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时政新闻制作“民生性”融媒体产品的思考

时间:2024-04-24

◎许阳波 孙红丽

进入全媒体时代后, 各家广电媒体纷纷成立融媒体中心,生产符合新形势下传播的融媒体产品。如何创新时政新闻在全媒体时代的表达方式迫在眉睫。

一、时政新闻的危与机

对政府而言,时政新闻报道是宣传方针政策的广播塔,是凝聚民心士气的扩音器。对群众而言,时政新闻是大家掌握经济、社会发展动态的航标,了解关切民生政策、方针的窗口。但传统时政新闻报道往往以领导画面、会议场景以及现场同期声为主,表现手法单一,刻板教条的传播方式极大降低了其应有的社会效应。同质化的内容,千篇一律的语态也让其落入了观众流失严重的尴尬境地。

面对新媒体的冲击, 传统媒体需要重新审视自己的优劣势。创新时政报道的表达方式和增加传播渠道,有利于增强主流媒体的影响力。以中央电视台为例,除了传统的电视平台,央视还开通了央视新闻微博、央视新闻微信公众号、央视新闻客户端等平台, 同一则时政新闻可以通过不同的平台进行传播, 网民可根据个人喜好选择相应的平台接受时政新闻。为了增强时政新闻的传播力,现在很多媒体都运用了手机客户端、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抖音、快手对自己生产的时政内容进行了分发。传播方式和平台的变化,实质是受众群体和受众接收方式的变化; 时政新闻为适应这个变化也必须“随机应变”。

二、民生化选择,增加时政报道的贴近性

时政报道要大家喜闻乐见, 必须是关切大家利益和民生的事。 在融媒体背景下,不同年龄的网民都参与其中,整个网络群体一直在持续扩大,所以,创新时政新闻的表达方式也是必然选择。以新冠肺炎防控疫情为例,政府都采取了哪些防控疫情的措施, 出台了哪些办法, 目前防疫形势如何。在传统的时政新闻报道中,这些大家关心的内容往往变成了领导指示和强调等乏味的内容。 要增强时政报道的贴近性,就必须让时政新闻接地气,做“民生性”的时政新闻。在文案内容、语言风格上、平台视觉效果上,都要做到亲民和友好,结合受众心理特点进行传播,增进与受众的互动。

如去年两会期间,人民网联合今日头条共同推出《两会调查》专题,依托今日头条的数据抓取与统计分析优势,整理出了两会上全国网民最关心的十大热词, 同时运用H5、动画等表现形式,让调查数据“活起来”、“动起来”;央视新闻与阿里合作,在阿里小程序“答答星球”设计了《两会知多少》有奖竞答活动,通过“两会冷知识”、“两会热点事”、“两会知多少”等问答竞赛普及了两会知识,起到了良好的宣传效果,“AI 机器人上两会”、创意H5《一起看两会》、微视频《我是代表》等特别设计,更是体现了新媒体时代信息智能化和快速、碎片化传播特点。人民日报客户端选取政府工作报告中用户最为关心的话题内容, 制作了H5创意作品《2019年政府KPI 账单》,分别从交通、医疗、脱贫、就业、环保、教育等方面向用户展示2019年政府工作目标。 这些融媒体矩阵的差异化传播,让严肃的时政报道更鲜活、更接地气、更具亲和度。

三、差异化传播,增加时政新闻“看点”

生产符合受众关注的融媒体时政产品, 除了为受众提供多个平台的选择外,融媒体还应深挖时政内容,为不同背景、不同平台的受众定制差异化的内容推送。对年龄较大的受众,可推送官方的流程式新闻报道,而对年轻受众,可以添加有趣的新闻“点”、爆点,为该时政新闻增加趣味性和可看性。如2020年4月,***总书记在浙江考察,抖音上以***总书记与游客的一次交谈, 做了一条抖音 《被暖到了! 游客邀请总书记一起泛舟, 总书记笑着说,“我也很想去,就是人太多了”》,点赞量就达到了2329万。这些新媒体产品都是围绕新闻的趣味点,来进行内容生产。

