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瓜州王母宫遗迹修复的科学创新探索

时间:2024-05-16

王景普

(瓜州县文物局,甘肃瓜州736100)

瓜州王母宫遗迹修复的科学创新探索

王景普

(瓜州县文物局,甘肃瓜州736100)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瓜州县王母宫遗址是土坯修建的土木结构古庙的一个偏殿,也是县境内唯一保存比较完整且在墙壁上留有壁画的土建古遗址。同时,留有甘肃近代名人范振绪的亲笔题诗。本文详细记录了王母宫修复的整个过程和具体做法及心得,是对古遗迹修复工作的实践探讨。

瓜州;王母宫遗址;文物修复

文物是不可再生的宝贵资源,文物本体是这个宝贵资源信息的具体体现。文物本体的消失,就意味着该文物的彻底消失。对文物本体实施保护,是延续文物自身信息的唯一有效途径。瓜州县王母宫遗址的加固修复,说明了对文物本体的加固修缮才是文物保护的实质性阶段。

一、工程概况

2012年5~11月,瓜州县文物局根据县委、县政府的安排及酒泉市文物局对瓜州县蘑菇台红西路军左支队会议旧址抢救维修加固的批复,对瓜州县蘑菇台红西路军左支队会议旧址进行了抢险加固。其中工程子项目中有一项是对清代建筑遗址王母宫的加固修缮。

王母宫矗立于榆林河北岸,坐北朝南,平面呈长方形,南北长11.4米,东西宽8.9米,占地面积101.46平方米。土木结构,面阔三间,歇山顶勾连搭套复檐式建筑,四周墙体土坯垒筑,内外抹泥,墙高3.5米,宽0.4米,土坯大小为25×15×10厘米。中间古式花窗,当中开庙门,门宽2米。门外立有门柱,镶有廊檐,前廊檐板上雕有二龙戏珠,东、西两侧内墙有彩绘壁画。庙内后墙壁画、彩塑在1957年破“四旧”时被毁。1985年,被公布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

文物本体保护的基础是对该文物自然侵蚀和人为毁损病害的加固修缮。加工修缮从现状入手,先要弄清楚本体原来的面貌,搞清楚有关本体自身建筑和用途方面的信息。根据有关资料和对王母宫建筑原貌熟知的人分析,王母宫修建于清代,是当地老百姓进行宗教活动的地方。由于王母宫年久失修,屋顶上盖大部分破损,有的地方已透亮,有的地方甚至透开直径30~50厘米不等的大洞。屋顶草席里面外表部抹的麻刀白灰大部分已脱落。后墙也在文革前重新用土坯砌起。中间的木窗木门被毁,前面的开间也用土坯砌起,有门无窗,被当作库房或民房使用。东、西外墙墙面上的草泥大部分也已脱落,有些地方土坯还被雨水冲刷成槽,几乎将里面的壁画冲毁。所幸内墙的壁画除下部被毁以外,中间还幸存有近50平方米的部分。由于曾经为了在墙上挂东西,在墙上钉钉子和木蹶,留下了许多大小不一的洞眼,部分墙体被改建改修,墙体自然剥落严重。王母宫是瓜州县文物景点除洞窟以外唯一一个在墙壁上存有壁画的建筑,这次抢险加固维修显得非常及时。

王母宫遗址此次抢救加固维修工程,由敦煌研究院编制了加固维修方案,酒泉市文物局组织市文物专家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对《瓜州县蘑菇台红西路军左支队会议遗址抢救维修加固方案》进行了评审和批复。酒泉钢铁集团宏兴钢铁股份有限公司捐赠资金,瓜州县文物局负责技术指导和工程监理,甘肃昊庭古建公司负责施工。

二、具体做法

文物本体的加固修缮,必须按原来的建筑模样恢复原建筑风格。王母宫遗址是一个在清朝修建的、老百姓用来进行宗教祭祀的活动场所。因此,按原建筑的风格,拆除了前面开间上用土坯砌起的墙,让开间开阔。然后,从基础、墙体、木构件、屋顶、地面逐项进行了加固修缮。之后,对加固修缮的本体外部和木构件进行了做旧。

