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网络语言的狂欢化分析——以梗文化为例

时间:2024-04-24

◎陈铈光 秀 梅

在互联网的发展过程中,衍生出了新的语言形式,即网络语言。 它广泛应用于网络交流,主要以文字、图片的形式呈现,通过人与人之间达到的一种共鸣进行传播,影响较为广泛的是表情包和梗文化。 网络语言的发展不仅契合了巴赫金在狂欢理论中对狂欢式解读, 而且还反映出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

一、网络狂欢理论的相关概述

苏联杰出思想家巴赫金在《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与《拉伯雷的创作与中世纪和文艺复兴时期的民间文化》两书中提出了狂欢理论,该理论围绕狂欢节、狂欢式和狂欢化三个词展开,建构仪式与面具下的虚拟人格,解析符号化的全民狂欢,以及重塑平等开放的话语狂欢。

狂欢节是指巴赫金认为人们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两种生活,一种是我们所处的日常,另一种则是狂欢式的生活,两种不同的生活会产生两种不同的世界感受。 狂欢式是巴赫金狂欢理论在文化形式中衍生的符号代码, 他用脱离体制、脱离常规、脱离界限、脱离神圣四个范畴来解析全民狂欢。

新媒体时代,网络平台中的内容由PGC 向UGC 转变,呈现点对点的传播模式, 契合了巴赫金狂欢理论的精神内核,特别是网络传播自由平等、匿名性、多向互动等特点与巴赫金所说的狂欢节中平等性、仪式性和全民性、开放性等特点有相似之处。

二、网络狂欢的呈现——梗文化

(一)梗文化的狂欢现象

梗其实是“哏”字的误用,如今是互联网中喜剧的构成要素,诞生于20 世纪末的中国喜剧文化形态,从冯小刚贺岁片到赵本山的喜剧小品、郭德纲的传统相声,直至今日以李诞为代表的脱口秀,碎片化演进形态显而易见。最近出现的梗偏向反映社会现实,如“打工人”一词反映的是披星戴月、早出晚归为老板努力工作的人;“尾款人”一词指双十一前买的东西付了定金等付另一半钱的人……这些网络梗从娱乐化转向社会化,表现了网络与现实的一种融合。

(二)狂欢所具有的特征

1.全民化。 巴赫金认为:“在狂欢节上,所有人都不是作为观众观看,人们不是袖手旁观,而是积极的参与者,参与到狂欢中,而且是所有人都生活在狂欢中,因为从其观念来说,它是全民的。 ”巴赫金的狂欢是平民为了建立一个平等自由的世界而演绎出的文化策略。 梗文化通常使用简单易懂的语言表达更多人心声,发起者可以是任何人,不局限于意见领袖、媒体等拥有较多话语权的人。网络狂欢没有阶级划分,在匿名性的作用下人们尽情享受狂欢带来的欢乐,形成一种狂欢式的传播。

2.病毒式。 梗文化的传播可以用迷因效应来解释,迷因效应是指文化发展过程中某些话语具有传播的复制可能性,以此出现不断自我复制的传播现象。 在网络中一句话、一个词,经多数人多次复制性传播就变成了流行梗,并且呈现病毒式扩散,刘文勇在《新时代传播的宠儿——病毒式传播》中指出,病毒式传播应当是一种“主动传播”——“自愿接受”——“主动再传播”的传播模式,也就是说,受众在接受到自己认同的信息的同时, 由于存在同类信息获取和相互分享的共同好友,随着关系网络的不断扩散,信息进行快速复制、流动、扩散。

3.仪式性。 “秋天的第一杯奶茶”原本只是发个红包请喝奶茶的事情, 经过网络的传播变成了一种迎接秋天到来的一种仪式感;“阿中哥哥加油” 是饭圈女孩自发为反香港暴动支持中国的口号,经网络的传播,发展为了支持中国的统一口号。这种梗文化以仪式感的形式呈现出来,用户在现实社会中缺失的在网络上得到一种弥补, 正如巴赫金所说狂欢所构造的是第二世界,用户把网络作为“第二世界”,在第二世界里展示出与第一世界不同的一面。

