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马 健
[摘要]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少数民族传承着丰富多彩的手工艺文化。本文以丝绸之路甘肃段陇右线南路、河西线和青海线甘肃分支世居的七个少数民族的七大类九项传统手工艺为调查对象,选取了13个少数民族聚居区内技艺传承比较集中的地方为调查点,以各民族传统工艺特征为主要调查内容,试图揭示出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的基本面貌。
[关键词]丝绸之路甘肃段;少数民族;传统手工艺
丝绸之路是古代中国与西方各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因贸易中以丝绸为大宗,故称为“丝绸之路”。丝绸之路在路线上主要包含三个部分,即草原路线、沙漠路线和海上路线,本文调查的是沙漠路线中国境内的甘肃段,其范围主要位于陇右线的南路(汉代古道)、河西线和青海线甘肃分支三条路线。
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少数民族传承着丰富的民族文化,从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曲艺、体育游艺到美术技艺、医药民俗,五彩斑斓。其中,少数民族传统技艺是本文调查的主要对象。陇右线南路沿线分布的回族、保安族和东乡族,主要传承着砖雕、腰刀锻制、擀毡、钉匠等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传统技艺,也是具有本民族代表性的技艺;河西线分布的裕固族、蒙古族和哈萨克族,主要传承着服饰制作、皮雕、马头琴制作、毡绣等代表性技艺;青海线甘肃分支分布的藏族,主要传承着织锦带编织、榻板房营造等代表性技艺。
由于丝绸之路甘肃段沿线少数民族分布面较广,本次调查以少数民族聚居区内技艺传承比较集中的地方为首选调查点。陇右线南路的调查点,选取临夏回族自治州临夏市(东公馆、神韵砖雕厂)、东乡族自治县(县博物馆)、积石山保安族东乡族撒拉族自治县甘河滩村;河西线的调查点,选取肃南裕固族自治县红湾寺镇(裕固族服饰传承基地、民族博物馆、縣非遗传承保护中心)、肃北蒙古族自治县(马头琴协会、民族博物馆)和阿克塞哈萨克族自治县(民族新村社区、民族博物馆);青海线甘肃分支的调查点,选取舟曲县城、迭部县益哇乡扎尕那。
本次调查选取了甘肃段沿线藏、蒙古、回、保安、东乡、裕固、哈萨克七个世居少数民族的九项具有代表性的传统手工艺作为具体调查对象。根据中华传统工艺分类,这九项传统工艺从类别上可以分为雕塑、织染、传统建筑营造、金属冶炼加工、工具器械制作、编织扎制、特种工艺七大类。
一、雕塑类
(一)临夏回族砖雕
临夏回族砖雕是指在甘肃临夏地区的历史发展中以回族工匠为主体,以伊斯兰文化和汉族文化的融汇交流为特点,以砖雕为工艺形式和文化载体的地方性传统手工艺。
临夏回族砖雕的工艺流程大致如下:
首先是设计,设计的好坏直接决定了砖雕的艺术性和价值。在临夏砖雕作坊,总设计师是作坊的灵魂人物,砖雕匠人要根据总设计师的安排完成分配给自己的那一份作品。总设计师要根据买方市场的要求,选出符合要求的雕刻内容,在图纸上精密的设计出作品的大小、用砖以及每块砖上雕刻的内容,将其编号,并根据每个匠人的特点和专长进行任务分配。除此之外,总设计师还要负责甄选材料,制定预算,控制成本等工作。
其次,设计完成后由负责绘制的匠人按照图纸的要求用铅笔将图案绘制在烧好的青砖上。
再次,砖雕匠人按照事先分配好的砖雕任务,按照已绘制好的图案在青砖上进行雕刻。雕刻的过程,一是考验匠人的手艺,二也是考验匠人的智慧。雕刻过程中,设计师要随时查看雕刻的情况,必要的进行指导,避免材料的浪费。
最后,雕好的作品由总设计师进行审验,通过后进行编号。整幅作品完成后,由安装工送至安装处进行安装,沿途运输中打好包装是关键一步,运输中出现裂纹、破损的现象十分普遍,如出现这样的情况,还要进行补雕。