(一)基础

原墙地下基础是片石垒砌,与地面呈水平状,如果在墙体下脚不加砖作基础,就无法阻止雨水雪水对土坯墙体的浸泡。因此,在地基的修复上,采取了两种做法:一是在拆除的后墙原来的片石基础上,用仿古青砖加砌了七层砖基础,在青砖基础上再用土坯往上砌墙;二是在东、西两道墙墙基墙体不动的情况下,采用仿古砖在原建筑的片石基础上,跑砖单表砌起七层,在此基础上再修复墙体。由于现在大多数仿古砖都是方形,我们以清代条砖的尺寸规格为依据,将方形砖从中间切割为二变成条形砖。在切割的同时,对砖进行了打磨规整,使砖的形状、线条更加符合砌墙的要求,使青砖墙基的灰缝与古建筑的灰缝达到一致。在东西、两道墙的墙基修复中,墙基青砖与原墙之间的缝隙中,要加塞草泥以黏合砖与土坯。刚开始,工程队为了凝固性好,加塞了砂浆。但砂浆不透气,会造成内墙的潮气散发不出来,内墙上的草泥会从墙体脱落,直接导致壁画损毁。所以,全部进行了返工,清除了砂浆,加塞了草泥。这样既利于基础砖与墙体的粘合,又可透气散潮,还能防止雨水雪水对墙体外部的浸泡,利于内墙壁画的保护,延长了墙体寿命,也就延长了壁画的寿命。

(二)墙体

文物本体加固维修的难点是既保持原貌不变,又要使本体破损的地方,通过加固维修恢复原貌,延长文物本体的寿命,彰显文物本体的原有信息。按照方案,墙体采用托换技术进行补强、砌筑,对酥碱部分进行剔除,按原制尺寸砍磨,原位镶嵌,内部黏合背实。对裂缝灌浆填实,勾缝封闭。加固修缮后要达到房屋建筑的安全要求,同时又不改变原有的建筑风格。在外墙的加固维修中,分为三部分进行。一是原来后墙的复原:拆除了文革前没有在原墙基上垒砌的后墙。找到了原来的墙基,在墙基上用仿古墙砖砌了七层基础,再在砖基础上用土坯砌墙。砌墙过程中,恢复了原来供奉王母娘娘的镜台,并将墙体镜台左右两边的两个挑梁下的立柱进行了更换,使原建筑立木结构的式样保持不变。二是对东、西外墙的墙面进行加固:外墙墙面的草泥有的地方已脱落,特别是雨槽下面,土坯已被雨水冲刷成半截,有的地方几乎冲透,留有很深的雨水冲刷的痕迹。要想让墙体复原,就必须用土坯修补。为了保证内墙壁画的完好无损,修补不能清理内墙草泥粘连的半拉土坯,只能将原土坯残损酥碱部分剔除,再按缺损的多少将新置的土坯砍磨成形,然后再进行镶嵌。土坯挂不住的地方,在墙体上加木制楔子,“以泥代坯”填塞草泥。这时候,任何外力的撞击,都有可能使内墙的草泥脱落,破坏内墙上的壁画。因此,给施工增加了难度。壁画是不能再生的文物信息资源,更是王母宫遗迹的文物特色。在加楔子时采用了红柳做原料,红柳质硬、耐腐,尽量使楔子圆径小,并削成笔尖状,以便承受极小的压力就能嵌入墙缝,起到固定草泥的作用而使内墙的壁画不受到任何影响。三是对墙面的整体进行复原:将酥碱的草泥、土坯全部铲去,重新抹泥。尤其外墙墙体有收分,墙根部位宽,墙顶部位窄,内墙面垂直,外墙面呈斜坡状。为了达到整体墙面平整,外墙面收分与墙基预留尺寸相吻合,线条符合标准并视觉感观和谐,凹部在10厘米以上的地方,用土坯镶嵌,10厘米以下的地方,用草泥填充。有的地方草泥抹得厚度要达到尺寸,草泥不能一次性抹上,就将草泥分几次抹上,达到墙面平整。另外,为了达到防雨,经久耐用,按墙体原来修建的痕迹,墙面用麻刀白灰抹面。这样虽然恢复了本体的完好和本来面目,却使得王母宫建筑遗迹旧貌焕然一新,因此,必须对建筑进行做旧,达到和经历岁月后的原貌一致。

