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编辑 /张颖 图片来源/网络
阳春4月,2021春歌京点小吃节燃爆京城,北京60多家餐饮品牌、百余种小吃和春季美食成为让人流连忘返。每一样小吃背后都印刻着这座城市独特的历史与文化。北京作为历史悠久的古城,风味小吃历史悠久、品种繁多、用料讲究、制作精细、有口皆碑。著名作家舒乙先生,以“小吃大艺”四个字,言简意赅的道出北京小吃的内涵。
关于老北京小吃,有很多充满趣味性的典故。清代《都门竹枝词》云:“三大钱儿卖好花,切糕鬼腿闹喳喳,清晨一碗甜浆粥,才吃茶汤又面茶;凉果炸糕甜耳朵,吊炉烧饼艾窝窝,叉子火烧刚卖得,又听硬面叫饽饽;烧麦钝列满盘,新添挂粉好汤圆……”这些小吃都在庙会或沿街集市上叫卖,人们无意中就会碰到,老北京形象地称之为“碰头食”。而其中的面点部分又被称为饽饽。郭德纲唱过一首《饽饽阵》:“花糕、蜂糕、千层饼,请来了大八件儿的饽饽要动刀兵。核桃酥、到口酥亲哥儿俩,薄松饼、厚松饼二位英雄。鸡油饼、枣花儿饼亲姐儿俩,桃酥饼、油糕二位弟兄……”
北京人好排场,讲规矩,吃东西时尤甚。饽饽不能乱买,要跟着时令吃:二月吃碎蜜供;三月吃紫萝饼、玫瑰饼;四、五月的粽子、五毒饼不能错过;六月的绿豆糕亦不可缺席;七、八月买自来白、自来红;九月花糕、十月芙蓉糕;十一月的萨其马很重要;腊月里,梆硬的糖瓜要上供;正月里,元宵不吃不吉利。
北京小吃的味道有多好,美食家唐鲁孙晚年在台湾省总是念叨,他说:“先拿萨其马来说吧!这是一种满洲点心,面粉用奶油白糖揉到一块搓成细条,切成一分多长过油,再黏起来洒上瓜子仁青红丝,一方一方,再切开来吃。真正的萨其马有一种馨逸的乳香,黏不粘牙,拿在手上不散不碎,跟现在台湾市面上所卖巨型广式萨其马,截然不同。只要吃过北平萨其马的,再吃台湾出品,没有不摇头的。还有一种叫小炸食,有小馒头、小排叉、小蚌壳、小花鼓,大概不同形状的有十来种都只有拇指大小。据说每种都有不同的说词,是清代祭堂子时候的一种克食,后来饽饽铺也仿照做出来卖。”
老北京小吃有多少?歌谣说“北京小吃九十九,样样叫你吃不够”。四月寒食,老北京人则喜食驴打滚、艾窝窝、糖卷果、姜丝排叉、糖耳朵、面茶、馓子麻花、蛤蟆吐蜜、焦圈、糖火烧、豌豆黄、炒肝、奶油炸糕,又被称为老北京十三绝。
驴打滚又称豆面糕,是北京小吃中的古老品种之一,它的原料是用黄米面加水蒸熟,和面时稍多加水和软些。另将黄豆炒熟后,轧成粉面。制作时将蒸熟发黄米面外面沾上黄豆粉面擀成片,然后抹上赤豆沙馅(也可用红糖)卷起来,切成小块,撒上白糖就成了。制作时要求馅卷得均匀,层次分明,外表呈黄色,特点是香、甜、粘,有浓郁的黄豆粉香味儿。它以黄豆面为其主要原料,故称豆面糕。但为什么又称“驴打滚”呢?是一种形象比喻,制得后放在黄豆面中滚一下,如郊野真驴打滚,扬起灰尘似的,故而得名。这一点连前人也发出疑问。《燕都小食品杂咏》中就说:“红糖水馅巧安排,黄面成团豆里埋。何事群呼‘驴打滚’,称名未免近诙谐。”还说:“黄豆粘米,蒸熟,裹以红糖水馅,滚于炒豆面中,置盘上售之,取名‘驴打滚’真不可思议之称也。”可见“驴打滚”的叫法已约定俗成。如今,很多人只知雅号俗称,不知其正名了。