(二)肃南裕固族皮雕
皮雕是指在未经加工处理的特殊的植鞣革上,加水软化后,利用皮革本身的特性,用旋转刻刀雕刻、用印花工具敲打,并辅助按、压、敲、挤、打、拉、扯、捏、搓、揉等手法在皮革表层雕琢出具有深浅、远近、凹凸等不同层次及效果,雕琢好后经定型、染色、固色、上光、打蜡等程序形成的特殊的纯手工艺术品。
裕固族皮雕制作工艺分为以下几步:
第一步是原材料的准备。皮雕制作的原料主要以牲畜皮和兽皮为主,其中牛皮因为纹理紧密、细致,柔韧性好,被作为首选原料。但是,未经加工处理的生牛皮是不能直接使用的,需要经过一系列的软化处理。处理方法也经历了一个不断改进革新的过程,从早期的涂抹动物脂肪到后来的烟熏法,再到丹宁制革法、铬鞣法、油鞣法、混合鞣法等。经过前期皮毛处理后,进行鞣皮,然后修整、美化,再以油脂、肥皂等涂抹,并悬于通风处干燥。干燥后,将皮革埋于湿木屑中吸收足量水分,再将其拉展、铺平,并用钉子将其四边固定,防止收缩。皮革定型后,再用牛血等涂抹抛光,用木板将皮革上下压紧,使之压出褶纹。此时,皮革的制作就完成了。
第二步是绘制、拓印图纸。根据皮雕作品的创制要求,先在图纸上用铅笔绘制出作品的整体轮廓,然后再进行细节勾勒、描绘,最后再根据作品的表达形式进行修图、矫正。绘图的纸张一般选用较透明的临摹纸,以便下一步把绘制的图案转画到皮革上。图纸设计好后,我们要根据作品的尺寸、厚度、艺术形式等需要,选取合适的皮革,并按照以上要求进行裁剪。皮革裁剪好后,我们就要把设计好的图样转画到皮革上。先把皮革用水润湿,使之平整、柔软,然后将临摹纸覆于其上,用圆头铁笔将图样详细描绘一遍,这样在皮革上会留下图样的基本轮廓。最后,按照图纸纹样,用铅笔再把皮革上的轮廓绘出,并进行修改,直至最终定稿。
第三步是雕刻皮革、敲打图案。在皮革上绘出纹样后,就进入雕刻阶段,将绘好纹样的皮革置于木桌上,皮革下面垫一块长方形橡胶板,使用各式木刻刀、剪刀、橡胶锤、铁椎、印花模具等工具按照纹样进行雕刻和敲打,制作手法有阳雕、镂空、剪切、绘画等,皮革的主纹样雕刻好后,再进行细致的修边。最后根据作品的形式,进行缝制、装饰或装裱。
二、织染类
(一)阿克塞哈萨克族毡绣
花毡是哈萨克族最有代表性的,也是最普及的家庭手工艺品。哈萨克族毡绣的工艺,其制作过程大致如下:
第一,精选羊毛。根据制作尺寸擀制成原色白毡,如若需要彩色毡,还要进行染色,传统上一般使用天然植物染料,现在也有用工业染料的。
第二,在制好的毛毡上,绘制图案。传统的绘图方法一般有两种:一种是用一头烧黑的小木棍在毛毡上画出图案;另一种是将牛、羊奶中加入食盐,使之略有咸味时便可用于在毛毡上绘画图案,这种奶液画在毛毡上颜色成白色,十分醒目又不褪色。现代绘图也有使用画粉和炭笔的。整个设计与绘图过程,哈萨克族的妇女们从不用尺子和模具,只凭心中的构思和灵巧的双手,就可以在毛毡上画出繁复工整的画面。
第三,毛毡上绘好图案后,用绣花针、钩针等工具,将各色毛线绣制在毛毡上。其成品的制作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使用各色羊毛线直接在毛毡上绣制出各种图案;二是把染成五颜六色的羊毛毡拼合出各种图案再用羊毛线固定在底毡上;三是将各色布料剪成需要的形状再用羊毛线绣制在底毡上;四是将各色毛毡和布料剪成各种形状拼合在一起,用羊毛线固定在底毡上。
第四,用各色布条将绣好的花毡包边。大一些的花毡还要进行拼接,将下层底毡和上层绣花毡分别缝合到一起,再用羊毛线在缝合处进行绣制,以便遮盖接口。
(二)东乡族擀毡
在东乡族的众多传统工艺中,有一项名为擀毡的技艺,历史悠久,流传广泛,影响深远。东乡族擀毡的工艺流程大致如下:
第一步是选毛。将羊毛中的杂色毛择出。
第二步是洗羊毛。把羊毛堆在地上,伴以细干土,用沙柳条抽打2~3个小时,然后将羊毛上的污垢清除干净。按照毡的规格将羊毛称重,如制作四六毡需16~20斤羊毛,五七毡需20~22斤羊毛。