(三)木构件

按加固修缮的施工方案,王母宫是对建筑的大木构件进行不同方式方法的修缮处理。按照古建筑的修缮要求,采用大木构件进行补强或适当更换。小木构件按现存的装饰图样,照原样式加工雕刻,进行修补、补配,最后对修补、后配的构件统一做旧。整体梁架要打牮拨正和加固,同时进行除垢、换朽、复位、做旧等处理。但在施工过程中,王母宫本体内墙的草泥和土坯已经相离5~10厘米,如果要进行这些工序,在大梁、二梁檩子与墙体接合处,必须要将墙体拆除少许,留有空间,梁架才能复位,这样,震动、拆除就会导致草泥从墙面上脱落,保存了100多年的壁画也会因此毁于一旦。所以,只对极个别梁架延伸部分的附件有槽朽、开裂、变形严重的进行了更换,对屋檐的喜鹊尾木构件变形严重、腐朽严重的进行了更换,缺失的照原样式补做。由于后墙的复位,使后一槽椽子和挑梁长度不够,因此,进行了更换。更换挑梁两根,更换墙柱四根(其中后墙角的两根墙柱,由于全部更换会导致墙体松动而影响壁画脱落,只对下部腐朽的部位进行了更换)。更换了后一槽的椽子36根。没有进行整体梁架的除垢和打牮复位。原因是打牮会使整体梁架因受力引起墙体震荡,导致墙体松动,墙体草泥脱落,直接损毁壁画。但原来的承重柱子已经向下塌陷,柱体大多开裂,加之屋面要重新上泥,还有风、雪的荷载等自然界的不稳定性变故。根据山西省古建专家滑工的意见,要想遗迹稳固,又要保住壁画,我们分别在三组承重柱子的前后面增加副柱,让副柱分担了梁架和屋顶的压力,增加了建筑的稳定性。虽然,梁架没有整体打牮复位,承重柱前后副柱的架设,原柱体开裂的修缮,一样增加了梁架的承重性能,既使王母宫的修缮达到建筑要求,又完整地保住了东、西内墙的壁画,保存了不能再生的文化信息。王母宫主要的三组承重柱,里间分布一组,外间分布一组,另外一组分布在门窗镶嵌的墙体上。因为镶嵌门窗的墙体与门窗同为新做,保证了原有承重柱的支撑力,所以只对里间和外间的两组承重柱加了副柱。为了保证原有立柱与副柱的协调一致,增加的8根副柱采用了李宏伟同志提出的“将新加的副柱半面做成凹形,把凹形面紧贴原立柱,这样的配置整体协调,不呆板,不过分占有空间,又增加了原建筑的稳定性”的方法。

同时,根据大殿中保存的榫卯遗迹,参照榆林窟遗存的大殿的门窗形式,恢复了王母宫中间的门窗墙壁及前后宽敞的廊檐。尤其是门恢复为背靠背的四开扇古式门结构,上下打卯开钻,前有拉环,后有门闩。与本地古建筑庙门的风格基本一致。

