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试论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功能及作用——以B 站《人生一串》解说词为例

时间:2024-04-24

◎刘小津 张博文

一、纪录片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解说词是口头解释、说明事物的一种文体,它有电影解说词、电视解说词、文物古迹解说词、专题展览解说词、幻灯解说词、导游解说词等。 呈现在纪录片中的解说词,便是以画外音的形式出现的,对画面场景、人物乃至更深层的意义价值进行解释与说明的声音或文字。因此,解说词也就成为了纪录片的有机组成成分。 由于纪录片是一种将真实生活作为创作素材,并以反映真实为特证的,引发人们思考的电影或电视艺术形式。 所以,解说词也必须秉承“真实”的内涵,忠于纪录片创作的规律。因此,在实际操作中,创作人员往往会根据画面是否充分传达了作品的意图, 决定该纪录片是否需要解说词。

不同于解说词与纪录片的明晰关系,真正让人疑惑的,还是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它们两者都是纪录片的组成成分,前者提供观看的画面,后者提供画面之外的解说,它们彼此之间是何种关系呢?

在我国电视创办之初,纪录片摄制技术还不够成熟,此时解说词往往需要更多地代替画面,提供更丰富的信息。这就使得我国早期电视纪录片拍摄方式是先撰写解说词后拍画面,最后再进行后期剪辑,这个时候,解说词引导画面。直到1991年, 被誉为中国电视纪录片发展的里程碑式作品《望长城》出现,它采取的是先拍摄后撰写解说词的方式,此时,画面作为主体引导纪录片的节奏和走向逐渐成为主流。

其实, 从媒介属性的角度也可以看出解说词与画面的关系。 电视是视听媒介,它是生活场景的直接刻录,具有记录的准确性与真实性;而解说词则是个人体验之后的书写,它是极富特色的个性化的有结构的记录, 两者虽都离不开人的控制——这是它们的融通之处, 但它们依旧有很大的不同:前者更在意画面的真实,后者从头到尾都强调人的干预。 因此,在以强调“真实”为特质的纪录片创作中,如果先写好解说词再去寻找对位镜头, 形成以解说词为主其它表现元素如视觉元素、同期声等为辅的视听表达系统,那么这种纪录片创作模式必然是“本末倒置”的。因此,视听作品首当其冲的要求便是要以画面为主传达信息,“要让画面自己为自己说话”便是如此。

综上所述,“解说词”与同期声、配乐、字幕的作用,都是为了解释画面、表现细节、升华主题。因此,从视听表现形式上看,解说词是需要依附画面的,不过它也不是简单地从属于画面。 它们之间应该是一种“若即若离”的关系,也就是“即”中有“离”, “离”中有“即”,相互依存而又相互分离。

二、解说词在纪录片中的功能

纪录片中的解说词,其功能主要体现在:

1.信息的解说。 它既包括画面内信息的解说,如画中环境、人物、细节等的交代,也包括画面外信息的引入(其实它也可以说是画面内信息的延伸),如意蕴、意义、价值等无形观念的表达。

2.叙事的功能。 这使得解说词具有类似于剪辑的功能,让纪录片各个叙事单元能够更自然地衔接在一起, 形成叙事的节奏。

3.配合画面、音乐、同期声等为纪录片营造出某种特定的气质。这是因为在纪录片中,解说词首先与被采访者的谈话、同期环境声、音乐构成了一个有机的声音整体(就象交响乐队一般), 同时这个声音整体还与画面协调作用, 共同形成一个更大的视听总谱, 这个视听总谱也便组成了整个作品,使其赋予一种特定的气质

三、《人生一串》解说词的特色

《人生一串》是国内首档呈现国人烧烤情结的专题片,以展现全国各地独具特色的烧烤文化为主题,涉及近30个城市的500多家传奇烧烤摊。 2018年6月20日,《人生一串》在bilibili 视频网站独家播出。 它一共6集,每集30分钟,每周更新一集。 第一轮首播结束后,其播放量就超过了3400万,豆瓣评分高至9.0分,不少网友纷纷感叹,《人生一串》拍出了中国版的深夜食堂。 特别是其说书般的配音和诙谐幽默的解说词,不仅给该片增加了一种诙谐幽默的味道,还使其整体显得更加接地气……展现出了“市井生活”中的“烟火气”,让其大获成功。 《人生一串》解说词的特色体现在:

(一)从信息传递上看

1.准确性

“准确”是解说词的基础,表达一旦含糊,信息接收就会出现误解。《人生一串》的解说词尽管都很有文学性,但其对故事背景、烧烤场景以及食物等的解释都是很简洁、准确与通俗。当画面转到西昌烧烤小巷时,解说词就开始介绍起了西昌的烧烤,它说:“西昌的烧烤,自带汉彝混居的气质,总是在野性中充满了秩序,也在秩序中,显露出野性。 (第一集-无肉不欢)”这种提纲挈领式的介绍既简洁又明了,而且还比较精准。

2.文学性

电视纪录片作为一种新闻手段,应该具有准确、鲜明、朴素的特点,但它同时又是一种形象艺术,因此它的解说词就可以不完全受新闻报道语言的限制, 而较多地使用文学语言,使它更富有情感、更形象、更生动。《人生一串》的解说词就具有浓厚的文学性, 从文学修辞的方式中我们可以一探究竟。

(1)比喻。 当烧烤师傅马思的两个儿子已经代替父亲去市场购买牛肉的时候,解说词便说道:“如今供肉的义务,已经由老牛交给了小牛。 (第一集-无肉不欢)”这一比喻不仅使得“购肉”这个事情充满了父子温情,让人备受感动,而且考虑到买的还是牛肉,这便由让人忍俊不禁了。

(2)拟人。在介绍蚕蛹的时候,作为解说的陈英杰,一如既往露出了他那标志性的烟嗓:“东北人口味儿重, 辽源烧烤料重。 十几年来小军放料,下手比较粗暴,很难入味儿的烤蚕蛹更是如此,除了穿串火烤,小军还有另外一种疼爱蚕蛹的方式,那就是用锡纸烤制,出炉以后可以放入更多的调料,为了心动的口味,根本不考虑蚕蛹的感受。 (第三集-比夜更黑)”

(3)夸张。 为了表达鲜明的情感和态度,适度的“夸张”是必要的,对美食纪录片来说,这一点更为重要。 《人生一串》 在介绍烧烤师傅马思高超娴熟的技术时, 或许有所夸张:“昭通牛肉小串让人欲罢不能, 真正烤得地道的是当地回民,马思是昭通烧烤大师级人物。(第一集-无肉不欢)”适度的夸张却能够烘托气氛, 增强感染力, 让语言充满生动性。在《人生一串》的解说词里,我们能够充分地感受到它的魅力。

3.趣味性

诙谐幽默是《人生一串》解说词的特色之一。 有时候会使用拟人的手法:“东北人幽默,但是对蚕蛹来说,一生都要被他们烤,一点也不幽默。(第二集-比夜更黑)”有时候会用比喻:“多亏了超薄干豆腐, 钛合金的米其林三星大厨才敢往里 填四种材料而不怕烤不熟。 (第三集-来点儿素的)”有时候还会俏皮起来, 使用许多流行热词:“好吃莫过下三路,刺激还需重口味,烧烤夜宵永不磨灭的是暗黑的气质。(第二集-比夜更黑)” 、“午夜, 这座全世界饭馆最多的城市,四处游荡着寻觅脑花的馋嘴僵尸(第二集-比夜更黑)”正是无处不在的有某,这就使得整个片子看下来十分有趣,充满了街头调侃的味道。

4.表现人物

由于每个烧烤摊故事呈现的时间有限,《人生一串》很难通过有限的故事情节表现出人物的内心底蕴。此时,解说词便起了很大的作用。为了拍摄第三集《来点儿素的》,陈英杰很早就开始了寻找锦州豆皮之旅, 他先从网上了解到锦州豆皮大都来自虹螺县,然后驱车前往,最终他在砖瓦窑村发现了片中的老张。 那句解说词——“老张很黑,他做的豆腐很白,他的生活却是没黑没白”——实在是陈英杰观看老张制作豆皮的过程中的内心感受。 .

