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瑞鼠吐宝 照见文明

时间:2024-05-16

一个志愿者的初体验,一次十二生肖的邂逅。行走在馆藏文物之间,如同步入璀璨的文化宝库。与文物对话,倾听来自远古文明的声音,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志愿者的初体验

这个春天有点冷,但寒冷和疫情挡不住文明的进程。

2020年3月27日至28日,江西省博物馆连续两天组织了新馆志愿者专场试体验活动。受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宅家良久,我有幸受邀参加活动,心情有些激动。

新馆位于南昌市青山湖区赣江北岸。我们志愿者一行在工作人员的引导下,有序排队,测体温,消毒,保持安全距离入场参观。

据工作人员讲解,新馆从2016年开始建设,历时三年完成,建筑面积86000平方米,展陈面积22000平方米,是具备高水平科研文保能力、提供智慧化创新服务的现代化综合性展馆,也是江西省文化地标性建筑。

新馆融合多种现代技术手段,全图景展现江西文化特色,高质量满足观众需求,为观众呈现一场文化盛宴。本次体验活动开放了三个展览:“红色摇篮”“物华新诗—赣鄱非遗馆”和“瑞鼠吐宝—庚子鼠年新春生肖文物图片联展”。

“红色摇篮”展厅采用全新的结构布局、丰富的图文展示、震撼的复原场景,追忆峥嵘岁月,令人感受先辈们崇高的品质和大无畏的革命精神。“物华新诗—赣鄱非遗馆”主要展出江西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华丽精致的夏布织造工艺、巍峨的古戏台、栩栩如生的面塑……还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的精彩技艺,以及背后鲜为人知的故事。所有这些通过丰富的数字多媒体进行立体化展示,可听、可看、可触摸,让非遗真正“活”起来。“瑞鼠吐宝”是江西省博物馆联合中国文物报社和国内28家兄弟博物馆共同推出的新春生肖文物图片展,通過丰富的文物展示中国独特的生肖文化,这些文物也成为鲜活而直接的生肖文化印证。因为一向对生肖文化比较感兴趣,所以我对这一部分格外关注。

“虎之王者”之谜

在“瑞鼠吐宝”展厅有一件奇异而神秘的青铜器—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格外引人注目,矗立于博物馆中心广场的大型雕塑《时空》即是以其为原型设计的。

这件青铜虎为商代文物,1989年出土于江西省新干县大洋洲。青铜虎不仅造型奇特,神态诡异,而且体量大,长53.5厘米,高25.5厘米,是迄今发现存世最大的青铜虎,被誉为“虎之王者”。虎身布满纹饰,形象生动,威武勇猛,尽显王者之气。最独特的是其双尾造型,一只小鸟悠然自得地坐在虎背上,鸟不离虎,虎不惊鸟,两者相融,浑然一体,一派和谐景象。更令人不解的是它的用途,其通体采用立体圆雕,内空无腹底,顶部虽然有盖却不能打开,不同于任何一种青铜器物,显然不是一件日常使用器。为什么会有这么奇异的造型?它的功用是什么?令人迷惑不解。

在大洋洲出土的475件青铜器中,有53件带有虎的形状,如虎耳方鼎、虎耳虎形扁足圆鼎等。这些器物的虎形纹饰多做行走状,以圆雕或高浮雕形式出现,带有明显的写实倾向,与中原地区以“饕餮”纹装饰的夸张虎形象明显不同。商代伏鸟双尾青铜虎是大洋洲青铜文化的重要符号,说明早在3000年前,大洋洲地区已经拥有高度发达的青铜文明。

据甲骨文记载,商代曾有一个位于南方的方国“虎方”,有学者根据大洋洲出土的虎文化符号器物认为,赣鄱区域为虎方所在,因而推断此青铜虎或许是虎方国的文化图腾。虽然目前尚无定论,但是透过青铜虎我仿佛看到了虎方国的影子,一个青铜王国的影子。

“上古神器”龙形觥

十二生肖中,龙是唯一在现实生活中找不到对应物种的生物。古代留下了很多关于龙的文物,比如距今6000年历史的红山文化时期的红山玉龙、距今3000多年的二里头文化时期的绿松石龙形器等。可以确定,龙的形象很早就成了中华民族的文化图腾。

在“瑞鼠吐宝”展厅有一件龙形觥与青铜虎有异曲同工之妙。这件青铜器于1959年出土于山西省石楼县桃花者村,属于商代晚期方国文化系列。传说此青铜器是姜子牙用于施法的“上古神器”:相传姜子牙的岳父是一位隐士,多年潜心钻研巫术,他看出商朝的气运已尽,便暗中指点姜子牙制作了一件酒器。姜子牙通过登坛作法,能赋予酒器一种神秘的力量,对商纣王进行诅咒,以加速商朝的灭亡。纣王得到消息后将姜子牙的岳父施以酷刑处死,姜子牙只能含泪把这件酒器作了岳父的陪葬品,从此这件酒器便长眠于地下。这便是我们今天见到的龙形觥。