三、狂欢理论的影响

(一)积极影响

1.促进了文化发展。 梗文化的分类很多,含有知识性内容的文化梗在对于文化的发展有一定的促进作用。“黑人抬棺”是非洲加纳等地的一种丧葬习俗,在丧葬之时会请抬棺者跳舞。 抬棺者通常肩抗棺木,穿着正式,通过鼓掌跺脚的形式用热情的舞蹈感染周围的人, 减少死亡带来的悲伤之情,并希望他们一起参与这种仪式。 受欢乐的氛围的感染,黑人抬棺很快在中国火了起来,网民通过“黑人抬棺”梗了解到了非洲这种特殊的丧葬习俗。之前爆火的“生僻字”,通过歌曲的火爆促进了文字的传播。

2.加速了信息传播。 网络语言由于表达形式多元,表达方式通俗易懂极具感染力加速了信息交流传播。 例如武汉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为能在疫情期间提供更多的病床,紧急赶工建设,开启了直播观看工程进度,网友们在观看直播中给机器起可爱的名字,“呕泥酱”、“勤史皇”等,一方面传播了医院建设情况,也在紧张的氛围中传递了快乐,还衍生出“云监工”这一热词。

3.构建了人际关系。 狂欢理论打破了人与人之间的界限,人们通过虚拟身份形成人与人之间新的关系,打破了阶级之间的界限,促进了人际交往。用户在不同的平台会构建出不同的人际关系,例如之前“陈情令”的爆火捧红了王一博肖战这对CP,CP 粉自己起名为“博君一肖”,这个群体不仅制造了许多热词热梗,还自发形成了一个有组织的团队,共同话题促使人际关系的发展。

(二)消极影响

1.易造成群体极化现象。 “沉默的螺旋”现象在网络中依然存在,在狂欢的作用下,会进一步产生群体极化,以表情包为例, 网络社交中文字的传播速度要慢于表情包的传播速度, 表情包用图片的形式传达出了文字所不能阐释的情感,并通过动员群体进行病毒式的传播。

勒庞在《乌合之众》中描述了群体情感的非理性,当个体进入一个群体时,理性就会消失,“无意识”占据了理性。网民个人由于网络匿名性,会存在道德示范行为,失去责任意识而淡化了应有的世界观、价值观,勒庞将公众视为“群氓”或“挣脱了锁链的民众”。 受“乌合之众”的影响,如果网络狂欢中产生的是负面的感情, 会加速扩散和发展这种消极的情绪,群体失去理性,会导致群体极化甚至是网络民粹主义。

2.涉及泄露隐私的行为。 网络的不理智狂欢会导致过度消费,如泄露隐私、人肉搜索,进一步产生网络暴力。人人掌握麦克风会导致众声喧哗, 在网络平台信息一旦传播会产生不可控的影响,例如罗志祥与周扬青事件,网友们进行网络声讨,并发明出“时间管理大师”的梗,本就是私人感情问题发展成网络公众事件。 网络键盘侠不理性的行为不仅会影响社会秩序,还会引发法律问题。

3.影响汉字的正常使用。 汉字走过了千百年的历史,网络语言的发展对其是一种冲击。 网络表情包使用起来方便快捷, 并能够使对话者隔着屏幕更好的感受到用户的情绪表达,同时也降低了汉字的使用率,用户往往会选择使用表情包来表达。 网络梗文化和一些网络用词有些对传统汉字是一种歪曲,影响到用户的正常使用,例如“耗子尾汁”是“好自为之”的意思,“酱紫”是“这样子”的意思,这种表达会影响人们对汉字的正确认知,不利于汉字的使用。

结语

网络狂欢呈现出语境窘迫和社交窘境, 当狂欢的负面影响呈现出来时,便会导致言语上的暴力、行为上的失范以及道德上的迷失。 对于青年群体来说,会影响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的形成。 狂欢节只是一种娱乐的形式,是昙花一现的乌托邦式的理想生活,过度的狂欢最终会让现实生活变得荒谬和罪恶横生。 网络狂欢是暂时的、虚拟的,不可与现实生活相混合,稳定有序才是我们的生活。 如果把网络狂欢当成一种现实的生活,我们现有的社会秩序、制度规定将会被瓦解,存在侥幸心理的受众在言语和行为上会出现错误倾向,一些舆论审判、道德审判会扰乱现有的稳定,现实社会将出现失控的局面。 在抗击新冠疫情的特殊时期,梗文化、直播等多种形态的冲击,扰乱了现有的社会秩序, 大众在网络的狂欢中可能迷失自我,模糊现实与网络的界限,真正的网络狂欢应该是对现实社会的补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