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文/欢颜 图片来源/网络
苏州是一座甜蜜的城市,除了街头巷尾流传的甜蜜爱情故事以外,这样的甜更是体现在味蕾上,鲜甜可口的苏帮菜、甜蜜软糯的苏式糕团,当然,还有那花式繁多的苏式糖果。苏州人爱吃甜食,天下尽知。
苏州人从何时食甜,纵说纷纭。不过,历史上苏州人并非一直爱吃甜。一千多年前的苏州,苏州的菜肴还都是偏咸口的。明代苏州有位食疗专家叫韩奕,他所著《易牙遗意》中,明确提到苏菜用盐的有33种,占到67.35%,而用糖的只有7种,仅占14.29%。可见历史上的苏州人,还是更偏爱咸味。北宋沈括的《梦溪笔谈》中记录:“大抵南人嗜咸,北人嗜甘”。两宋之交,北人南移,带动南方经济的发展。这批移民保留了吃甜食的嗜好,同时南方人也开始模仿起来,渐渐也有了吃糖的风尚。而当时的北方因为处于动荡状态,便转向选择更为实惠的调味品——盐。咸甜口味的地域偏好也就发生了转换。在那个物资贫乏的年代,制糖技术还不完善。“吃糖”变成了有钱人的专属特权。比如糖蟹,南蟹肥美,然而想要运至北方,大多路上就死去了。因此常以糖腌保鲜,才能成为北方贵族的桌上佳肴。苏舜钦就是这道蟹的忠实粉丝,留有“霜柑糖蟹新醅美,醉觉人生万事非”的诗句。
根据一份苏州菜肴量化调查的社会调研,433道典型苏州菜中,使用糖的菜肴占到了57.27%。苏州菜里加糖,其实并不是简单为了增加甜味。很多情况下,是为了提鲜。比如苏州红烧肉,除了用料考究,想要做得好吃的关键一点就是要加入大量的糖,这样做出来的成品才能香气四溢、肥而不腻、浓油赤酱。重点是,也不会觉得甜味很薅,习惯了的苏州人甚至尝不出有多甜,只觉得好吃。
△撑腰糕
△酒酿饼
古语道:“山中鲜果海中鳞,落索瓜茄次第陈。佳品尽为吴地有,一年四季卖时新”。苏州对饮食格外讲究,恪守“不时不食”,每个季节都有时令的好味道。
在苏州,春天的身影不仅藏于落花间枝头和雏鸟的啼叫声中,更流淌于那些可人的点心里。
苏州人在二月初二这天除了剃头,还有吃撑腰糕的习俗。以隔年糕油煎食之,以求腰板硬朗,耐得劳作,故称“撑腰糕”。蔡云《吴歙》咏道:“二月二日春正饶,撑腰相劝啖花糕。支持柴米凭身健,莫惜终年筋骨劳。”古代这个时节就要插秧种地,为了不误农时,农民常常没有时间回家,这时候就会做一块糕放在腰间,想吃的时候拿出来啃啃,所以这块糕要体积小还要有营养,保证体力。现在二月二吃撑腰糕已经成为了一种习俗,吃了撑腰糕,寓意新的一年强健筋骨,身体健康。
酒酿饼是苏州春天另一道时令点心,每到开春,许多老字号都会推出手工制作的酒酿饼。酒酿饼形如苏式月饼,只在春天一季才有,清明节一过,便不再做了。酒酿饼酒酿饼,原料里肯定少不了酒酿了,但并不是把酒酿混在饼馅儿里,而是用酒糟来发酵面团,以豆沙和玫瑰做馅儿焙烤而成。新鲜出炉的酒酿饼一面晶莹剔透,一面淡黄焦脆,趁热咬一口,软糯细滑,淡淡的酒香味便在口中弥漫开来,真是“饼不醉人人自醉”!
