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雷艳妮 宋君毅 黄 文
据日前出炉的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超2.6亿人,占18.70%,65岁及以上人口为19064万人,占13.50%,我国即将进入“深度老龄化社会”。然而,在互联网生活运用层面上,以“绿码”使用为例,还有许多老年人处于大门之外。2020年12月24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切实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实施方案》,提出多项建议、措施,指导、解决老年人运用智能技术困难的问题。2021年两会期间,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教育委员会副主任倪闽景建议助力老年群体主动融入“数字时代”,让老年人从“被动输入”到“主动融入”,提高老年人的“数字素养”。
那么,融媒体时代,老年广播节目主持人如何通过手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等不同媒介平台和老年受众形成新形势下的互动升级、信息传播,满足老年群体的新时代需求?老年广播节目主持人又需要提升哪些专业能力?这些时媒体转型时期对老年广播节目主持人提出的新要求。
当老龄化社会遇到融媒体时代,如何提升老年广播节目的传播力和影响力?首先,作为老年广播节目的主持人需要深入研究互联网时代下,老年人的心理特点和接受习惯。
60岁以上老年群体宠大,由此他们的时间跨度、文化素养、经历背景有着很大差异。因此,这个庞大群体可以以年龄来划分。社会学家的划分标准是,在老年群体中,60到70岁是青年阶段;71到80岁是中年阶段;81岁以上为高龄阶段。依据不同年龄阶段,老年节目可以开办内容、形式不同的栏目。以“青年阶段”的老年群体为例,这一人群身体健康状况相对良好,他们不愿被社会边缘化,渴望继续为社会、为家庭做出贡献。所以,面向这一群体,可以在如何贡献社会、如何创业、如何发挥余热上做文章。如湖北之声《老年天地》节目,就创办《关注夕阳》栏目,报道了一系列老有所为的普通老人的夕阳生活。
再来是71到80岁的“中年阶段”,这一群体中的绝大多数已经完全离开工作岗位,对于他们,可以精心打造老有所学、老有所乐类的栏目。还是《老年天地》节目,从2011年开始创办,至今已有十年的《快乐老年擂台赛》栏目和2018年推出的《老年大学公开课》栏目,给老年人提供学习新知识和展示自己知识技能的平台。
2020年,一则“六旬女粉丝疯狂迷恋靳东”的热搜让很多人震惊,花甲之年、有夫有子的黄阿姨被网络骗子,假冒靳东的图像欺骗感情和推荐货品;同年,一位五十多岁的上海老大爷,闲暇时间全部用来观看某平台的视频直播,在不到一年时间里给某主播打赏77万元;还有一位失去儿子的老人,心甘情愿被电信诈骗,只因为给她打来电话的那个骗子,声音与她儿子极其相似,她想多听听这个骗子叫她“妈妈”,她愿意为久违的亲情买单。
这些新闻事件的发生,都折射出当代老年人心理健康问题亟待全社会的关怀和帮助。从“单位人”到“社会人”的角色转变、生理机能的自然衰退、空巢、疾病、经济压力、家庭重大变故等现实问题都是诱发老人心理失衡的主要原因。因此,老年人容易产生无用感、被遗弃感、孤独感、自卑感、不安全感、封闭感、恐老怕死等各种负面情绪。而大部分独居老年人与时刻网上冲浪的年轻人相比,由于退休脱离社会太久,导致他们的社会洞察力和对科技的理解力明显不足,才会对互联网上黑色产业防不胜防,以致总有相关悲剧发生。
对于已经掌握智能手机、电脑等互联网产品的老人,需要主流媒体老年节目开设网络防骗、维权类节目,引导老人正确使用通讯设备。还不会使用互联网产品的老人,则能够通过老年课堂类节目,进一步了解先进电子产品的功能,学会现代互联生活需要具备的各项技能,如网络约车、网购、扫码支付、网络点餐等。与此同时,还可以通过节目学习制作电子相册、拍短视频,培养兴趣爱好,转移老年人日常的消极关注点。
有关心理专家曾做过一个抽样调查,在深圳,近六成的老人能熟练使用微信,大约有10多项微信功能,都能熟练使用,而且这些功能都和人际交往有关。不少老人是从外地到深圳,陪伴照顾子女生活,但他们仍然需要和家乡的亲朋旧友保持联系,熟练掌握微信使用,就成了他们跟社会保持链接的一个重要渠道和方法。这个调查给我们非常有价值的启示,在教授老年人使用新媒体时,激发他们的使用动机和兴趣是最有效的源动力。
新时代的科技变革,正在改变人类的生活。智能时代的发展目标是让生活越来越简便、品质越来越高。科技产品无论如何发展,终究是为人类服务的工具,所以科技产品必然是越来越适应人的需求,越来越易操作,而不是人去适应工具。未来科技创新必定会推动老年人更好地实现数字融入,他们的心理压力和心理包袱是可以放下,轻松地拥抱数字生活的。这就需要老年广播节目主持人发挥自身优势,多学习心理学专业知识,从专业角度做好老年观众的心理调适工作,并帮助银发浪潮下的老人们,探索和践行如何健康积极度过晚年、正确生活、活出生命的意义。
融媒体时代,是传播媒介的技术革新,主持人生存与发展的必备条件,是学习掌握各类传播技术,运用各种传播工具。尤其是广播主持人这一传统媒体人,成功向融媒体人转型,是一次严峻的挑战。当好融媒体人需要掌握哪些技能呢?
