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轻烟残梦渐黄昏

时间:2024-05-16

李学嘉

清晨,我踏上还未苏醒的街道,巷子里浮着薄雾,雾气中,有种透彻延绵的气息,那是水烟的香气,是兰州青城古镇的灵魂。

晨光洒在我的身上,路上行人稀少,主街的地面由形状不一的青石铺成,石板大多采自附近的红岘沟,周围的墙壁与地面相配,上面2/3的部分由砖或土砌成,余下部分由扁平的大石头交错垒在一起,坚固且气势十足。

这里曾是军事要塞,也是古丝绸之路上的水旱码头,因地形狭长,被称为 “一条城”或“条城”。北宋仁宗时,大将军狄青在此增筑新城,为了纪念狄青,就有了“青城”这个名字。母亲的家乡就在青城镇,我打小常来这里做客,当地人称青城为“条城街(gai)”或“街(gai)上”。

由于水旱码头的独特位置,青城一直是一个商业重镇。经济水平较高,读书人多,文风很盛,几乎人人知书识礼,对书画艺术也十分偏爱。戏剧也同样发达,各路戏班汇集于此,总的来说,这里的居民生活修养水平很高,是远近闻名的文化之乡。在清代,青城先后诞生了进士10余人,包括关元儒、顾名、张兆熊、高鸿儒、张照南、周得程、张澍滋、李扬宗、罗经权、杨巨川等,另外还有文举23人、武举51人、贡生83人,读书人不计其数,可见其风雅之名不虚。

走在街道上,没有刺眼的阳光,气温舒适宜人,可以想象百年来士人们在这里谈书论经时的意气风发。在士子们读书诵经的场所之中,青城书院的地位举足轻重,这座书院始建于清道光十二年(1832),在官府的主持下,青城的水烟富商们慷慨解囊、社会各界积极捐资,共同建成了这座清代兰州地区六大书院之一。

青城书院的建立,代表着青城文化发展到了鼎盛,顾名、张锦芳、高鸿儒等学行俱优的学者都担任过山长。据统计,青城书院在废除科举制度之前,先后培养出了翰林罗经权和高鸿儒、杨巨川等5名进士、14名文举人、62名贡生,这是多么难得。当然,不光有青城书院的士子,从古至今这里各类人才百出。比如秦腔名编剧李干臣,一曲《桃花泪》让秦腔的声名轰动一时,还有楹联巨擘李子安,大书法家李公善,书画家高炳辰、王元等,近代还涌现出很多著名的政治人物。

百年后,在青城书院旧址上建立起来的小学,也秉承着书院德才兼备、艰苦朴素的理念,对后来的学子产生了深刻影响。我的外公周占林就是其中之一。外公1954年进入青城小学读书,五年后升入青城中学,经历一年生产队劳动之后,在条件艰苦的改地村小学教书,担任校长32年,用自己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支撑了当地几代人的基础教育,不求回报。退休之后,仍然每天手不释卷,读书看报,坚持学习提高,是我的楷模。

暂停往思,我根据街道里的景点指示牌,来到了高氏祠堂的门前。高氏祠堂是高家第九世先祖高秉信在清乾隆四十四年(1779)修建的,站在高氏祠堂门口,就能看见院子里许多高大的柱子,柱子上都贴有楹联,地面由整齐的青砖铺成,可能是希望后代能够册名就列、平步青云。高氏是当地的名门望族,清朝时出过进士1名,文举2名,武举6名,贡生22名。祠堂里依次高悬着几块匾额,其中有道光皇帝御赐的“才兼文武”圆形匾和咸丰皇帝御赐的“进士”匾,代表着高氏家族当年的风光荣耀。高氏祠堂是现存唯一门庭有九柱的房屋,镇子里还有一处民居门庭有六柱,门比高氏祠堂小得多,而且只保留了四合院和六柱的大门,中间部分全部废弃用来堆放杂物,看起来非常破败,不知当年是怎样的情景。