(四)屋顶

屋顶的修复,因原来屋顶是草席铺面,在草席下面用麻刀白灰抹面。考虑现在草席的编制质量粗糙,根本无法用麻刀白灰抹面,便改铺为望板。望板都进行了刨光,搭茬处全部开卯搭界,达到浑然一体。屋面因脊高陡峭,草泥无法抹均匀,就在陡峭的屋脊的望板上,每隔30厘米平向加木条一根,以使草泥顿住,便于铺抹均匀。为了防止雨水的冲刷,用麻刀白灰抹面。为使麻刀白灰与泥土颜色一致,特用麦草泡水调色,使麻刀白灰的色泽成为土色,与做旧的墙体成为一体。为使王母宫屋顶复原,将原来土坯压的房檐改为了青砖,这样更符合古建筑的风格,也能经受住风雨的冲刷。由于庙宇建筑的墙体内墙笔直,外墙有收分,正面看下大上小,墙体外观呈斜坡状。所以,雨槽采用原来木制的加长式样,以便排泄的雨水不冲刷墙体。

(五)地面

因为原王母宫的地面还留有青砖,可以认定原先也是青砖铺地,所以根据原砖的尺寸,(包括屋外散水)全部采用陕西仿古青砖铺地,并对青砖进行了局部性打磨,以保持全部地面的平整。在铺砖时,砖下一律采用水泥砂浆,既防止地下返潮,又使砖有很好的稳定性,达到踩踏多久也不变形的效果。王母宫四周散水一律采取5°的坡度铺设,既不影响感观,又能快速散去屋面和墙体流下的雨水。

(六)做旧

做旧是一个比较复杂的过程。先是要试验,做旧的原材质、色泽、功用,做旧的工序、手法、技术等,都直接影响做旧的效果。特别是门窗等木制品的做旧,就显得尤为考究。在这个环节上,得到了瓜州县文物局李宏伟局长的言传身教。墙体内外的做旧不同,门窗和其他木构件的做旧又不同。总的来说,同样的墙体、同样的木构件,经历风雨侵蚀、太阳暴晒、人生活的干扰不同,留下的痕迹不同,色泽也就不同。在做旧过程中,原料配备不一样,处理办法也就不一样。尤其是木制品做旧的配料搭配,除了在色泽上达到旧貌的效果,还达到了防虫、防腐、防雨、防裂的效果。方法是物理的,原料是多种中草药和多种成分的草木灰熬制而成。在墙体的做旧上,王母宫是旧中微微泛红,僧舍是旧中略略带点赭石色,围墙是旧的发土,僧舍内墙则发黑。在木构件上,王母宫里间的柱子、椽子发黑,王母宫门窗旧的微微泛红稍显黑,僧舍的门窗旧的微微泛红则发黄。做旧最重要的是要掌握每一个部位的色泽,都要和它周边的环境中材质一样的物件色泽相同,达到和经历了岁月的原貌相一致。

王母宫正面(修复前)

王母宫屋顶局部(修复前)

王母宫正面(修复后)

王母宫顶部局部(修复后)

三、小结

(一)采用传统方法防潮、隔潮,增强墙体耐久性

砖土木结构的土建筑,雨水雪水在墙基大量渗入,导致湿气出不来是造成建筑酥碱的主要原因。在原来传统基础做法基础上进行调整和改进,用砖增加墙基的高度,用水泥砂浆稳砖来铺散水,既能避免雨天大量雨水的渗入,又能防止地下潮气的上升,还能保证墙体平时的透气性,大大提高了防潮隔潮的性能。

(二)内外有别,确保内墙壁画不受损伤

一是确保壁画不受损坏。为了避免修复过程中对墙体产生过大震动,对墙体残缺部分采取镶嵌、补配,对墙体与草泥的开裂采取稀泥黏合。二是剔除酥碱、雨水冲刷和自然风化的外墙体,在此基础上用砖砌基础,补齐损毁的部分,既不损坏古建筑内墙的壁画,又提高了防潮隔潮的等级,还增加了墙体的强度。