清明时节,苏州的青团也上市了。清代美食家袁枚所著的《随园食单》对青团的制作有记载:“捣青草为汁,和粉作团,色如碧玉。”苏州的青团子是用浆麦草挤出来的汁,将糯米粉染成碧绿色,同时留有清香。将染色的糯米粉做成团,再包上豆沙、芝麻、肉松蛋黄等不同口味的馅料,上锅蒸十一二分钟,一笼色如碧玉的青团就出锅了。按照传统习俗,青团是放凉了才吃的。传说每逢寒食节,人们便不生火做饭,只吃冷食,感觉饿了的时候,拿起青团闻一闻清香扑鼻,咬一口糯韧绵软,甘甜细腻,细嫩滑爽。
△青团
△麦芽塌饼
△松花团子
在所有苏式糕点中,麦芽塌饼可算得上是最其貌不扬的,却是这个时节不得不吃的美食之一。黝黑的麦芽塌饼虽然长得不太好看,做起来可不容易,做饼的原材料“佛耳草”在春天生长,所以过了清明再想吃就很难了。它的馅料分黄豆和赤豆两种,把做好的饼一个个放入锅中略煎,煎得饼身两面起了壳,就算是大功告成了。香甜味能弥漫整个古镇弄堂,咬上一口仿佛就能尝到春天的味道。
“一斤松花不可少,八两蒲黄切莫炒,槐花杏花各五钱,两斤白蜜一起捣。吃也好,浴也好,红白容颜直到老”,清明之后,山林的松花便开始陆续绽放,勤劳的苏州人便开始进山收集这种美味!将收集来的松花晒干磨成粉,用来做松花团子。松花团色泽金黄哒,入口伴有芝麻的清香甜蜜,苏州人会先咬破一个小洞后用力地吸,把里面甜甜的汁水吸干再大口吃。
苏州人的一天,是从一碗苏式面开始的。著名作家、“苏州美食文化宣传大使”陆文夫写《美食家》时写道:“朱自冶(美食家)每天一睁眼,就要去朱鸿兴吃头汤面。”老一辈的苏州人讲究清晨吃头汤面,那是因为第一锅煮的面汤色清、味道鲜,越到后面汤越浑。菜肴加甜,能够吊起咸味,从而增加回味。甜能和酸、苦搭配,起到缓和作用,产生多样的效果。这一做法的典型,就是苏式面。焖肉面、两面黄,五月的枫镇大肉、六月的三虾,红汤白汤,糖搭配上不同的原料,从清甜到鲜甜,每种味道都不一样。其中三虾面只有端午之的两个月才能吃到。夏天江南河湖中的雌虾进入产卵期,这种带着虾籽的虾被苏州人拆成肉、籽和脑壳,充分发挥各部分的作用,最后在一碗苏面中重新组合,激发出最鲜甜的味道,这是一年一次的江南人们期待的盛宴三虾面。
△三虾面
△秃黄油
丹桂飘香的秋季,苏州的大街小巷中都弥漫着桂花的香气。桂花是种风雅的花卉,李渔在《闲情偶寄》中曾评价:“秋花之香,莫能如桂,树乃月中之树,香亦天上之香也。”如果说诗中桂是天上散仙人,那腌桂花就是人间富贵花。而作为苏州的市花,桂花也是苏州人钟爱的美食之一。趁着清晨,桂花半开,上面还挂着露水,此刻采摘最好。花朵清理干净,用梅卤“定”住香气和色泽,放在玻璃瓶里,一层桂花一层糖,天堂香气与人间烟火在此交融,形成极尽奢侈的馥郁甜香。古代没有冷藏条件,糖腌成了保存花果美味的重要方式。糖渗入食品组织内,降低水分活度,提高渗透压,微生物的活动就能被选择性地抑制,从而防止食品腐败。苏州的各种甜食的制作都离不开桂花:桂花糕、桂花糖芋艿、桂花糖炒栗子、桂花糖粥……桂花落到舌尖,甜到心里。
“笃笃笃,卖糖粥。”秋风起,卖桂花糖粥的吆喝声也来了,这一碗清甜可口的粥,不知美过多少人的梦。古早的美味像是奶奶亲手熬制的味道,一口就甜到心底。一碗糖粥,无非是糯米、红豆,简单也不简单,每一环都颇费心思。红豆磨成细细的豆沙,白粥熬的稠稠的,待粥上碗以后浇上甜甜的豆沙,再撒上桂花,这便是糖粥了,区区一碗,却宛若红霞映雪,色香味俱全。
