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浅析5G 对传媒生态影响及发展机遇

时间:2024-04-24

◎唐 鲲 赵 荃

随着新一轮全球科技浪潮的风云变幻,5G 网络技术已成为实现万物互联的关键信息技术基础, 是经济社会数字化转型的重要驱动力量, 更是协助媒体融合演进升级的重要发展契机。 对于传媒业而言,5G 时代的到来不仅仅意味着移动宽带增强、 低时延高可靠、 海量数据连接等技术革新,更重要的是带来了全新的社会联结方式,社交节点打破单纯是人与物的界限,迎来了万物皆媒的互联时代。对于根植于人们社会生产方式和生活场景中的文化传媒行业,是否可以跟随技术的更替顺利完成产业生态演进? 传统媒体是否又可以借助5G 时代的到来把握新的发展机遇?

一、移动通信技术对传媒业影响的历史演进

纵观移动通信网络的发展历程, 每一次移动通信技术的革命带来的互联网革新浪潮都会对传媒业的生态格局产生“质”的影响。具体见表1,展现了1G 到4G 移动通信技术对传媒业的各层次影响。 (表1)

伴随着通信技术的不断发展, 传媒业的发展态势呈现出以下三个阶段:一是传统媒体时代,新闻内容通过专业化的生产手段从媒体向非特定受众进行传播。 二是融媒体时代,出现了除传统媒体以外的媒体形式,媒体与互联网融合发展,例如网络媒体、社交媒体平台等。 传媒机构开始借助互联网技术向特定用户生产和传播定制化内容。 三是智能融媒体时代,以智能信息技术发展为基础,新兴媒体蓬勃发展,传统媒体融合进程不断深入,传播大众与大众传播两种传播业形态共存。

二、5G 网络的技术核心对传媒生态的影响

5G 时代下的网络核心技术有四大主要特征:其一是速度更快,峰值的传播速率可达1-20Gbps;其二是容量更大,可同时容纳10-100Mbps 用户数量;其三是能耗更低,可达100 倍的能耗率提升。 如此,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的变革势必应运而生全新的智能媒体技术, 传媒生态也就自然而然在生产、传播、消费、服务等全过程发生极其深刻的变革。以内容生产为例,涌现出以内容、视角个性化为特征的专业内容生产模式,简称PGC;基于大数据算法为基础的内容生产模式,简称AGC;以用户贡献为基础的用户生成内容模式,简称UGC;生产主体和传播主体变得不再清晰,媒介形态进一步优化并有创新媒介形态出现,用户规模向纵深扩大,业态边界直至万物皆媒、万物互联。

表1 四次移动通信技术革命对传媒业的影响

基于以上,5G 可以推动传媒系统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突破,从而打破原有的传媒产业生态平衡,构建新的数字化社会联结方式:

第一,从微观层面来看,用户主体将被重新定义。5G 时代,信息之间的交互将发生指数级的增长,信息传递的场景将变得更加多元, 与此同时, 海量信息的交互点也不再局限,而会发生众多用户节点之间的指数级深度交互,用户主体的定义不断被拓展, 媒介与用户之间产生更加深度的融合。 在这个传媒生态中的所有媒介与用户将成为信息传播的共同体、价值传递的共同体以及情感交互的共同体。

第二, 从中观层面来看,5G 技术激发生产与分发系统的创新。5G 时代的传媒业将从初期的采、编、传逐渐渗透到各类带有传感器的智能设备将成为信息收集、筛选、处理的终端,例如:5G 视频采编背包;大数据、云计算成为数据处理工具;AI 机器人写作和AR、VR 直播报道成为主流生产、传播形式。同时,基于万物皆媒、万物互联的基础,新闻分发平台也将进一步重构。

第三, 从宏观层面来看,传媒系统将会达到一个 “智能、开放、融合”的新生态平衡。 5G 技术为传媒业带来了新一代信息通信技术作为底层技术支持,大数据、云计算等为传媒业提供了海量信息分布式筛选、处理、决策能力,媒体的内容资源将轻松实现跨屏融合。智能化、全媒化、社交化、移动化的发展趋势将使传媒形式和媒体群落进一步扩大, 传媒业内的种群界限以及传媒生态链的边界进一步延伸,与之相关的所有媒介定义标准也发生着深刻的改变,逐步形成以移动端为主导、多屏互联、万物互联的新的媒介生态系统。

三、5G 时代传统媒体转型发展机遇在哪里?

