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路往西

时间:2024-05-16

肖静

人间四月,乃春生夏长交替之时,一列国际货运班列,似东方骄龙,自武汉临空港中铁联集铁路中心站始发,一路往西,翻越天山,由阿拉山口出境,莅临哈萨克斯坦,眺望绵长的额尔齐斯河,仰承欧亚大陆北部平原似绸带飘舞的乌拉尔山脉,迎着西西伯利亚的凛凛寒风,感受伏尔加河的婷婷风韵,穿过阳光明媚、迥异东欧风情的波兰,驶向坐落在莱茵河和鲁尔河汇流高地的杜伊斯堡。然后,经过这个国际性的贸易、物流中心与早期文艺复兴时期风格的城市,抵达法国除巴黎之外最重要的工业城市和科教中心、法国乃至欧洲著名的文化与艺术中心、繁荣于罗马时代、以丝绸贸易而闻名的城市——里昂,完成一趟货物快递的使命。

这一国际货运班列,有个时尚且好听的名字“汉新欧”,现在对外统一叫中欧(武汉)班列。它所穿越的,是从“大武汉”到“大里昂”,连接的是中国、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白俄罗斯、波兰、德国、法国,乃至整个欧洲的黄金之道。它致力于亚欧非大陆及附近海洋的互联互通,为建立和加强沿线各国互联互通伙伴关系,构建全方位、多层次、复合型的互联互通网络,实现沿线各国多元、自主、平衡、可持续发展,推动各国发展战略的对接与耦合,起到了关键作用。

历史总是会有惊人的轮回。

其实,武汉走向世界的步伐,从18世纪就开始了。

古书记载,从武汉沿长江水道行进,可西上巴蜀,东下吴越,向北溯汉水而至豫、陕,经洞庭湖南达湘、桂。素有“九省通衢”之称的武汉,优越的地理位置,便利的交通条件和已然形成的商业基础,使它成为外国人眼中一片不可多得的肥沃土地。

19世纪中叶,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对准了中国国门。清政府在第二次鸦片战争战败后,与英、法等国签订不平等条约《天津条约》,规定中国开放汉口、九江、南京等城市为通商口岸。至此,揭开了汉口开埠通商的序幕。1861年,以英国为代表的西方列强趋之若鹜,在汉口建立洋人租界,设置领事馆,开办洋行商号,构筑临江码头,开设银行……他们以汉口为枢纽,收购中国的矿石、钢铁、煤炭、棉花等生产原材料输往国外,又从西方各国进口货物,通过汉口向中国内地各省份倾销。一时间,进出口贸易风生水起,万商云集,武汉的城市面貌发生巨大变化,汉口迅速崛起,成为当时我国内陆最大的工商业地区、对外贸易的最大中转中心和仅次于上海的金融商贸区。

武汉逐渐从内河城市转化为沿江城市,从封闭走向开放,从传统商业市镇向近代都会转型,汇入世界文明和经济发展的轨道,先于国内其他城市迈上近现代都会化的道路,跻身为中国可以通江达海的最发达城市之一。其对外贸易与上海并驾齐驱,成为“驾乎津门、直逼沪上”的全国第二大城市,被誉为“东方芝加哥”。

可以说,历经70年之久的汉口开埠时期,将武汉商业大发展推向了鼎盛,但也不得不说,因那时的鼎盛,武汉被烙上了屈辱的纹身。

又过了一个半世纪,如今的武汉就像一棵历经沧桑的老树,焕发出一串串绿芽,在如火如荼的建设中,自信且骄傲地重拾曾经的璀璨与辉煌。“汉新欧”,作为以武汉为起点的第一条在陆路上横架亚欧大陆的现代丝绸之路正式开通了。

2012年10月24日,“汉新欧”国际货运专列开通后,也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经过不断地探索,自2014年4月,“汉新欧”国际铁路货运班列进入了常态化运营。