从高氏祠堂出来,在街道上信步而行,青城的街道、房屋建筑都很有特色,屋顶饰有脊兽,墀头的砖雕图案代表不同的寓意。在水烟贸易繁荣时期,青城地区有李氏、高氏、刘氏、周氏、罗氏、魏氏、关氏、杨氏、张氏、王氏、顾氏、白氏等望族,到现在还有60多处保存较完整的明清时期古民居四合院和上百株百年以上的各类树木。这里拍摄过《老柿子树》、《黄河浪》等优秀的电视剧,很多居民都津津乐道于自己群众演员的经历。2007年,青城因其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独具特色的建筑文化,成为甘肃省唯一获得“中国历史文化名镇”称号的乡镇,高氏祠堂还被评为甘肃省级文物保护单位。

当然,青城的美食也独有千秋。其中最有名的当属驴肉,很多店家都在自己家中加工销售。有一家老板外号“碟子”,他家的驴肉肉质鲜美,声名远播,今年年初老板去世,他的儿女们继承了手艺。酸烂肉也是青城的一道特色佳肴,是大多数青城妇女的拿手菜,步骤简单但很难掌握,需要丰富的经验和对食物的感知。首先将大肉煮烂捞出,然后往锅中放入醋、辣椒、花椒、酸菜、粉条等,一同煮到酸味四溢的时候再放入煮好的肉,烹煮几分钟后出锅,吃起来鲜嫩多汁,肥而不腻,酸辣可口。青城人喜食醋,青城陈醋声名远播,自家酿的陈醋口味酸香醇厚,配上地道的青城长面,是让人无法割舍的家常美味。

青城还有一处重要景点就是罗家大院,一进院子,就能看到一个巨大的压烟担,木质坚硬、敦厚持重,上面贴有楹联,让人联想到当年制造水烟的景象。青城罗家可以说是一个由水烟而发达的典型家族,其水烟作坊字号为“永顺成”,主要生产“永”字牌水烟。过去青城水烟品牌众多,最著名的是“承”字、“宏”字(即“广东红”),进士周得程的祖父就是“广东红”的创始人。除此之外,还有“泰”字、“昌”字、“芝”字、“条”字、“兴”字、“慧”字、“全”字等大作坊。这些大家族的族长大多还是青城书院的校东,烟商们不但带动了整个青城经济的发展,也对当地的文化教育事业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我对青城水烟最初的记忆,就是幼年时看到留着山羊胡子的老人端着黄铜色的水烟壶吸水烟的模样,他吸一口,烟雾就从他的口鼻冒出来,像温柔舞动着的丝带,缠绕在空气中。时移俗易,现在几乎已经看不到吸水烟的人了,回想那时躲着烟雾的自己,也恍如梦寐。多年过去,我依然在各种幻象中挣扎,不停追逐着虚无的名利,只会梦中说梦。

《金壶七墨全集》中提到:“乾隆中,兰州别产烟种,范铜为管,贮水而吸之,谓之水烟。”就是在水烟壶中贮水,点燃烟后经水层吸用,这样一来烟气中大部分有害成分就会溶于水中,从而达到过滤的效果。水烟最初起源于印度,后来在中东地区非常流行,人们还为水烟制造大量造型精美华丽的水烟壶,通过水烟的品质和形态,赋予其“舞蹈的公主和蛇”的美稱,后来水烟经丝绸之路传入中国。传入中国后,国内的水烟品质以兰州为最,以丝、香、味三绝闻名全国,有“兰州水烟天下无”之誉。兰州水烟更以青城、金崖、五泉为上品。其中青城制作水烟的历史最为悠久,产量也一度最甚。明朝时期,青城人以黄花烟叶制造出闻名于世的黄烟,后来在品种上增加了棉烟、麻烟等,周姓大族在青城首创“广东红”水烟,风靡两广。到了清朝末年,青城的水烟商贸进入了繁荣阶段,有百余家从事水烟产业的大小作坊,甚至大多数家庭妇女都参与过水烟的加工制作。水烟大多通过皮筏运往包头,再转陆路直达天津,最后销往江苏、浙江、福建、四川等地区,形成了青城独特的水烟经济。