中秋节,苏州人家的桌上有圆圆的月饼,还有方方的桂花糕。桂花糕是将新鲜桂花收集起来,挤去苦水,用蜜糖浸渍,并与蒸熟米粉、糯米粉、熟油、提糖拌合。现在苏州很多老字号都开始卖已经包装好的桂花糕。但老苏州知道,只有现做现卖,热气腾腾的桂花糕才是心心念念的老味道。不少在外工作的苏州人,中秋回家时都会去买上一些桂花糕,重温记忆中的家乡味道。
大闸蟹是老苏州中秋宴上必不可少的一道助兴菜肴。不需要太复杂的做法,加姜片清蒸后,只要在姜醋里蘸一蘸就很美味!鲜香的蟹黄,肥美的蟹膏,甘甜的蟹肉……苏州菜吃完之后齿颊留香,令人难以忘怀。不过大闸蟹属凉性,吃的时候最好配一些黄酒,可以暖胃。吃完大闸蟹后,再来一杯暖暖的姜茶,能帮助驱散大闸蟹的凉性。秃黄油是另一种吃法,“秃”在苏州话里中是“独有”的意思,“秃黄油”,就是说只用蟹黄蟹膏熬制,而不用蟹肉。拆好的蟹黄蟹膏,再加入少许绍酒、盐、糖等调味。浓厚油脂封住蟹黄和蟹膏的鲜美滋味,一口下去,蟹的精华极致醇厚,毫不收敛地刺激着味蕾。
小雪已过,冬日的脚步愈发近了。在苏州的冬季名菜中,母油船鸭是不得不提的一道硬菜。何谓“母油”呢?上等的酱油叫母油。古代在缸里做酱油,第一坛酱油就叫母油,用它烧出来的鸭子放在长圆形的砂锅里,有点像乘坐在一艘船里的感觉。母油船鸭上桌时,满满一锅红汤,汤面铺满了细而香的京葱,汤中浸着一整只鸭,色呈棕红,加上雪白的冬笋、粉红的猪肉、乌黑的香菇、碧绿的菜心,色面煞是好看。先舀一口汤,淡而不薄、清而不寡、满口喷香;再夹一筷鸭肉入口,酥烂脱骨,肥美鲜嫩,不油不腻,完美呈现出苏帮菜“浓不鞔胃,淡不槁舌”的口感标准。品尝这道菜,最需注意的就是酱油味——一种混合了鲜甜鸭汤的“母油”之味。此外,由于汤被油面盖没,看似不热,一呷烫嘴,也是此菜的特点之一。
蜜汁火方是苏州传统的名撰,其与扬州“清汤火方”合称“南北二方”,清·袁枚在《随园食单》中介绍蜜腿的制法:取好火腿连皮切大方块,用蜜酒煨及烂,最佳……余在尹文端公(即江苏巡抚尹继善)苏州公馆吃过一次,其香隔户便至,甘鲜异常,此后不能再遇此尤物矣。由此可见,蜜汁火方与清代的蜜火腿有一定渊源。其实,这个火方就是火腿的中方肉质最好的一部分。口味甜咸,菜色呈枣红,蜜汁芬芳,其味甜咸,风味独特。
说起咸肉菜饭,每个土生土长的苏州人应该都不陌生,一碗香喷喷、油亮亮、热乎乎的咸肉菜饭,是漫长冬日里的温暖慰藉。江南鱼米之乡,秋收后的本地新大米,配上本地的矮脚青,再和肥瘦相间的咸肉混搭在一起。当锅掀开的一刹那,米饭混合的菜肉味满屋飘香,肚里的馋虫早就按耐不住了。青菜,要是入冬后经过霜冻的大青菜。一来大青菜的菜梗基部膨大微凸,口感更为肥美;二来,霜打过的菜,淀粉经过多轮水解转化成葡萄糖,吃起来更是甜津津。最好是那种深绿色的矮脚青,叶更肥、肉更厚,口感更加香甜糯滑,与咸肉绝配。也有人喜欢用塌棵菜烧菜饭,味道会略带些苦味,可以稍稍让火候过一点,会有一种枯香的风味。
△母油船鸭
△母油船鸭
△咸肉菜饭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