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杨章池 杨 眉 肖 潇
由荆州日报记者采写的通讯《新疆姑娘在松滋——裁云缝锦铺就新生活》(刊于《荆州日报》2019 年12 月5 日头版头条), 在2019 年湖北新闻奖评选中荣获文字通讯一等奖。 同时,文章也被人民日报客户端、学习强国等全国性媒体平台进行了转载,产生了很好的反响。 回顾作品构思、采写的过程,我们认为,一篇好新闻的产生,离不开“深”“全”“细”“精”“磨”五个方面。
2019 年10 月底, 我们在赴松滋采访时得知该市涴市镇海兴公司有不少新疆姑娘务工。顿时,大家心中那根敏感的“新闻弦”被拨动了。 报社总编辑立刻组织采访专班开展“头脑风暴”,对这一线索的新闻性进行可行性分析。我们研读了党的民族政策及法律法规、精准脱贫方案、新疆地理志等相关资料,在讨论报道主题时,大家列举了以下9 个关键词:脱贫攻坚、民族融合、地域合作、劳务输出、创业就业、(不同民族的)两性观念、文化碰撞、价值实现、党的基层组织建设。 不登高望远,把握广阔的背景就不可能抵达深刻。我们提出,要用小视角预示大变革、用小细节折射大问题、用小人物反映大主题、用小变化展现大成就。当我们意识到2019 年是新中国成立70 周年,也是新疆和平解放70 周年时,大家不约而同地提出,应将报道重点确定为“贯彻落实十九届四中全会精神、弘扬民族团结和谐的主旋律”。这样,一群来长江南岸乡镇就业的少数民族姑娘就具备了特殊的代表性, 探究其看似偶然的跨地域务工行为也就获得了新闻的有效性。
我们通过检索发现,类似题材互联网上有过报道,但可惜这些零星报道仅止于就事说事,没有深挖。这给了我们突破的空间——只要找准角度,“第二落点” 的后发优势不言而喻。 去年11 月5 日,采访行动迅速展开。 当天,我们不仅到企业车间现场探访姑娘们工作的情景,到食堂、宿舍体验姑娘们的生活现状,还召开小型座谈会,就事前列好的采访提纲一一提问,获得了大量第一手材料;为了不遗漏任何有价值的线索,我们不仅采访新疆姑娘及其带队负责人、车间同事、企业负责人等,还与涴市镇党委、政府负责人,涴市镇市场监管分局负责人, 松滋市总工会驻点负责人进行了深入交流。“多点发现,聚焦一处”,通过采访的一步步深入,报道的侧重点也逐渐“生成”——我们决定在“回汉一家亲”的大主题下,着重反映新疆姑娘价值观念的转变,描摹她们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 通过辛勤劳动创造美好生活的生动画面。
我们在采访中反复互相提醒:要发现“不一样”的东西。新疆姑娘们能否适应江南的气候?对松滋有什么样的认识?身为农牧民的她们能否完成自身转变、适应现代企业管理?大家生活中有哪些不便, 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怎样具体关心关怀? 我们带着问题反复挖掘,力图用细节来说明问题。比如,姑娘们爱交头接耳,甚至在工作时还从衣兜里掏出葵瓜子来嗑,车间负责人没少提醒她们;比如,公司的大姐们从家里拿来柚子、橙子给姑娘们吃,让她们有家的温暖;再比如,疆北干旱少雨,姑娘们极少见到大雨,有一回“天降甘霖”,她们兴奋得冲到雨中又唱又跳。 这些我们都写在稿件当中。 在反映重要内容时我们不惜用“浓墨”描摹,还原、再现特定的场景。 我们这样“还原”姑娘们的学习:“每周六晚上,海兴公司的会议室里灯火通明,姑娘们围坐一起,认真学写汉字,练习普通话。 