北京传统风味小吃,每年农历春节前后,北京的小吃店要上艾窝窝,一直卖到夏末秋初,所以它也属春秋品种,一年四季都有供应。艾窝窝历史悠久,明万历年间内监刘若愚的《酌中志》中说:“以糯米夹芝麻为凉糕,丸而馅之为窝窝,即古之‘不落夹’是也。”可见这种食品是用糯米洗净浸泡,而后入笼屉蒸熟,晾凉后揉匀,揪成小剂,摁成圆皮,包上桃仁、芝麻仁、瓜子仁、青梅、金糕、白糖,拌和成馅,就成了明万历年间称之为窝窝的食品。但为什么后来又成为艾窝窝呢?在清人李光庭的《乡谚解钫》一书中找到了说明。因为有一位皇帝爱吃这种窝窝,想吃或要吃时,就吩咐说:“御艾窝窝。”后来这种食品传入民间,一般百姓就不能也不敢说“御”字,所以省却了“御”字而称“艾窝窝”。此小吃在明代已流入民间,明代《金瓶梅》中记录当时流行的美味中就有艾窝窝。
糖卷果以山药和大枣为主料,山药口感又甜又面,而枣肉则甜蜜香滑,再配以青梅丝、山楂糕丝、果仁或水果干、芝麻等辅料,起到了调节酸甜、开胃解腻的作用。糖卷果源自回族,是一道清真食品。逢年过节,北京的回族家庭都要做一盘盘香气扑鼻的糖卷果招待来访的客人。那糖卷果摆在盘里,金黄鲜亮、整整齐齐,再在上面淋上糖稀或者撒些白糖,看着就让人食欲大开,诱人至极,吃到嘴里,表皮焦脆,内里绵软,又甜又香,十分可口,令人回味不已。在北京很多的清真餐厅都可以吃到这种小吃,深受女性、老人和孩子们的喜爱。
豌豆黄是北京人三月初三必吃的春味,原料只有简单的干豌豆和白糖,春夏交接时,将收获的干豌豆浸水5个小时,慢火煮至酥烂,这个过程北京人叫“糗”。糗好的豆子一层层过筛网,筛成最细的豆泥,再加糖炒至没有水分。豌豆泥要凝结成糕,得煮得恰到好处,过稀身不挺,过干起龟裂,看似简单的做法,每一步都是力气活和耐心活。它原为民间小吃,后传入宫廷,因慈禧喜食而出名。
蜜麻花又称糖耳朵,因为它成形后形状似人的耳朵得名。前人有诗说:“耳朵竟堪作食耶?常偕伴侣蜜麻花,劳声借问谁家好,遥指前边某二巴。”并注说:“糖耳朵蜜麻花,为清真教人所制食品,其原料不外砂糖面粉及小糖等,小糖即俗称之稀也。”蜜麻花棕黄油亮,质地绵润松软,甜蜜可口。南城的南来顺饭庄的蜜麻花由于常年制作。质量稳定,主要是放碱合适,没有酸口,炸得透,吃蜜均匀。与蜜麻花相似的还有蜜篦子,原料配制与蜜麻花完全一样,唯形状不同,它是三层擀平,中间竖划几刀,油炸后过蜜而成。此外,还有干糖麻花、芙蓉干糖都不过蜜,而是滚上一层用熟面和白糖混合的糖粉,也都有甜、酥、脆的特点。
糖火烧是北京人常吃的早点小吃之一,已有300多年历史,以大顺斋的糖火烧最出名。糖火烧香甜味厚,绵软不粘,适合老年人食用。缸炉烧饼原为河北省小吃,后传入北京,成为北京小吃。其特点是用缸作成炉子,将烧饼生坯直接贴在缸壁上烤熟而得名。
面茶的味道咸鲜,醇厚香浓,先用黄米面与小米面磨成糜子粉,再配上花生酱和芝麻酱,再撒上一层芝麻,这碗面茶不用搅拌,每一层都有酱香味儿。而糜子面糊的浓稀程度直接决定了这碗面茶是否好喝。北京人喝面茶,不用勺子,而是沿着碗边吸溜着喝,这样可以把各种滋味同时吸到嘴里,吃起来感到香而不腻,咸淡适中。
焦圈色泽深黄,形如手镯,焦香酥脆,风味独特。在老北京,男女老少都爱吃焦圈。早餐要有特色北京人吃烧饼爱夹焦圈,喝豆汁的时候也爱就着焦圈。焦圈是一种古老的食品,宋代苏东坡曾写过一首诗,相传是中国第一首产品广告诗:“纤手搓成玉数寻,碧油煎出嫩黄深,夜来春睡无轻重,压褊佳人缠臂金。”明代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谷部》也有记载:“入少盐,牵索扭捻成环钏之形,油煎食之。”焦圈可贮存十天半月,质不变,脆如初,酥脆不皮,是千百年来人们喜爱的食品。
