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雷沟大布,丝绸之路遥远的呼应

时间:2024-05-16

缪克

一朵棉花,从天高地迥超邈绵远的域外而来,开放在长江边的雷沟沙地上,长成一望无际的碧绿棉海。这看起来近似神话,却是丝绸之路创造的奇迹。

深秋时节,带着神迷梦幻的记忆,走到雷沟。恍然如穿越时空,走进了宋元时的乡村小街,又走回现在。举目四望,这里并没有碧海无穷的棉田,只有一大片广漠原野和新楼旧屋。要寻觅丝绸之路如丝绸般的妙曼踪影,只能从这里开始。这是丝绸之路的呼应之地、芳菲之地、光大之地。有这样一个时空中的坐标,也就够了。

雷沟早年名不见经传,它是隐现于长江边的千百沉沙中的一个沙尖,即使在南宋时积涨为大片沙地,也只是寂寞着。沙地有什么用呢,它不能引人注目。

但是,这大片土地以其沙土的特质,碰上了一个好时机,一切就有了漂亮的逆袭。事情总是要有机遇的,它在看似一筹莫展的时候显出一线光亮。

促使雷沟天下闻名的原因,虽然首推丝绸之路传递棉种及技术之功,但是也不能不看到当时的大环境——雷沟赶上了自南宋时期开始的棉花取代丝麻的过渡期。宋元之际,民间之力不可遏制地将棉花传播到长江和黄河流域的广大地区,棉花逐渐成为一种经济作物。它的广泛种植对社会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助作用,促成了我国经济重心的南移。南方,特别是东南地区,成为政府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区。东南一带,包括雷沟在内的能种棉花的地方,适当其会,参与其中。

雷沟的闻名,还得益于它独特的地理优势。长江从上游一路奔泻而来,大浪挟沙带泥,巨量而慷慨。每年数亿吨的沙土,一路摇摆又沉积堆垒着,造成了下游的无数沙头、沙滩、沙地,也堆出了一个雷沟沙。这段水浪的奔腾沉积,让雷沟避过了中国古代3000年人们衣绸着葛的时代,它面对的是由丝绸之路引领的棉花通过丝绸之路东进或北上的一个过程。雷沟沙这块沙地,吸引了大量长江以北向南方迁移的人们,南方的这块人烟稀少的地方,被移民看中,蜂拥而至。这些人看到雷沟一带大有发展前景,便迁移到这里。他们多为北方人,是不争的事实。他们带来了农业文明的种子和技艺,在这里生根发芽。其中包括北方种植的棉花。

雷沟,有别处少有的自身優越之处。一是沙土适种棉花。棉花喜旱,必有与当初棉花原生地“基因”相同的水气环境,方才欣欣向荣。而早年雷沟围垦地初起时,在榛莽中垦成土地,这种沙土质提供了棉花对土质的适配环境。随着雷沟地区江边沉沙涨地,长江河床游移向海,雷沟成为近江的内陆,大片大片的沙地弥望无际,平畴万顷的棉田碧绿如海,风来掀起绿波,在夕阳下远远看去,成为一种特有的金绿色,它改变着这块土地的种植图谱。

说到雷沟,还有一个不可小觑的因素:雷沟人头脑灵活,接受新事物快且能即付实行。这里的人心灵手巧,雷沟附近的东山村遗址已发掘出土七八千年前纺麻的陶制纺轮。这里出土的大批文物中,仅玉器即有令人吃惊的数十件玉镯、玉环、玉玦、玉璜乃到小至2厘米的玉匙,谜一样精美,令人叹为观止。这样的手盘弄一棵棉花,从种植到织出布,“一朵棉花做到头”,什么奇迹不能创造。

就这样,雷沟的命运,随着丝绸之路而来的一朵棉花而改观。

我们能从地方志和家谱追踪雷沟大布的风光身影。明清时,雷沟一带因围垦新沙而种出来的棉花花絮大、吐絮畅、纤维长、色泽好。元末,黄道婆改进棉花纺织工艺——是与丝绸之路的接续与光大——由离此不远的松江辗转雷沟。植棉、做棉技术已臻成熟。织出来的布粗厚坚牢,持久耐用,冬暖夏凉,透气性好,线条流畅,色泽明快,不起皱,不卷边,成了雷沟大布的基本品质,为别的布所不及。因此,“雷沟大布”有口皆碑。

雷沟的农人就扑在棉花上做。所谓“一朵棉花做到头”是指乡下人扑伏在棉花上的日子,植棉、收棉、做棉。特别是做棉花,在收获上场后,剥籽轧棉,弹花成絮,搓制棉条,纺出棉纱,转成纱支,浆纱染纱,运纱走序,上机穿综,然后日夜手拉脚踏,飞梭往来。其中每一个步骤,又分出不少的细节,可说不胜繁多。农家妇女须经年累月,抛掷青春,在晨昏中重复而繁琐地忙活,最后“到头”是捧出成堆或白花花、或彩色的布匹。

这时人们是喜悦的,不仅是收获的喜悦,人们还争相品评雷沟布的色泽、品相——你织的是蚂蚁布、柳条布,她织的是芦菲块、豆子块、格子布、帐子布,进而染出青花布等数十种品类。就是同一料格子布,也分红、蓝、青、灰互为搭配的格子或多色格子布……这是少有的因劳动智慧发出的欢声笑语。

雷沟镇并不大,但织出的雷沟大布经销店有“雷沟七坊”。一个不大的镇有七家雷沟布坊,说明雷沟大布布业兴旺,后来雷沟地区发展出“向仁记”等主要布庄四五十家。它成名后,附近的店坊又以相同的技艺品质挂靠雷沟大布。雷沟大布于是有了源源不断的产品流。

雷沟大布吸引着各处的人们,形成了彼时的经销物流潮。雷沟地区“女既供织,比户皆机杼声,男则兼输布为业,车辚辚,色皑皑,状累累,远望之,白马成队”(《向氏家谱》)。清代江阴诗人、桐城训导陶孚尹有诗:“横河东去接雷沟,侵晓行人抱布稠。珍重寸缣休浪掷,寒岁龟手数更筹。嘉湖平原共争艳,邑产土布数雷沟。”(《欣然堂集》)写出了雷沟布业争胜江南的情景。到清代中叶,织布已成为雷沟地区人民的重要产业,织布收入成为当地人民生活的一项重要来源,这也与它的销售大旺有关。《民谣》唱雷沟:“棉纱织布胜锦绸,海外船来上市收。民女家家勤早起,机中忘却未梳头。”清代至民国,雷沟大布已有“特产土布,甲于全省”之称,南京的“恒源大”、扬州的“老协升”都经销雷沟大布。清朝后期,雷沟大布不仅畅销苏北、安徽、江西、湖北、河南、山东、河北等地区,而且还直销北京最大的绸布店。雷沟大布不仅畅销国内,饮誉京华,而且远销南洋诸国及美国、日本、西欧、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

就纺织业而言,江南堪为大宗,在发达的明清织业天空,雷沟可称璀璨群星中的一颗,而且异常地耀眼过。雷沟大布得风气之先,受惠于丝绸之路的交换交流之利,一路过来,遥遥呼应着丝绸之路,又借丝绸之路把它推向海外。一把棉籽的撒布,在肥润的江南沃土,在江南的大地,成就芳菲一片,散花演绎为蜿蜒妙曼的、与丝绸同美的棉布之舞。这是大地的辉煌,也是人间最美好的理想。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