传说终归是传说,眼前这件龙形觥丝毫看不出有“上古神器”的能量,相反其独特的造型倒给人一种萌萌的感觉。此器高19厘米,长43厘米,宽13.4厘米,由山西博物院借展,被国家文物局列为国宝级文物。龙形觥长腹弧鼓,后端截平,背部为弧曲形长盖,内有横榫与器腹扣合。盖面中央有一蘑菇形钮。器身口沿外附有两对贯耳,用来把龙形觥吊起加热。另一端没有封口,用来散发蒸气。器物底部有长方形矮圈足,放置平稳。其整体如一艘停泊于水波中的龙舟,造型独特,故名“龙形觥”。器身遍饰华丽精美的图案,盖面为逶迤的龙身,与器物前端的龙头相衔接,两侧衬以漩涡纹和云纹。特别是图案中出现了鳄鱼的形象,这在古代青铜器中是独一无二的,也更赋予了这件青铜器几分神秘的色彩。

龙形觥穿越历史,荡波而来,那斑斓碧绿的觥身光华闪烁,似有酒香隐隐溢出,令人神往。

铜镜照见历史

历史像一位老者,更像一面镜子。与青铜虎和龙形觥不同的是,面前这面铜镜照见的是一个短暂王朝的兴衰。

铜镜一般是用含锡量较高的青铜铸造而成,制作精良,图文华丽,形态美观,铭文丰富,是古代文化遗产中的瑰宝。铜镜最早出现于商代,多用作祭祀礼器,在汉代逐渐传入民间,成为人们必备的生活工具,而将十二生肖纹饰应用于铜镜的纹饰装饰则始于隋代。

此次“瑞鼠吐宝”展出的这面隋代十二生肖四神纹铜镜,是比较罕见的以十二生肖为题材的铜镜。镜体呈圆形,上有圆钮。钮座外凹面有双线方格,方格四外角与V形纹相对,V形纹内各有一兽面纹。方格与V形纹分割的四区分别配置青龙、白虎、朱雀、玄武四灵,围绕四灵环写楷书铭文:

阿房照胆,仁寿悬宫。

菱藏影内,月挂梦中。

看形必写,望里如空。

山魑敢出,水质惭功。

聊书玉篆,永镂青铜。

外圈饰以十二生肖纹样,图案呈十二格排列,每个格中一个动物纹样,外缘为锯齿纹。这种分格的十二生肖纹,是隋代铜镜中最具特色的纹饰。

隋代虽然是一个短暂的王朝,但其为唐代文化的繁盛奠定了基础。隋代铜镜的纹饰图案布局结构严谨,刻画精致细腻、灵动传神,工艺精美,繁华富丽,彰显出较高的工艺水平。这种以灵异瑞兽、十二生肖为主的图案格局也被后世历代所借鉴,成为铜镜的代表性纹饰。

这面铜镜所照见的不只有光辉灿烂的文化,也有令人感慨的兴衰。隋炀帝所追逐的玉树琼花和盛世浮华,在扬州运河帆影里升起,在四神纹铜镜中落入如也的空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面对铜镜,追思历史,那些过往繁华都成镜里烟云,最终留下的唯有时光的咏叹。

生肖艺术在民间

十二生肖的形象并不局限于铜镜,千百年来生肖造型与民间艺术广泛结合,衍生出十二生肖瓶、十二生肖花钱、十二生肖手镯等不同形式的生肖文物,同时赋予了文物吉祥安泰的美好寓意。

比如,辽宁省博物馆借展的宋影青长颈十二生肖瓶。此瓶瓷胎较粗,挂青釉不到底,直口,下四系环,颈部塑贴十二生肖、四神及佛像。其形态与景德镇影青瓷瓷质极薄、釉细白而青的传统特征有所差别,多了一些粗犷古雅的味道。而广东深圳博物馆借展的宋青白瓷素胎贴塑十二生肖塔式罐则胎质细腻,胎体坚致,光素无釉,呈现出另外一种精致美感。此罐呈圆形,大口,平沿,粗颈,鼓腹,圈足。最上面有带镂空壶门状七级佛塔式盖。器身贴塑四灵及人形十二生肖,近底部雕刻双层仰莲纹。此罐也是宋代十二生肖瓷器中的精品。

广西桂林博物馆借展的清代铜八卦十二生肖花钱,也是曾在民间广泛流传的一种形式。花钱是“厌胜钱”的俗称,起源于西汉,是民间用作吉利品或辟邪物的古钱币。“花钱”正面有文字和各种吉祥语,十二地支名称与十二个属相图案相对应,环成一圈,刻画生动,十分精美。中间一枚圆孔,宽缘。背面为八卦纹与各自三爻的符号相对。花钱不作流通货币,仅供佩带玩赏之用,一直到清末民初仍有铸造。

如今,这些民间文物安静地躺在展柜里,从中我们是否可以读出古人对生活的美好憧憬和对艺术的不懈追求?

时间过得很快,却又感觉如此漫长。那些文物用了几千年的时间,才走入我们的视线。而我们是否会用一生的时间去与它们对话,读懂它们隐藏的秘密?

短暂的参观体验结束,走出场館,天高云淡,阳光灿烂。文明也是如此吧!一瞬间的定格,或许成为千百年的闪光,我们走在光里,追寻的脚步永不停息……

熊亮,江西散文诗人,资深媒体人。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