(一)丰富移动端的媒体矩阵将成为趋势

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了我国互联网以及网民的发展概况, 现有的网民存量基础也是媒体延伸发展的消费者基础。 据2019 年第43 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数据显示,截至2019 年6 月,我国网民规模达8.54亿人,手机网民8.47 亿,较2018 年底增幅3.04%、3.52%,几乎所有的网民都会使用手机上网。 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发展使新媒体占据了传媒行业的主导地位; 另一方面5G的商用加持将进一步丰富用户的移动端即时体验, 使移动端成为媒介主流。因此,5G 时代,重构用户关系将成为新的切入点, 借助5G 技术丰富移动端的产品矩阵将成为解决传统媒体用户流失的新抓手。同时,还需切实提高消费者体验感,增强用户与产品间粘性,完成从“平面媒体”到“沉浸式媒体”的转型升级。

(二)虚拟现实为基础的新闻报道或成为主流

通讯技术的突破将促使新闻的呈现方式从图文更多的向视频和虚拟现实发展, 以沉浸式播报为主的视频新闻直播将成为新闻报道主流。这种转变将使得读者随时随地、直观准确地获取最需要的新闻信息。 未来面对5G 时代,传统媒体应当紧跟技术发展方向,在保证“内容为王”的基础上,更新升级新闻内容生产方式,加深媒体融合进程,着力打造优质视频报道,发掘新闻场景应用中的蓝海领域,进而探索和实现新的商业生态和盈利模式。 以VR 新闻直播为例,主题式、定制化的VR 新闻直播,让用户仿佛亲临新闻现场,可多维度地感受新闻环境、内容。 用户也顺势成为了新闻事件的参与者、“现场目击者”, 甚至可能是推动新闻事件发展的中心人物, 而不仅仅是一个新闻事件的消费者、“局外人”。

(三)利用5G 大数据,构建媒体网络公共领域

经过4G 时代互联网与传媒业的深度融合,传媒业的进入壁垒被打破,海量用户资源、多元的生产模式、复杂的传播架构,多样的媒介终端宣告着传媒生态已经迎来“众媒时代”。一方面,媒体的多元化导致媒介属性泛化,新媒体平台及传播者缺乏对信息内容来源的严格审查把关,致使“众声喧哗”;另一方面,在大数据与人工智能技术的支持下,新媒体已具备用户画像与数据跟踪能力,这将会造成用户思维视野僵化,进入“信息茧房”状态。 5G 时代,数据的跟踪与匹配技术将会趋于更加精准、成熟,进一步突出群体的圈层与对立问题,鉴于此,传统媒体应当发挥主流媒体的公信力积极正声报道, 构建社交网络中的公共领域,为用户提供广阔的信息碰撞与深度的交流探索空间。在这个平台中,新闻报道的公正性、社会公众的知情权、发言权,社会舆论的公平性都将得到最大限度的实现。 与此同时,构建的媒介平台应加强信息推送的分类和审查,降低算法专制的风险。

(四)抓好数据爆炸窗口,提升舆情监测能力

在5G 时代,指数级增长的资讯、图片、视频数据通过媒体智能化感知与信息采集手段被更加快捷、便利得传播。与此同时,伴随实时数据的传播,舆情也以同样指数级的增速生成、发酵、爆发、衰退。 万物互联、万物皆媒带来的网络舆论海量化、极速化为更精准、更实时的舆情监测带来的困难也带来了机遇。传统媒体转型发展的成功与关键就在于:一切舆论引导以数据为基础,一切舆情监测以技术为抓手。首先要建立覆盖各类智能终端的全息化、全口径的数据库,通过数据收集、模型分析将有价值的数据从文字、图片和视频中提炼出来,进行可视化呈现;其次,加强舆情监测系统的实时监测能力,在舆情研判、处置环节要根据实时动态随时调整应对策略,并事后对整个舆情监测过程进行“数据化复盘”,不断升级迭代,以适应5G 时代日新月异的舆情变化态势;最后,打造自主可控的网红流量团队,主动出击、精准应对负面舆情。在5G 时代,负面舆情的传播渠道不断被拓宽,从传统的大众网络媒体转为难以监测的朋友圈、 微信群等网络人际渠道和车载互联网应用平台等物联网渠道。 基于此,传统媒体应与正能量网络大V 建立“认同同心圆”“舆情朋友圈”,定期组织正能量网络大V 赴政务等官方现场深度体验、交流,建立舆情合作以应对5G 时代信息分发多元化、多极化,网民情绪感性化的态势。

随着5G 时代的到来, 传媒行业告别了依靠强大资本、技术支持,敏锐的市场洞察力带来的流量经济,迎来了媒体融合比拼较力的下半场。5G 时代的来临将很大程度上弥补以往传统媒体在互联网时代因“渠道失灵”而造成的影响力削弱以及用户受众流失。 新媒体“跑马圈地”式的发展模式将告一段落。 因此,在5G 时代下,传统媒体应该做到以下四个“坚持”,才能真正抓住了5G 时代赋予传统媒体的发展契机:坚持筑牢技术基础,着力打造以移动端为主的媒介阵地;坚持内容为王,着力打造媒体网络公共属地,承担主流媒体责任,提升媒体公信力;坚持用户体验优先,丰富社交化、智能化、可视化的产品矩阵,增加用户黏性;坚持“以人为本”的思维逻辑,赋能媒体的科技转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