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锤炼践行“四力”讲好“三农”故事——以《农村新报》产经新闻报道为例

时间:2024-04-24

◎肖 敏 胡 融

***总书记在2018年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指出,“宣传思想干部要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增强本领能力,加强调查研究,不断增强脚力、眼力、脑力、笔力,努力打造一支政治过硬、本领高强、求实创新、能打胜仗的宣传思想工作队伍。 ”

锤炼脚力、眼力、脑力、笔力,是新时期新闻工作者的新要求,也是农报记者走到现场、发现问题、思考问题、引导舆论的有效手段。只有增强“四力”,才能把党的主张和群众需要结合起来,创作出读者喜闻乐见的作品,也能更好地抓住农民的关注点,为乡村产业振兴添砖加瓦。近些年,《农村新报》相继推出乡村创富、水产宝典、畜牧宝典、打工与创业等行业版,还开设“乡村振兴 我在行动”“乡村追梦人”等产经类专栏,聚焦农业产业化、农村特色种养、乡村致富领头人等,涌现出一大批优秀产经新闻作品,这些都是锤炼“四力”的生动实践。

一、勤跑腿,深入田间地头抓活鱼

《农村新报》是湖北省唯一一张涉农报纸,始终坚守“实实在在为农民服务”的办报宗旨,新闻创作的源头活水就在广袤的农村大地。 农报记者要想写出有温度、接地气、带露珠的鲜活新闻,需要具备满腔的工作热情、真切的“三农”情怀和充足的涉农专业知识储备,最直接的体现,就是要勤跑腿,经常走基层,与农民朋友打成一片。

具体来说,就是在脚力上下功夫,要走出办公室、走进乡镇农村,停下车轮、迈开双腿,发扬“光着脚板跑新闻”的优良传统,用脚步走出思想高度、到田间地头抓活鱼,获取有温度、最鲜活的新闻素材,让读者产生共鸣、读有所获。为此,《农村新报》实行乡镇联系点制度,要求每名记者至少选择5个乡镇作为联系点,作为采访调研基地;每人每月至少去一个乡镇联系点采访,至少写一篇重头稿件,尤其是农村产经类报道。

如何做好新闻宣传工作, ***总书记给我们指明了方向:“讲好故事,事半功倍。”一个好的农村财富故事,离不开记者的辛勤付出, 只有深入现场才能抓取生动的细节和画面,《上校的绿色梦——退役副旅长陈国亮痴迷种树的故事》一文就很好地反映了这一点。得知原驻襄某旅副旅长陈国亮开荒种树带动村民增收致富后, 记者赶到他的基地采访。 当时下着小雨,陈国亮正在山顶挖坑种树,小车无法上山。 陈国亮想先下山开展座谈,但我们坚持上山采访,踩着近一公里的泥巴路才与他会合。

《粉里透红的桃花一朵紧挨一朵,散发着淡淡幽香;飘落的樱花如同飞蝶, 挣扎着飞离枝头……这是文章开头生动的场景描写,如果不亲临现场细心观察,就无法捕捉最有价值的细节。陈国亮带着记者在山上转了整整一圈,采访也在边走边聊中进行,雨水虽然淋湿了采访本,但记下了最真实活泼的文字。这个看似简单的人物故事,足足花了一个下午的时间采访。 显而易见,如果没有这次“接地气”的采访,就写不出这篇有细节、有故事、有温度的稿件。

新闻界有句老话:新闻是跑出来的。意指记者采访要见人见事,多去现场,多听多看。湖北是水产养殖大省,淡水产品总产量连续20多年傲居全国第一,《农村新报》适时推出水产宝典行业版,其中开辟的“记者跑市场”专栏,旨在通过客观全面的市场行情报道,为水产养殖户提供咨询与参考。“记者跑市场”专栏重在“跑”字,不仅要求记者跑遍武汉及全省各大水产批发市场,还要求记者深入池塘边,了解养殖户的需求与心声。

二、炼火眼,分析表面现象寻本质

眼力就是观察力、发现力,眼力的背后是判断力、辨别力。就农报记者而言,就是要炼就一双火眼金睛,辨是非、分真假、断美丑,除了要加强对宣传思想领域重大问题的分析研判,牢牢把握正确的舆论方向,还要在群众生产生活中寻找好选题,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在采访过程中,我们要仔细观察,透过表面现象抓住事物本质,在看似平常的生产活动里,挖掘有价值的线索,真正让新闻活起来。 2019年11月,我们到竹山县麻家渡镇营盘河村采访绿松石产业, 当地干部推荐采访营盘河村网络直播销售绿松石的相关情况,但此类新闻已报道过多次。后来随着采访逐渐深入,我们发现,店主直播推介时,在绿松石里融入佛教文化、藏传文化、印第安文化等文化元素,能否换个角度做文章?