馓子麻花是北京清真小吃中的精品,很受百姓欢迎,它的制作比较麻烦。事先将矾、碱、红糖、糖桂花放在盆内用温水溶化,再将面粉倒入和均匀,和好后挫长条盘起来饧一会儿,然后揪成小剂盘成麻花型,炸成棕黄色即成。质地酥脆,香甜可口。
在北京无数种地方小吃中,奶油炸糕算是小孩儿们最馋的一道:金黄的外皮蘸上白糖,还散发着奶油的香气。一口咬下去,蓬松的外皮陷了下去,甜蜜浓厚的滋味瞬间溢满唇齿,让人回味无穷。吃完之后,小孩儿的嘴唇上总会粘着几粒绵白糖。北京的奶油炸糕,是典型的蒙古族小吃,是从元大都时代就传下来的美味。这道小吃以精白面和黄油为主要原料,经过油炸出锅,再蘸上白糖食用。作家崔岱远在《京味儿食足》一书中提到:记得小时候,逛完了东安市场,都要去北门口的那家小吃店排大队,为的是能趁着热乎劲儿吃上一盘刚出锅的新鲜奶油炸糕。好这口儿的人实在太多,往往是找不到座位,人们只能一手托着盘子,一手举着双筷子,站在那儿赶紧吃……在短缺经济时代,这可是莫大的享受。
蛤蟆吐蜜又称豆馅烧饼是北京小吃中的常见品种,因其以豆沙为馅而得名,在烤制过程中,因烧饼边上有自然开口,吐出豆馅,挂着烧饼边上,所以人们就形象地称这种烧饼为蛤蟆吐蜜。
因把姜末掺入面中炸成排叉儿而得名,也叫姜汁排叉儿、或姜酥排叉儿。这也是老北京传统小吃,源自于满族和回族的茶菜。茶菜是满族、回族的礼仪性食品,它们在设席宴客时有一套上菜流程,茶及茶食为先,然后才是冷荤、热菜、甜食、汤等。姜丝排叉儿便是其中的一份茶食,亦是老京的街头小吃。据《天桥小吃》作者张次溪先生说:“旧天桥有专门卖小炸食的店家,如面炸不盈寸的麻花排叉儿,用草纸包装,加上红商标,是过年送礼的礼包,又是小孩的玩物。”对这种小炸食前人还有诗称赞说:“全凭手艺制将来,具体面微哄小孩。锦匣蒲包装饰好,玲珑巧小见奇才。”过去天桥卖这类小炸食的还要吆喝:“买一包,饶一包,江西腊来,腊秦椒。大爷吃了会撂跤,撂官跤,跛子跛脚大箍腰。大麻花,碎排叉儿,十样锦的花,一大一包的炸排叉儿。”小孩听到了,多喜欢去买。
根据记载,炒肝作为北京传统早点的重要组成部分,已经问世百余年了。炒肝是由开业于清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的“会仙居”发明的,是在原来售卖的“白汤杂碎”基础上,去掉心和肺并且勾了芡,从而形成流传至今的炒肝。1930年,另外一家炒肝老店天兴居在会仙居对面开业,因为选料更精、采用味精、酱油等当时的新式调料代替原来的口蘑汤等,生意逐渐盖过了会仙居,1956年两店合并,就只剩下天兴居的招牌了。炒肝的做法很简单,将洗好的肥肠切段煮熟,出锅前加入肝片、味精、酱油、醋、水淀粉及蒜泥等,具有汤汁油亮、蒜香扑鼻、肥而不腻、稀而不澥的特点。因为蒜泥很细,故有“吃蒜不见蒜”之说。正宗的吃炒肝方法既不用勺子也不用筷子,一手托着碗底,转着圈嘬,好处是肠、肝和芡汁分布均匀。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