除了生产受众喜闻乐见的作品、 能够掀起网络热议的“爆点”文章也更能受到网民的关注和互动。2020年4月13日人民日报微信公众号刊发标题为 《鄂州市委书记直播中痛斥:你一看就是个小干部模样》,鄂州召开的全市作风建设大会上,书委书记王立在面对全网直播时,痛斥干部的作风之弊。 并就网友此前热议的派出所乱发捐赠物资事件作出回应, 推文的阅读量一下子就达到10万+, 网友纷纷留言、互动。这些新闻都是纯时政性的新闻,但找到爆点、趣点推送却更能引起受众的关注。

四、平民化表述,让时政新闻语言更亲民

利用新媒体的及时性、联动性、快速性、裂变性等传播方式和记者扎实采访、详细调查、快速成稿的工作特点,迅速发布时政报道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传统的时政新闻在传播话语及表达方式上都相对保守、生硬,缺乏趣味性和可读性。时政新闻写作可以适当吸纳流行语和网络语言,有效拉近与读者的距离。在推介过程中,文章中还可以穿插与新闻相关的图片和音视频,综合运用文字、图片和视频滚动直播发布新闻,方便受众随时随地同步接收资讯。如,今年4月,荆门广播电视台推出的《语音丨早安荆门》充分利用语音,图片、文字的方式播发时政新闻和信息。荆门日报旗下的微信公众号也推出《新时代,新足迹 书记都到哪儿去了》专栏,发布各县(市区)委书记一周来的工作要务信息。让大家瞧瞧你家的书记上周都去哪儿了,把领导晒在公众下,展现主要领导自觉履职,转作风,抓落实的风貌,也受到受众的欢迎。

五、互动化分享,增加时政新闻参与度

随着5G 技术的迅猛发展, 人们获取新闻信息的途径将更多,“5G+4K+AI”的时代即将来临。 要想在信息时代占得一己之地, 时政类新闻报道需要增强和网民的粘合度,要让民众主动参与到国家、地方政事之中,运用新媒体实现信息交流,促使时政类新闻传播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的意愿、表达民众之所想。

当下,观众不再仅仅是一位收听收看者,还是节目内容的生产者和传播者。我们除了需要通过“一次采集 多渠道”分发,提高时政报道的传播力和影响力。还可以通过新旧媒体协同传播对新闻节目进行预热,提前预告,不仅可以让受众快速收听收看新闻,还可以吸引年轻受众加入其中。同时可以在新闻节目播出前在网站、微信公众号、微博上设置相关的新闻话题,收集受众对城市建设、政府、工作部门的意见,让受众实时参与新闻节目互动。并通过线上抽奖进行线上线下联合,吸引受众参与到新闻节目的收看和互动中。

近几年媒体都在大胆尝试新技术甚至让不同技术融合来实现和用户的互动。如去年两会期间,人民日报客户端与快手短视频联合出品了一款互动视频H5产品《点击! 你将随机和一位陌生人视频通话》。其玩法是用户平日里都会接触到的“视频通话”,用户进入H5后,系统将随机生成一个电话号码并拨出。 而真正接通后,用户会发现,屏幕上出现的是陌生人已经录制好的短视频。它将技术与内容相融合,从而实现了最佳的传播效果。 这些多样化和趣味性的内容设置,有助于建立受众与媒体之间的亲密关系,提升媒体自身的品牌力,也有助于新闻产品的传播推广。

结语

时政新闻固有的严谨传播方式, 在全媒体时代已经不适用,如果不加以创新很容易失去自己的阵地。时政新闻想要更好的在媒体时代发展,就需要随着社会的变化而进行管理上、形式上的改变,使时政新闻更灵动、更生动,更接地气。同时还要充分应用融媒体技术, 让其优势得到更充分的发挥,增强时政新闻报道的传播效果,不断提高媒体的影响力。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