近些年,全国各地特色小镇、淘宝村镇蓬勃发展、方兴未艾,但很多存在定位同质化严重、人文风情不诱人、产业联动不够等问题,没有将产品开发与文化创意有机结合,资源利用不够充分。 多年前, 记者曾到竹山采访过绿松石产业,当地商户多是单纯卖“石头”,而此次前往,看到了不一样的景象、听到了不一样的声音。 很多商户想出妙招,在绿松石里植入文化元素,借助直播平台卖起了“文化”,销量陡增。 当地干部介绍,在麻家渡镇绿松石小镇,松石经营商户达到1000多家,而转型“卖文化”的就有700家,更重要的是,产业发展要以文化为魂,绿松石小镇也正在紧扣“文化”二字大做文章。

两次采访,同一件事件,但所闻所见却不大一样。 这一次,记者抓住“文化”二字,深入挖掘绿松石小镇背后的文化故事,围绕产业持续健康发展、产业与文化结合行文,写出《从“卖石头”到“卖文化” 竹山绿松石小镇迈向新征程》一稿。此稿道出了绿松石小镇产业发展的精髓,也为其它特色村镇产业发展产业,以及破解产业同质化困境,提供了很好的借鉴和启示。

一篇文章的优劣,往往在于新闻主题的提炼。所谓主题提炼,就是作者对事物进行深入探索、审慎分析,由感性认识上升为理性认识,寻求和抓住事物本质。 因此,农村产经新闻现场采访, 敏锐的观察力必不可少, 不仅要见人之所见,还要见人之所未见。

三、活用脑,提升报道温度和深度

大脑是思考的器官,是新闻工作者的总指挥。采访获得的素材,需要通过脑力加工,去粗取精、去伪存真。 强脑力,就是要坚持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头脑,不断掌握新知识、熟悉新领域、开拓新视野,既要坚守立场又不故步自封,既顺应规律又敢于创新。

作为农报记者,不仅仅要多跑、多看,还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更要善于以小见大、由点及面, 善于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回答问题,不断提升新闻报道的温度和深度,实现新闻价值的最大化。一篇好的农村产经新闻报道,不仅仅在于稿件的语言文字,报道所体现的厚重性、 思想型、建设性也很重要,既要告诉农民“是什么”“为什么”, 还要找出问题和对策,告诉农民“怎么办”。

2018年10月,房县举办诗经(黄酒)文化旅游节,记者应邀参加节会活动。如果仅报道诗经(黄酒)节会,一篇五六百字消息即可。但节会背后的黄酒产业,是房县当地的支柱产业和农民的脱贫产业。 房县提出,将继续发挥特色优势,打响“房县黄酒”这张靓丽名片,为经济转型升级、精准扶贫注入新动力,力争打造成百亿元大产业。 可实际情况却是,2015年以前, 全县黄酒产值不到2亿元,2017年达到12.5亿元,2018年有望突破15元,这与百亿目标相差甚远。

于是,转变思路,抓住黄酒产业发展这一关键,采访专家学者,为房县黄酒产业发展“把脉问题”,最终写成深度报道——《房县黄酒何以香飘万里》。专家直言,因为没有统一标准,房县黄酒百家百味各不同,制约了黄酒产业发展,难以走得更远。专家建议,需要以市场为根本,以文化为先导,以品牌为保证,树立“工艺自信、文化自信、品牌自信、市场自信”,实施可行性的目标规划;还要主动适应新时代,抓住消费升级机遇,传承工匠精神,做好技术创新,整合资源,抱团发展。县委主要负责人也表示,将按照“龙头企业闯市场、个个酒庄有标准、家家作坊奔小康”的思路,推进诗经文化产业、黄酒产业、旅游产业深度融合发展。

思想性是深度报道的灵魂。 想要把农村产经新闻做深做透,做出温度,需要找准产业发展的痛点和关键点,围绕农民群众关注的焦点做文章,这样才能让读者在“黑暗”中看到“光明”。

四、多动笔,写出通俗易懂好文章

古人对笔力多有论述, 但大多着眼于书写和文章的气势。 农报记者要在笔力上下功夫,需要从本质上改变文风,不虚不假,不冒不夸,不空不泛,要把脚力所到之处、眼力发现之美、脑力思考之深诉诸笔端和镜头,这样的作品才能更有凝聚力、引领力、感召力和穿透力。

比如,《两个仙桃农民的脱贫竞赛》一文,记者以直观通俗的语言, 叙述这两个农民发展产业故事, 还植入心理描写,将两人暗中较劲刻画得淋漓尽致;在《孝感金果遍地开花》稿件中,开篇就写道:“冬季移植对金果树苗影响最小,因为树苗处于冬眠期,春天复苏后可迅速适应新环境,移植后套种附加值较高的虫草参、水果萝卜及蔬菜瓜果,最后达到“一地五收”的效果……”通过简单明了的陈述,让农民了解金果种植的技巧和效益。

此外,场景化的切入描写,我们也经常使用。 在《云梦“鹦鹉大王”左腊祥带动200多人就业》一稿中,记者切入细节描写:“院子里摆放整齐的近万个孵化纸箱正在阳光下消毒,不远处矗立的六层高楼,传来叽叽喳喳的鸟鸣声,个个鸟笼里成双成对的鹦鹉啄着小米,欢快地叫个不停。 ”从鹦鹉的生存状态说起,由此及彼,亲切自然。

农村产经新闻必须时刻站在农民的角度, 想农民之所想,急农民之所急,用农民群众最熟悉的语言,多写通俗易懂的好文章, 切忌以所谓城里人高高在上的姿态采写和编辑涉农稿件。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