(三)新旧搭配,拼装组合,增加古建筑的稳定性与美观的视觉效果

古建的建造师们,对建筑的每个部位都精雕细琢。所以修复时一定要吃透原古建木构件的建造师的用意和做法。王母宫前沿呈弧形,当时的木工认为是两边的椽子风化所致。但细一推敲,自然风化的椽头不会像锯子切得那样平整,显然是当初在建造时就设计的弧形。因为弧形在正面或者侧面、远处或者近处看来都显柔和、广阔,同时又符合天圆地方之理念,对大木构件的设计也符合承重、受力的标准和要求。歇山顶勾连搭套复檐式建筑面阔脊高,屋脊多叠,为使承重分散、受力均匀,大木构件采用单体制作,拼装组合成一体,在结合部再配以小件以装饰,有“墙体倒而木构架不倒”之说。因此,为使壁画不受影响,大木构件只能补强,不能拆装;小木构件按现存在的样式、尺寸、图案补配。

(四)增设副柱给古建筑增加支撑强度

古建筑历史悠久,梁柱糟朽,墙体开裂,梁架错位,承重的构件因此显得势单力薄。在承重的核心部位——承重柱上,前后面增加副柱,既加强木构件的支撑力,又不改变木构件的风格。同时,在还原门窗墙壁时,利用门窗安装结构来分担承重柱的压力,以分散整个屋面的压力,达到稳定牢固。

(五)做旧的灵活性和要求

外表做旧一是要和古环境风貌相协调,不能有“古境新貌”之感。二是要和古建的原始风貌相协调,不能有“做旧如新”之感。三是木构件的做旧要达到防腐、防虫蛀、防雨、防裂变,不能有“变脸王”似的短时间内色泽急剧的变化。做旧的整体效果要有经历古老岁月的沧桑感,手法、技法以及配料,要科学严谨。

总之,文物本体保护就是对该文物自然侵蚀和人为毁损病灶的加固修缮,重点是最大限度保存原来的文化信息,难点是既保持原貌不变,又要使本体破损的地方,通过加固维修,达到原貌的恢复,增加文物本体的寿命,彰显文物本体的文化信息。加固修缮后,基础要达到稳定牢固、防水隔潮;墙体要防雨、防水、防潮;大木构件要承重、抗压、支撑有力;小木构件要和原来的雕功、装饰图案一样;做旧效果要有经历岁月的时间痕迹;整体要达到延长文物寿命、符合建筑安全性;效果要古朴自然、不改变原物的风格、给人以历经岁月的沧桑之感。

王母宫遗址的修缮,得到了敦煌研究院有关专家的肯定。从王母宫遗址的加固修缮中,得到了文物本体加固维修的一些体会:文物老化消亡是一种不可抗拒的自然规律,但不同的外界环境、腐蚀状态,文物的腐蚀速度是不同的,因而为了延长文物的使用寿命就必须进行必要的干预,即进行保护修复工作。在修复工作中必须抱有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谨慎严谨的科学精神,举一反三、不厌其烦、力求完美的试验精神。因为我们所面对的是一件承载着历史价值、科学价值和艺术价值的文物,不是简单的普通建筑。必须坚持不改变文物原状、可识别性、可再处理、最小干预等原则,一丝不苟,用科学的态度去对待。

瓜州是文物大县,野外文物点有465处。其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0处、已公布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135处。这些文物保护点大多是夯板土建的古城遗址和烽燧遗址。由于风雨的侵蚀,多已倒塌、松垮、酥腐。文物保护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文物保护的任务艰巨而繁重,本体的加固修缮迫在眉睫。因此,建立和培养瓜州县专业的文化遗产保护队伍,显得极为紧迫和必要。成立专门的实验室对文物本体的抢救加固修缮,展开具有针对性的课题研究,特别是针对不同文物本体保护的难点、重点,取得突破性的专题研究也已迫在眉睫。从职人员要热爱文物保护这一行业,有专业的技术技能和极强的责任心、责任感。这样才能使文物本体得到最大限度的保护,让瓜州文物资源为瓜州的经济建设和文化建设做出贡献,使文物大县大放光彩。

K878.6

A

1005-3115(2015)14-0069-04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