5.主题升华

纪录片跟所有的影视作品一样, 它也是借助画面故事传达主题。在《人生一串》的解说词中,这种显示主题的解说十分常见,几乎每一集前后都有升华主题的句子。如第一集《无肉不欢》里开头就说,“大家其实很懂生活,没了烟火气,人生就是一段孤独的旅程, 这话简直就是为烧烤, 量身定制。”结尾之时接着说,“几串烤肉、一杯美酒,这就是深夜路边的那份得意,这就是平凡热辣的市井人生。 ”这一来一回就道出了烧烤对人的价值,它既反映了人们的生活,也是人们生活的重要组成成分。

(二)从叙事上看

从情节发展(画面连接)来看,解说词具有叙事的能力。它既可以充当“开场引入”,如“夜幕降临,人们开始渴望,美好而放松的一餐。 从炕头小酒,到酒店大餐,这个庞大的选择谱系里,很多人钟情于街头巷尾,市井里弄,只有这个环境才配的上,他们想吃点儿境界的企图。串儿是中国烧烤的基本形态,那肉则是人类烧烤的共同主题。 长夜漫漫,我们即将看到烧烤摊上的王者,肉的传奇。(第一集-无肉不欢)”也可以充当“情节的连接”,如“当商老三在路边回味着多年前扬中门口的青春激荡时, 远在福州, 香格里拉大酒店路口,有一个市井奇人,他的快节奏,你永远跟不上。(第六集-朝圣之地)”每段故事的最后,解说词还可以像“回顾总结”,先交代前面各个人物的生活现状, 后总结本期的主题,如“老孟倾注了心血的烤小龙虾, 征服的还是少数人的味蕾,对自己蜜汁自信的老孟,还要回厨房,继续憋大招,哪种做法能一统江湖,等着瞧吧。 在怀远市场,奋战了大半辈子的宝子哥,正忙着更换阵地,但那些老味而,将在新的地址持续倔强。 ……可以说,正是凭借解说词,《人生一串》实现了整个故事的讲述。

(三)从解说词营造的气质上看

一部片子是有气质的,而构成它气质的无非就是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和配乐。 在创作者的剪辑之下,它们互相混合,相互反应,使片子形成了一种整体上的质感。 总导演陈英杰一开始就为《人生一串》定下了标准:第一,片子要拍出食欲,不然就是失败。 第二,选店必须包含两个硬指标——街头、老店。 之所以要这样,其实也是为了拍出片子一开始设定的基调,那就是“烟火气”。《人生一串》总制片人王海龙在接受记者采访的时候就曾说:“烟火气本身就暗含生活最自然最热闹的状态,同时烟火气又是烧烤摊上的物理特征,这三个字恰好把我们想表达的东西都涵盖了。 ”不得不说,《人生一串》在“烟火气”的传达上表现得十分出彩。

首先就表现在分集的取名上。 《人生一串》按“菜品”将六集纪录片分别取名为“无肉不欢”、“比夜更黑”、“来点儿解药”、“牙的抗议”、“骨头骨头”和“朝圣之地”。它既符合了撸串人对撸串的认知,简单直接,而且还具有满满的街头现场感,很有“烟火气”。

《人生一串》解说词之所以能够如此出彩,它完全离不开主创团队对解说词品质的把控。 他们一开始就具有严格的分工:张岳明和陈英杰同为《人生一串》的总撰稿,陈英杰负责把控片子整体的基调, 张岳明负责用调侃的语气表达市井生活独有的那种幽默。

总结

综上所述,《人生一串》较好地处理了纪录片中画面、同期声、解说词和配乐的关系,并通过富有特色的解说词与生动的画面,在“传递信息”、“剪辑叙事”和“营造气质”上独树一帜。 另外,B 站上的观众也跟《人生一串》的调性非常符合, 爱好弹幕文化的年轻用户们, 更喜欢有味道接地气的“解说”,而不是是完全冷静客观的讲述。或许真正的成功不单是制作的精妙, 节目负责人王海龙就曾感叹:“节目上线后,观众很喜欢,我们很高兴。但内心也深知,不是节目有多么的精妙,观众喜欢的不过是那别一番乡愁吧。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