聪明的布麦热姆,听、写都不错,被大家推选当上了车间小组长。 她在作文中写道:‘这里的水土好、空气好,只3 个月,又瘦又黑的我变得白白胖胖,皮肤好有光泽!’”“能歌善舞的新疆姑娘们成了镇里乃至市里文艺联欢活动的主角,在舞台上发出最耀眼的光芒。 今年,在松滋市个私协会庆祝新中国成立70 周年晚会上,新疆姑娘盛装上场,她们表演的节目《一起来跳舞》赢得了现场观众长久而热烈的掌声。这掌声,是对新疆姑娘舞姿的肯定与赞美,更是对中华民族一家亲的回应与欢呼! ”这些都起到了画龙点睛的功效。
新疆姑娘们从家乡墨玉县来到松滋涴市、 姑娘们在涴市的工作生活、 地方党委政府和部门对新疆姑娘的组织服务、在松滋工作经历对姑娘们的人生影响、姑娘们在墨玉县的生活状况、姑娘们对未来的规划……这篇近3000 字的通讯稿,所涉线索较多、内容较杂,如果“胡子眉毛一把抓”会拖泥带水, 一味的平铺直叙也会消磨掉读者的耐心。 鉴于此,我们主要在炼筋骨、增力度上作文章。 一是用“镜头”带动读者。如作品开头:“新疆姑娘阿依古丽伏在桌上,神情专注。需要缝制的隔离帽在她手中飞转,不一会儿就整齐地摞起一堆。 //阿依古丽的心中,有一个目标——和在家乡墨玉县开餐馆的丈夫比拼每个月的收入。虽然远离家乡,又不会普通话,她仍然暗自下定决心,要用自己的双手创造出幸福生活。 //在海兴公司,还有131 名和阿依古丽一样的新疆姑娘, 她们跨越4000 多公里来到长江之滨的小镇涴市,‘缝制’新生活,开启新人生。 ”恍如一组电影长镜头,从阿依古丽的“特写”到家乡墨玉县的丈夫,到其他的新疆姑娘,到她们4000 公里的跨越,极力拉伸了空间和时间。 二是用矛盾推动情节。 本文没有一叙到底,而是综合采用穿插迂回、设置矛盾障碍等技巧。 本文多处以提出矛盾、解决矛盾的“闭环”来推动情节的展开。 如姑娘们工作时吃零食等 “小毛病”——公司的耐心教导,阿依古丽与丈夫的“比拼”——阿依古丽的胜利, 姑娘们对能不能过好传统的古尔邦节的忧虑——公司的周密策划等等, 让读者阅读期待得到满足的过程贯穿“能量释放”的过程。
本作品曾四易其稿。在通讯作品一次次增删的过程中,我们着重挖掘差异性,从大量的访谈材料中抽丝剥茧,提炼出最能“卒章显志”的“这一句”。 比如以下的文字:“布麦热姆发现,同车间的当地女职工年龄较大,甚至和她们父母的年龄差不多,却没有在家休息养老的想法,而是像男性一样赚钱养家,撑起了半边天;在工厂值班的老人年近六旬,白天在家照顾孙辈,晚上到工厂值守,他们不等不靠,用自己的双手挣钱,生活忙碌而充实。”“布麦热姆思考着,原来,女性也是可以通过自己的劳动和努力去创造财富的。 她筹划着在松滋多挣钱,让家中早日脱贫;然后,再回到学校继续念书考大学。 ”这些语句并非天然摆在那里让人采撷,而是我们一遍遍“淘洗”“去蔽”才得以呈现。 作品标题如何优美传神地概括、提炼稿件内容? 我们反复斟酌,将脑海中那些流动的形象显影、定型:青春靓丽的姑娘们在操作台前,蔚蓝色的无纺布材料像锦绣一样流淌在她们手中,她们自信、快乐的脸庞上,写满了对生活的无限憧憬和希望。终于,“新疆姑娘在松滋——裁云缝锦铺就新生活” 这一标题被我们“磨”出来,用“裁”“缝”“铺”三个动词,使文字富于动感充满力量,用“云”“锦”“新生活”三个名词串连起姑娘们的职业、生活和未来,人为的“虚化”使语句富于诗意。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