第三步是弹松。将上一步的羊毛用铡刀铡断,放置在案板上,一人用弹弓将羊毛弹松,使羊毛呈絮状。所谓弹弓,犹如射箭使用的弓箭,形制较大,一人多高,弓弦用细牛皮绳制作,弓身为木制。
第四步是成形。将竹帘铺开,按照制作规格和花色,用散毛竹杈将羊毛均匀地散在竹帘上,然后用喷水壶在羊毛上喷洒适量热水,将竹帘卷起并用数十根绳子捆牢。四个人分成两组,用脚在地上蹬滚竹帘,使毛毡在竹帘内初步成形,然后解开竹帘,将毛毡的四个边叠齐,并在四周洒少量羊毛,洒适量热水后,将竹帘再次卷起,用脚蹬滚数次,直到毛毡成形。
第五步是洗毡。在地上放置木板,把成形的毛毡放在木板上,用开水冲刷,再折叠卷起。然后两人并排坐在一条长凳上,各用一条绳子兜住毛毡,每人抓住绳子的一头,赤脚蹂踩,反复不断,直到污水从竹帘中流尽。
最后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修边。修边不能用剪刀,而是用手揉弄钩角。将洗好的毡放在案板上,用手搓揉钩角,直到揉出笔直的四边。然后用冷水冲洗毛毡,并挂在太阳下晒干。
三、傳统建筑营造类
在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南部的甘川交界处迭部县,至今仍保存着一种当地藏族人民建造的独特而古老的传统民居——榻板房。
榻板房的木材主要使用当地产的黑松树,这种树木结少,纹理细腻,便于拼接,具有较好的防水、透气性能。榻板房使用的木板正是由这种黑松树制成。要做成质量要求高的木板并不容易,首先要按照建造需要的长短,将整根黑松树去皮后,切割成段,然后将每段原木按照上、中、下三个位置开槽,将木楔钉入槽中,如此,一段原木再根据木板厚度确定开几排槽,最后将原木放入河水中浸泡。浸泡后,将原木段放在阴湿处,等待两个月左右,就可以比较容易的将原木破成笔直的木板。然后,将破好的木板搭起来通风晾干,防止变形,这样建造榻板房的材料就有了。
下一步便是建造房屋基址了。在地面上用白灰放好线,用铁锨挖墙基,大概2~3尺深,将鹅卵石整齐的码入墙基并掺入和好的泥,上面用两片木板(又叫桩板)中间加入湿土的形式作为墙壁,桩板外侧再用木桩固定,一面墙大概有8个左右对称的木桩,然后用绳子将这些木桩再固定,连成一体,每个木桩的下面再打上楔子,这样一面墙就成形了。
墙建好后,在顶上建梁,搭椽子,椽子上再搭木板,每块木板长1.5米,厚2厘米,宽15-20厘米。木板搭好后抹泥,处理防水。有的屋顶上用木板搭建三角形的储物室,用于存放牧草。有的二层居室的墙壁建造篱笆墙,或用草,或用柳条和泥,这种房屋在林区和牧区都曾有过。
四、金属冶炼加工类
保安族佩戴腰刀的历史十分久远,早在随成吉思汗大军东迁以前,保安族先民就有佩戴腰刀的习俗。
保安腰刀的工艺流程繁复,以折花刀的工艺流程为例,大致分为制作刀鞘、打制刀坯、制作刀把和修整刀鞘四部分。
第一部分是制作刀鞘。制作保安腰刀,须先将刀鞘的长短和宽窄确定下来,然后根据刀鞘的尺寸打制刀坯。这一步的制作并不是做出完整的刀鞘,而是将刀鞘的主体做出,将铜皮修剪后,打成刀鞘形状。
第二部分是打制刀坯。将融化后的钢和铁相间叠加多层,一次锻打成刀坯形状后,再折叠锻打,如此反复多次,最后淬火成形,可谓千锤百炼。
第三部分是制作刀把。先做铜护口,固定好刀坯,然后将剪好的铜皮、胶木等材料打孔后穿入刀坯压紧,最后制作盖子将刀柄固定,并用铁锉等工具修边,打磨光滑。
第四部分是修整刀鞘。将第一步制作好的刀鞘主体抛光,然后用烧红的刀鞘模具穿入刀鞘,使刀鞘变色。然后,根据刀鞘内壁大小,将杨木片楔入刀鞘并用胶水固定。最后,将錾好花纹的铜皮包裹刀鞘两头,并用铜丝固定,再穿好红铜系环。
五、工具器械制作类
马头琴是蒙古族的拉弦乐器,因琴杆上端雕有马头而得名。马头琴的历史悠久,至今已有1300多年的发展历史。在甘肃省肃北蒙古族自治县至今仍在传承着这项古老的制琴技艺。
马头琴的制作工艺大致如下:
第一步,根据制作的马头琴规格,选料裁切,不同的部件选取不同的材料,琴头、琴杆一般选用的木质坚硬、质地细密结实,便于雕刻成形,一般选用梨木、松木或者红木等。共鸣箱一般选用红枫木或者红木等,质薄细腻,形成的音色较好。除了选材,还要掌握好木料的厚薄,测算出木料的损耗。