在水烟盛行的年代,不少社会上层人士在会客或休闲时,手持水烟瓶,装烟丝,点烟斗,品烟香,磕烟灰,整个过程慢条斯理,儒雅而平静,是一个人身份和品位的象征。在大户人家,许多夫人、姨太太也都熱衷于吸水烟,丹唇皓齿,优雅风流。在民间普通家庭,吸水烟比较随意,没有那么多的做派,远行归来的儿子为母亲压烟叶,咕嘟咕嘟的吸烟声便是身在异乡游子的牵挂。浙江、福建、广东等地的渔民由于一年中多数时间待在水上,身体被湿气侵入,容易感染那些由湿热引起的病症,而吸水烟恰好能够舒缓或者预防这些疾病,可以说水烟是出海渔民们不可或缺的日常用品。对于常年在南方水田中劳动的农民来说,水烟同样能够起到预防疾病、强身健体的作用。

兰州水烟的主要制造方法是将烟叶去根茎阴干,加槐花、紫花、碱、白矾、石膏等混合蒸煮后,用食盐、姜黄和当地的清油来反复揉搓,再混合川芎、苍术、当归、麝香、香草、冰片、薄荷等香料,用压烟担压成1公尺见方的烟墩,再推成细丝,刨丝后在模具内压成小方块,最后以这种小包装形式出售。近代兰州地区有三种重要输出商品——羊毛、水烟和药材,其中水烟的销量最大。由于种植水烟的收益远高于粮食作物,整个兰州及周边地区的大部分土地被用来种植水烟,每当遭遇自然灾害造成粮食歉收,西宁、临夏等地的粮食又不能及时运到兰州时,粮价就大幅上涨,给老百姓的生活带来极大的不便。

作为一种经济作物,无论种植、加工还是消费,都为当地民众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由水烟发家致富的人数不胜数。由于黄河从青城流过,交通便利,当时以晋、陕客商为代表的各地商人在青城云集,店铺林立,来往商队络绎不绝,陆上有马队、驼队和车队,水上有商船和皮筏来来往往,使青城成为当时著名的水旱码头。有人说,在水烟辉煌的时候,兰州有1/3的人口以水烟产业为生。虽然有些夸张,但足以证明兰州水烟贸易曾经的繁盛。

新中国成立后,水烟产业进入了公私合营阶段,青城成立了国营的水烟厂,大量私人作坊并入其中。作为经济作物的烟叶种植逐渐终止,农民主要以农作物为主,可水烟的销售依然十分兴盛,全国各地的客商往返于青城。国营工厂的建立使水烟在生产加工方面引进了现代化的先进设备,生产效率不断提高,传统的水烟生产方式逐渐被取代。但是好景不长,没有了私人作坊时期各家的激烈竞争和不断的精益求精,水烟的质量出现了下降,销量也越来越差。加上香烟领域对过滤嘴和焦油含量的进一步研发,水烟的生存受到极大威胁,尤其香烟迎合了人们愈发快捷的生活方式,古老的水烟已经赶不上社会高速发展的脚步,以前依赖水烟的沿海渔民失去烟源,青壮年人已逐渐改吸纸烟。后来伴随着水烟厂的关闭,整个行业完全陷入颓败,偶有复兴也只是回光返照,水烟便再也不能为地方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后来,青城人也不会提到水烟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后出生的年轻人几乎对青城水烟一无所知,只剩下罗家大院孤零零的压烟担。虽然建立了青城水烟民俗馆,但还是无法让人们回忆起当年的繁荣兴旺。青城作为水烟之乡,水烟贸易的繁盛奠定了青城各方面发展的基础,造成了其独特的历史文化,显赫一时的水烟对于青城来说,是一个不能忘记的文化符号。

近年来,随着旅游开发的加快,作为国家级历史文化名镇,青城为了能够创造更好的旅游景区环境,同时扩大旅游容量,除相关部门划定的古四合院外,在主要街道新建了大量木质结构建筑并进行了旧化处理,从前的青石砖瓦继续保留,还建造了两处对游人开放的洗手间。看得出来,青城会逐渐发展成一个完善的旅游重镇,在21世纪重现车水马龙的景象。

黄昏时候,踏在青城的小道上,威武的瑞兽站在屋脊凝视天际,青石砖瓦发出肃穆的气息,家家户户升起炊烟,霞光流动,厚重安宁。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