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刘涛
[摘要]“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甘肃必须抓住的最大战略机遇。“一带一路”甘肃段是集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的文化战略平台,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也是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是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的示范区。
[关键词]“一带一路”; 甘肃段;战略平台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7)22-0009-02
“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是甘肃必须抓住的最大战略机遇。深入把握《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的战略内涵,更好地推动甘肃黄金段的建设进程,在当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一、集聚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丝绸之路(敦煌)国际文化博览会和敦煌国际历史文化旅游名城三大文化战略平台
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是国务院迄今为止批复的唯一一个文化建设战略平台。大地湾一期文化是中国彩陶起源于甘肃的有力证明。马家窑文化开启了中国青铜时代的孕育期。齐家文化玉仪卫器和玉礼器的出现,标志着齐家文化已走进文明大门。华夏最古老的人文始祖伏羲生于成纪,治于仇池,始作八卦,肇启文明。继伏羲而起的炎黄二帝都曾在陇原留下大量活动印记与传说。周先祖不窋在庆阳黄土高原上开启了农耕文明之先河。?譹?訛
甘肃是历史上各民族交流交融的主要地域。甘肃素有拱卫中原、护翼青宁、保疆援藏的战略地位。河西走廊正是我国古代一条路线最长、历时最久、规模最宏大、文化沉淀最丰厚的民族走廊。?譺?訛
甘肃是古丝绸之路和欧亚大陆桥的战略通道和重要组成部分。甘肃处在古代丝绸之路上的关键地带,东西方文明在这里交融汇聚,西传东渐。丝绸之路及其丰富的文化遗存是甘肃历史文化资源中最有优势、最具光彩和魅力的珍宝。甘肃地处欧亚大陆桥的核心通道,东联陕西、通中原腹地,西接天山南北、直达中亚西亚,南与青藏高原毗邻,北与蒙古高原接壤,是古丝绸之路的咽喉要道,华夏文明与域外文明交流融合之地,著名的河西走廊在促进中外交流与发展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战略地位和区位优势明显。?譻?訛
甘肃文化文物资源总量在全国位居前列。甘肃的文化资源类型多样,数量众多,是享誉遐迩的文物大省。世界文化遗产总共有7处,与北京并列为全国第二。甘肃是名副其实的中国彩陶艺术之乡,又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规模壮观的石窟走廊和艺术长廊。甘肃还是我国近代四大文献考古发现的两大奇观——敦煌遗书和汉代简牍的出土地,是最能代表丝绸之路学术成就的举世瞩目的国际性显学——敦煌学、简牍学、西夏学的故里。甘肃境内历代长城的总长度近5000公里,甘肃是“长城之省”。甘肃是丝路沿线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存十分丰富且颇具特色的地区。《四库全书》完整传世的只有三部,其中的文溯阁本就保存在兰州黄河之滨的九州台上。?譼?訛
敦煌的保护、研究和开发成为传统文化保护和传承的典范。敦煌国际文化旅游名城是华夏文明传承创新区建设的首位工程。“一城一会”在敦煌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历史上是一个新起点,它标志着敦煌的保护、研究和开发在新的历史条件下,迈向了国际化、高科技化、学术化、高端化、品牌化的新阶段。
二、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甘肃是全国重要的新能源基地、有色冶金新材料基地和特色农产品生产与加工基地。甘肃拥有与三峡同名的陆上三峡,已建成了一批大型煤炭矿区,高起点、高水平地建设国家大型煤炭生产基地。河西建成了以酒(泉)嘉(峪关)为中心的风电、以敦煌为重点的太阳能发电示范基地,到2020年将建成千万千瓦级以上风电基地、百万千瓦级以上太阳能发电基地。?譽?訛2017年3月10日,甘肃建成了酒泉—湖南±800千伏特高压直流输电工程(简称酒湖工程),是国家“西电东送”战略重点电网工程和甘肃省重大建设项目,是我国首个大规模打捆新能源电力远距离外送的特高压直流工程。?譾?訛
