统纸媒几乎都是在报纸、杂志等有形的载体当中传递给读者的。报纸通过纸质载体的文字形式将新闻信息传递给读者,因此也会受到相应的时间和空间限制。这种天然的缺陷导致时效性成为传统媒体与互联网之间竞争的最大弱势,媒体传播最重要原则之一就是要在最短的时间内将最新鲜的资讯传达给它的受众,让读者能够第一时间知晓变化,可以说时间就是新闻的生命。

据第十二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报告显示,我国读者的数字阅读接触率已经超过了传统纸质阅读率,其中手机阅读时长是纸质阅读时间的两倍多。数字时代过于繁琐和冗长的信息已经不符合受众的阅读需求了,碎片化阅读习惯的养成导致受众不再愿意花费过长的时间阅读长报道,但深度报道也不能因为时效要求而放弃对事实真相、意义的挖掘,一篇合格的报道需要经过严格的采编流程,包括前期的选题、线索梳理、调研采访、资料整合、报道写作等,因此在这种境况下,深度报道面临着坚守和转型的抉择。

(二)内容选题难以出彩

深度报道的选题大多有两种方式,第一种是自上而下指定式的命题深度报道,这类选题大多是与社会热点相关、由编辑部统一进行组织策划的解释性正面报道。这种自上而下的选题对记者的新闻触觉没有过高的要求,符合社会价值导向和政治需要,但常会出现选题同质化的问题,缺乏个性、社会意义和深度。

第二种选题方式是记者自己在社会中挖掘信息,这种自下而上式的深度报道在文体上以调查性报道为主,多为关注社会边缘人物、揭露社会阴暗现象和社会舆论热点问题的内容。但这类选题往往也最为敏感,容易触及多方利益,因此在从记者采写到最终公开发布之间,可能会经历多重的阻碍。这些外界因素和社会“把关”的限制,也导致了深度报道在今天的媒介环境中难以出现真正有社会价值的选题。

(三)深度报道从业者受限较多

好的选题需要有良好新闻敏感度的记者去捕捉,好的深度报道作品需要通过一个专业的记者去写作呈现,可以说记者决定了一篇深度报道呈现的最终生命力。新媒体的冲击导致近年来不断有传统媒体取消深度报道部门的新闻出现,媒体通过削减部门、人员来维持收支,大批的深度报道专业记者离职,这导致了深度新闻的记者综合素质大大降低。著名调查性报道记者Alejandra Matus曾在一次研讨中指出:“如今我们面临的最大威胁是工作的持续性,谁在今后会愿意做这样的工作,甘愿冒着危险进行调查,花费大量时间去翻阅枯燥的文件?”

除了专业人员的流失,深度报道的记者强调其使命是以传播信心的新闻性为第一位,影响并推动社会进步则是第二位的。但第二位的使命,却是深度报道的核心生命力和竞争力所在。现在的媒体环境行政管控较严,新闻生产受到政策约束较多,记者有时为了规避风险会选择牺牲部分文本内容,市场的控制和约束会导致深度报道成本的压缩和质量的下降,这些都会导致深度报道想要推动社会进步的核心竞争力有所下降。

深度报道所面对的新媒体环境对其本身来说既是冲击也是机遇。传统媒体面临受众流失的现状,可以借助互联网技术来巩固读者群,李良荣教授指出,媒介融合若是仅仅将互联网技术“融合”进传统媒体当中,那这种所谓的技术融合实际上只是一种形式上的“趋同”。深度报道要在审视清楚传统媒体长久以来优势的同时,更好的利用互联网这类新技术形态来完善新闻本身,突出其自身的特点,保证传统媒体打造出深度报道在网络环境下的核心竞争力。

二.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的发展策略

新媒体作为一种技术导向的更迭,无法取代传统媒体的专业优势,这在与新媒体的竞争中是不可忽视的。传统媒体丰富的传播经验、稳定的阅读受众、国家政策的倾斜保护等,]都使得它的权威性和专业性成为了与新媒体竞争的重要筹码。从《冰点周刊》公众号的运营定位,可以窥见在新媒体环境下深度报道如何长足发展的内容策略。

(一)保持内容选题的深度

新媒体碎片化信息有其优势所在,但其劣势也十分突出:真假难辨、质量低下、信息冗余、泛娱乐化现象严重等。在这种情况下,纸媒如果可以抓住新媒体新闻的软肋,有针对性的发散自身优势,才能够更好地实现自身价值的重构。