几年来,武汉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根据国际市场及中外客户需求,根据客户单次发运量的不同,主要为客户提供三种优质服务产品。第一种为公共班列,主要服务单次发运量不满41个40尺柜的中小型企业客户。分别开通的公共班列线路有武汉至馬拉舍维奇、武汉至波兹南、武汉至沃尔西诺、武汉至汉堡、武汉至杜伊斯堡、武汉至里昂、里昂/杜伊斯堡/汉堡/马拉舍维奇至武汉。第二种为定制专列,主要服务单次发运量至少41个40尺柜的大型制造企业客户。目前已经为中航林业、富士康、东风、冠捷、迪卡侬、神龙等大型企业提供了定制专列发运服务。第三种为拼箱班列,主要服务单次发运量少于一个40尺柜的小微企业和跨境电商。目前,汉欧国际提供东行、西行双向拼箱,服务覆盖欧洲全境。

在这些班列开通之前,我国与欧洲的货物流通主要通过海运,一般需要35~50天时间,而这些班列开通后,从武汉到德国仅需15天,到法国1.13万公里的路程仅用17天,大大缩短了运输时间。

2016年9月,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根据市场需求,推出了一项特殊的服务产品——“私人订制”拼箱班列。也就是说,非贸易行为的个人自用物品也可以通过这一方式,通过上门收货、集货、打包、装箱、报关、报检、分拨、进行配送后,运抵欧洲任何一个客户家中,就如同我们在家里坐收国内的快递一样方便。去程是这样,回程同样如此,欧洲的一些民生用品,如母婴产品、厨房用具、法国红酒、德国家电五金等,也可以配送到中国全境。

中欧(武汉)班列不仅实现了中欧物流贸易互通互联,打开了货物运输的通道,架起了国际友谊的桥梁,还成为了衍生爱情的纽带。

中欧(武汉)班列一直流传着一段佳话。在汉欧国际物流有限公司驻俄罗斯办事处,有一对夫妻,丈夫叫刘晓龙,28岁,是驻俄罗斯办事处主任兼翻译。他的妻子叫萨宾娜,26岁,是一位俄罗斯雅库茨克的美女。两人相识于俄罗斯圣彼得堡大学,汉欧公司驻俄罗斯办事处成立时,刘晓龙主动请缨去俄罗斯,既开拓了业务,又和心爱的人喜结连理。两人结婚后,萨宾娜为自己取了一个中文名字“刘伊娜”。刘晓龙说,正是因为中欧(武汉)班列与俄罗斯的联通,才使他的跨国婚姻更加美满。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深入推进,国际大通道互联互通得到了进一步发展,中欧(武汉)班列的未来有着不可限量的发展空间。

现如今,铁路建设突飞猛进,武汉市作为全国的重要交通枢纽,坐高铁、坐动车,几乎可通达全国70%的城市,当武汉市的国家一类口岸获批、建设完成之后,不仅货物能够运往世界各地,而且极有可能开行国际旅客铁路运输线路,中欧(武汉)班列会更加贴近民众的生活,老百姓可以沿着横跨亚欧大陆的国际铁路旅游线,走向世界,实现全世界人民的互联互通。

金秋九月,有朋自远方来,我们坐在豪华游轮上,任由心情放飞。长江南岸的606米高楼正在兴建,北岸的租界已然成了商业区。仰望星空,满天星斗与两岸霓虹交相辉映,蔚为壮观。作为一名武汉人,心底汩汩流淌的是自豪,是骄傲。公路、铁路、海路,通江达海,武汉一直处于中国经济圈的中心位置,犹如围棋盘上的“天元”, GDP总量居全国第八,综合实力接近全国重要城市的第一方阵。一路往西的“汉新欧”也成为全国专列第一……这些数字的变化,是改革开放近30年来,武汉骤然爆发出的巨大能量。武汉在蝶变!

“一带一路”,车头向西。我突然想起中欧(武汉)班列大事记中所记载的一件事,2015年9月,就在“汉新欧”开通武汉至汉堡/杜伊斯堡双向往返公共班列时,武汉的友好城市杜伊斯堡市与德国铁路总公司一起在该市举行仪式,隆重命名行驶于鲁尔区的一列客车为“中国武汉号”(Wuhan China)。以一个城市来命名客运列车,这在德国铁路历史上尚属首次。我想,随着武汉一日千里的发展和繁荣,这样的命名将会越来越多,譬如,某个西方国家将会把某个城市命名为“西方的武汉”,就像当年汉口被世人称为“东方芝加哥”一样。

我相信,一定会有那么一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