第二步,将选好的木料用刨子将两面刨平,然后用铅笔在刨平的木料上绘制出琴身部件的详细轮廓。
第三步,就是将绘好图的木料进行切割,传统工具一般使用各种锯子,琴头和面板等需要雕刻的部件则使用各种木刻刀,进行精雕细琢。现在的切割工具一般使用电锯、压刨机等设备。
第四步,将切割好的各种琴身部件进行拼接,传统的拼接会用到榫卯结构,也会使用骨胶等粘合剂,现在一般会用到螺丝,使用进口的拼缝胶。
第五步,拼接好的琴身还需要进一步打磨,清除毛刺,然后进行抛光、喷漆,最后晾干成型。
六、编织扎制类
织锦带是甘肃舟曲县藏族妇女用以束腰、扎靴、拢发和点缀服饰的生活必需品,其历史悠久,融藏羌文化为一体,被誉为研究舟曲藏羌文化的活化石。传统的织锦带一般用胡麻、羊毛和棉花捻成线,染成五色或十色的彩线,用一种比较原始的竹、木工具,藏语叫作“嘉交吾”(由3根竹棍和11根木片组成),进行手工编织。舟曲织锦带的图案异常丰富,粗略统计就有上千种之多,通常在一条锦带上就可以编织出15~38种图案。
织锦带的编织是一项极其劳苦的工作,通常一天只能编织几寸长。编织时,编织者要平坐于白毡上,双腿并拢,上身稍向后倾,用脚蹬住底端的木片,再用手中的竹棍和木片进行编织。不同宽度的织锦带有不同的用途:两指宽、两尺长的织锦带是藏族女孩送给情人扎绑腿用的,有的还织上爱情格言或名字;三指宽、四五尺长的织锦带用于藏族妇女拢发;手掌宽、四五尺长的织锦带是用来束腰的等等。
七、特种工艺类
钉匠,是指专门钉补细瓷、眼镜以及铜壶火锅等灶具家什的手工业者。
东乡族钉匠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元代,它在使用的工具和修补的对象方面具有自身的特色。东乡族钉匠使用的工具,根据《东乡县志》和东乡县博物馆收藏的实物来看,主要有“两个箱子、一根扁担,箱子一面是风箱小火炉,一面是工具箱,装有抽屉,放有金刚钻,小铁锤,小铁钻,小方凳等工具,随时随地便可钉补,钉子是细铜丝,一截一厘米,砸成菱形的小钉”,除此之外,还有铁剪子、钻轮、铁凿、铁钳、尖子竹等。
东乡的钉匠们经常翻山越岭,游走于各村镇之间,扁担成为工具中必不可少的一样。扁担一头挑着工具箱,它是一个木制的带盖子的长方形木箱,犹如一个百宝箱,里面装着修补所用的所有工具和材料。修补时将木箱的盖子翻过来,把各种工具放在盖子里,落在箱体上,箱体外侧长边的两面钉着两个铁环,上面系上绳子,供扁担挑起。扁担的另一头挑着一个多功能木制风箱,它也是一个长方形箱体,两侧钉着两个长条形木条,木条的顶端相交并用一根粗铁丝穿透相连,供扁担挑起。木箱的一侧底端中央处有一个出风孔,木箱的短边一侧有推风的拉手,拉手一侧的顶端有一个木抽屉,里面放一些小工具和蚂蝗钉,这个抽屉使得钉匠在给金属加热的同时,可以很方便的使用工具和蚂蝗钉修补器物。
(题注)基金项目: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一般项目 项目编号YB023。
[参考文献]:
[1]徐苹芳.中国境内的丝绸之路[C].文明论坛,2010.
[2]李健超.丝绸之路中国境内沙漠路线的考察 [C].西北大學学报,1991,(2).
[3]王钟翰主编.中国民族史[M].王钟翰主编.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4.
[4]迈尔苏目·马世仁.在“田野”中发现历史——保安族历史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
[5]《东乡族简史》编写组.东乡族简史[M].编写组.北京:民族出版社,2008.
[6]阿克塞县志编委会.阿克塞自治县县志[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3.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