需要媒体人除了传统媒体的相关制作流程外,还要学习新媒体的知识和技术,在工作中熟练掌握并融会贯通地运用,提前工作效能。而且,还要不断提升、加强新媒体设备及技术上的操作技能,拓宽融媒体时代的新闻知识面。
要能够熟练运用摄像和照相设备拍摄出高质量的视频和照片,运用电脑写作或编辑文章,并根据微博、微信、短视频等不同新媒体形式制作各类合规的新媒体产品。比如:学习不同新媒体的文稿要求、照片布局、公众号发布格式,照片的拍摄技巧,街采、晚会视频等各类视频类型的拍摄要点等。
融媒体人在采访、主持过程中,要“手、脑、眼”并用,对采访现场进行快速分析,理清思路,再进行有效地内容采集,摄影、摄像或录音等,最后根据各种新媒体的不同需求,加工成各类新媒体产品。
作为融媒体主持人,不仅要注重提高自己内在素质、苦练内功,还要不断刷新知识储备,加强学习,融媒体时代的新闻职责牢记于心,从全局出发编办节目。要掌握市场知识,培养市场意识。还要有专业的“新闻眼”,具备从不同视角找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融媒体时代,广播受众的收听习惯从收音机、车载向移动端和社交媒体转移。根据赛立信2018年媒体用户基础调查数据显示,移动智能终端用户达2.05亿,月活跃用户超过8500万。所有媒体用户的年龄、性别、学历、职业、收入、习惯、需求等都是每一个广播人要专注研究的。互联网时代,只有建立用户思维,自觉换位思考,设身处地了解受众需要什么,在主持岗位上精准把握好受众需求点,服务好受众,才能实现有效传播,提高受众粘黏度。
互联网时代,微信、微博、抖音、手机APP等自媒体不仅有效地延伸了广播的传播范围,也为我们提供了与受众直接沟通的良好平台,所以,我们一定多花时间精力经营好自媒体平台,频繁、及时与受众或粉丝互动交流,充分展示自己个性是必须的,还要对受众需求有如实了解,才能将传播工作做到真正地入耳、入心、入脑。
《老年天地》节目从完成广播节目编播后,才开始网络二次传播。主持人还要完成将节目音频按内容进行拆条制作,剪辑成短音频或短视频,配上文字简介和图片,分别制作成微信、微博等各类新媒体产品形式,真正实现“一次采集、多种生成、多元传播”的融媒体时代传播模式。将广播节目传播效果最大化、融媒体化。
2021年3月,湖北之声的《老年天地》节目和长江云老友频道举办《花样姐姐摄影大赛》活动,并依托主题活动,在线下开展《拍出最美花样姐姐》系列网络直播活动,第一场网络直播在武汉市汉口解放公园。湖北之声老年节目主播团队、摄影大咖、模特礼仪专家在直播现场教授老年学员们最应景的摄影技巧和拍照摄影礼仪。这一活动一经推出,在网络上广受欢迎。很多老年人和年轻人纷纷围观互动。有爱美爱拍照的中老年人,有想让父母参加来了解信息的子女们。通过多样的新媒体形式激活了节目的多种可能,吸纳了更多受众,产生了极大的社会反响。
融媒体时代,广播节目主持人的角色亟待转换,转变为节目运营的主体。这意味着,主持人要涉及节目运作的方方面面,既要参与节目策划、节目运作和节目管理,并维护节目延伸出的各类融媒体平台,如微信公众平台、官方微博、线下品牌活动等。牢牢抓住听众之外,更要吸纳互联网用户,建立以广播节目主持人为中心的听众群、微信群、朋友圈,最终实现将听众转化为用户,线上线下的用户粘黏度和数量不断提升,实现受众群体的最大化。
随着时代发展,广播主持人的工作职责已不仅限过去的编辑、剪辑、主持,而是从有声语言,延伸到多种新媒体形式。微信推送、微博互动、粉丝管理、用户维护,这些都是主持人在互联网时代应该担当的工作内容。微信、微博等互动平台的发言,成为了主持人在不同媒体形象中的塑造和维护,这些都已经成为主持人形象的必备条件之一,成为融媒体时代主持人扩大影响力的主要方法和渠道。
比如《老年天地》节目的主持人,要从原来坐在直播间主持节目,转型为网络主播,在镜头前更有对象感的主持。同时,主持人还要根据老年受众的新时代需求,主动策划、编辑适合当代老年人精神生活和日常生活所需的主题活动和节目内容,和线上的老年粉丝群多进行线下互动交流,扩大广播节目的影响力。
融媒体时代,传统媒体的传播形式在不断地发生突飞猛进的变化,广播节目主持人必须主动刷新业务能力,迎接变化,提升传播实力和融媒体竞争力。但对于新闻人来说,永恒不变的是新闻职业操守和正确的舆论导向。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