甘肃是矿产资源大省,也是基础原材料的生产大省。甘肃已建成一批具有较强市场竞争力的新材料生产线。白银市有色金属新材料及制品产业基地通过科技部火炬高技术产业开发中心认定;金昌新材料产业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获批建设。截至2016年底,兰州高新区新材料企业达105户,实现营业收入120亿元,实现工业增加值20亿元;白银高新技术产业园实现销售收入12.63亿元,实现利税1.2亿元。西北矿冶研究院、兰州有色冶金设计研究院、金川镍钴设计研究院及甘肃高等院校有色冶金新材料研究实力雄厚。兰州大学的有色金属化学与利用重点实验室等科研机构承担了大量国家“863”“973”项目和甘肃省科技专项及省自然基金项目。?譿?訛
农业产业化经营推进顺利,已经形成了河西以玉米制种、啤酒大麦、高原夏菜等为主,陇南以油橄榄、花椒、茶叶、药材等为主,陇东以杂粮、果品、肉类为主,甘南、临夏以肉类、乳制品、皮革等为主的特色农业加工格局。区域化特色农产品加工集群初步形成。兰州高原夏菜、酒泉啤酒花、平凉红牛等已经成为区域品牌农业。
三、全国循环经济示范区、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
国务院2010年12月24日正式批复了《甘肃省循环经济总体规划》,提出把甘肃省建成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截至目前,国务院只批准甘肃省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甘肃作为国家循环经济示范区,其实质是贯彻“五位一体”战略布局和“五大发展理念”的伟大实践,促进甘肃政治经济社会生态文化协调发展、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的两型社会,更加有力地实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转方式、调结构,促进工业、农业、服务业和社会“四位一体”,系统发展,协同推进,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循环工业、循环服务业,推进循环型社会建设,重点推进基地、园区、产业链、企业和项目“五位一体”建设,构建覆盖三次产业、连接城市农村、贯穿各环节的循环经济承接和支撑体系,形成区域发展金昌模式、工业企业白银模式、园区天水高新农业模式、张掖农业模式、节水工农业复合定西模式、煤炭资源综合利用窑街煤电模式、城市餐厨垃圾资源再生利用兰州模式等七大模式,推动经济可持续、跨越转型发展。?讀?訛
甘肃地处黄土高原、青藏高原、内蒙古高原三大高原的交汇处,是我国西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是黄河、长江的重要水源涵养区。但自然条件严酷、生态环境脆弱。2014年12月18日,国务院常务会议通过《甘肃省加快转型发展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总体方案》。甘肃省也将“以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实验区为平台,加大生态保护治理力度”写入政府工作报告,甘肃正式开始建设国家生态安全屏障综合试验区伟大征程。
四、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两个共同”的示范区
甘肃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多民族聚居的地方,更是历史上各民族迁徙、生存交流、交往交融的民族走廊,各民族都在甘肃这片大地上创造了辉煌的历史,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今天的甘肃是历史上和今天甘肃大地上生活过和正在生活的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结果。
多民族交流交往交融汇聚,民族成分复杂多样,民族关系和睦相处团结共进,为“两个共同”示范区建设奠定了价值基础;多元一体的民族文化,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与始祖文化、农耕文化、黄河文化、敦煌文化、道教文化、都市圈文化、彩陶文化、长城文化、简牍文化、养生文化等,一并构成了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独特的文化内涵,浸透着各民族文化的共同繁荣绚丽多彩。“世界藏學府”甘南藏族自治州在世界藏学和藏传佛教中地位尊崇;被誉为“东方小麦加”的临夏回族自治州,同样体现着西北乃至全国穆斯林群众爱国爱教、坚持中国化的方向不动摇、走中国道路的坚强决心。甘肃特有的三个少数民族东乡族、保安族、裕固族的文化独特。今日的甘肃作为为数不多生活着55个民族的省份,各少数民族之间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为建设幸福美好新甘肃、为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胜脱贫攻坚战而不懈努力着,丝绸之路经济带甘肃段已经成为全国“两个共同”的示范区。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