深度报道的新闻事实意义往往较为重大,影响也较为深远,是和基层民众息息相关的问题。人们在社会急剧变化、联系日益紧密的环境中需要对生存环境进行实时的监视和评估,这类新闻之所以“深”的原因也正是来源于事实的复杂性和与社会的相关性,而这些呈现出来的事实需要有专业的人员对各个因素加以整合分析,使新闻在受众的认知中能够能加鲜明的被感知到其社会意义。网络环境下的深度报道更应该注重选题的思辨性和重要性,有学者指出,一篇出色的深度报道应包括以下十二项指标的部分或全部:事件、背景、有关资料、说明、原因、意义、过程、分析、前景、时效、时态和建设性意见。《冰点周刊》在其微信公众号的推文中依旧保持了其新闻深度的特点,在选题上,“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在其内容生产中延续了其在纸媒中选题的风格和报道策略,追求新闻的原创性、社会性以及时效性,力图传递有温度的深度新闻。如今年“冰点周刊”微信号陆续报道了昆明烂尾楼业主住进没有建造结束的水泥楼中、江西农民养猪户现状、重庆公交车坠江事件等与社会底层人民息息相关的内容,其中不乏阅读量高达10万+的爆文。

(二)发挥传统媒体的权威优势

中国青年报作为传统纸媒,在权威性的基因上一开始就益于新媒体。首先在很多新闻现场的报道中,只有传统媒体才拥有采访的许可证,这使得专业媒体在新闻报道中首先取得了优先权。在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在网络渠道中也继承了纸媒本体的身份标识和辨识度,在刚开始就会有历史积累的受众,更应该利用这一优势,注重搜集新闻线索并尽量推出更多的独家报道,把握传播优势。

与此同时,深度报道要发挥自身的权威性优势,及时澄清网络上的不实言论,起到以正视听的作用,面对热点问题可以果断发声,正确引导舆论,这样才能体现传统媒体在新媒体环境下的核心领导力和权威性。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在近日浙大犯强奸罪学生的处罚通告发布之后,在凌晨时分立即推送了相关信息,让受众第一时间了解最新进展。在演员蒋劲夫家暴事件被媒体曝光并引起网民的极大关注时,“冰点周刊”立刻推送《这件事,不能只看到蒋劲夫的拳头》,对该案件进行深度剖析和解读,与此同时在推文中链接了2015年10月的特稿《致命的还击》,该特稿讲述了主人公面对丈夫近20年虐待的无助与无奈,聚焦社会中家暴问题中的个案,进行样本分析,探寻家暴形成的原因,引起社会的反思。这种对热点问题的理性分析和深度讨论,体现了其对舆论的正确引导,彰显了社会责任感。

(三)把握新媒体的融合性和互动性

与传统的纸媒相比,新媒体最大的特点就是给予了受众和传者之间互动的平台。“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中开通了评论区,网友可以在这里进行观点的抒发和讨论,这种受众的积极参与能够为深度报道带来更多的智慧和助力,公众号负责人也会定期对一些热门评论进行回复,促进了双方之间的交流。除了媒体官方,深度报道工作者也可以利用网络社交媒体、留言区等平台,实现与受众之间的参与和交流互动,促进深度报道质量的不断提升。

除此之外,新媒体实现了媒体之间的融合,图片、视频、音频都成为了实现深度报道内涵的手段,这些媒介形式帮助媒体传达出更深刻的意涵。2018年7月18日,“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推出了全媒体报道《冰点特稿---西南偏南》,介绍了身处西藏边防一线的边防战士,并随推送链接了时长约8分钟的纪录片,这种文字加视频的形式将边防战士的工作点滴和成长故事生动的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让读者在阅读时更有层次感和变化性,提供了良好的阅读体验。

在微信公众号的排版上,为了迎合网络媒体时代受众碎片化阅读的习惯,“冰点周刊”在每篇推送的开头均会对字数和预计阅读时长进行标注,这为读者在阅读中的自主选择提供了便利。并且在美观度上,公众号对深度报道的编辑也进行了细致的考虑,利用小标题进行重点划分,拆分长段落避免读者产生阅读疲劳,利用图片、音乐、分隔符等增加阅读的乐趣,并起到视觉上的突出标注。这些都对深度报道在网络时代、新媒体中的传播起到了重要的辅助作用。

结语

新媒体的浪潮是大势所趋,深度报道想要在这个环境下突围,保留下铁肩担道义、传递社会价值观的有意义的新闻作品,就需要在这股新技术的浪潮中坚守关注个体命运、做有温度新闻的新闻观,呈现与现代网络新闻碎片化大不相同的深度报道,并且需要学会适应新媒介环境的变化,利用技术优势,实现传统的传播渠道、传播架构、传播方式等方面的创新变革。

“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作为传统纸媒在新媒体运营探索过程中的佼佼者,基本维持了其在纸媒时代的“深度”特点,但在未来的发展中,“冰点周刊”微信公众号要更加擅于利用新出现的媒体技术,实现深度报道的多样传播,丰富深度报道的时代内涵,关注读者更深层次的社会需要,发挥自身优势和特点,在新媒体时代永葆本色。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