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初级班来华留学生汉语教学浅析

时间:2024-05-16

刘玉颖+李发元

[摘要]本文从留学生的心理因素、学习汉字的困扰、拼音对学习汉字的影响、学习发音的困难、学习词汇的困难、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的关系、教师课堂语言的使用等方面,分析了初级班来华留学生学习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在此基础上,从心理学、认知科学等角度就初级班留学生教学提出了相关对策与建议。

[关键词]来华留学生;对外汉语;教学方法

[中图分类号]H1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3115(2014)02-0078-03

一、 初级班留学生汉语学习中存在的问题

(一)心理因素对学习汉语的影响

长期以来,很多留学生被汉语难学的心理定势困扰,甚至出现越学越难的畏难心理。产生这种情绪的原因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留学生在学习汉语之前没有充分估计到汉语的复杂性;二是留学生汉语难学的困惑在学习初始阶段没有得到老师正确引导和有效训练,以至于一个学期以后他们更加坚持自己学习汉语十分困难的想法,因而逐渐失去学好汉语的信心,进而放弃学习。

(二)学习汉字的困扰

留学生中常见的困难是汉字难学。汉语教师在课堂训练中往往迁就学生,避开汉字认写的训练,或者要求学生只认不写。殊不知,汉字是汉语的基础,如果在留学生初级学习阶段就对学习汉字抱着“绕开走”的态度,这势必会给以后的学习留下潜在的困难。

(三)拼音对学习汉字存在正负两方面的影响

为了使留学生能顺利地读出汉字,初级阶段的对外汉语教材往往使用“汉字+注音”的形式来编排课文、对话。这样编排的好处在于,当留学生遇到不熟悉的词,能比较流利地完成整篇课文的阅读。然而,这种编排方法也存在不少弊端:第一,留学生,尤其是欧美学生,会在学习上形成惰性,产生对拼音的过分依赖心理。从而形成对“字的不精确形象+拼音+意义”的不正确学习习惯。参加HSK四级考试辅导课的一名英国学生,听力和阅读水平已经达到五级以上,而写汉字的水平却还停留在三级。第二,留学生在读课文时,形成看拼音读课文,而不是看汉字读课文的阅读习惯。在对初级班的留学生进行调查时,半数以上的人回答他们在读课文时读的是拼音,而不是汉字。

(四)学习发音的困难

由于留学生的母语发音习惯已经形成,他们的发音器官对于汉语的发音非常不习惯,甚至有的学生很难掌握一些特殊音位。在留学生经过半年到一年的学习之后,一部分学生基本掌握了正确的发音方法,而另一部分学生则依旧“洋腔洋调”,更为严重的是,这种错误的发音已经“化石化”,很难再纠正过来。发音的正确率直接影响着学生听力、口语的技能的提高,发音不正确的学生容易在听力训练的时候形成误判,而在口语交际中则容易给信息接收方带来理解上的困扰,造成交际的失误甚至失败。

(五)学习词汇的困难

记忆大量词汇是留学生初学汉语阶段遇到的又一难题。学生往往来不及记住老词,就又开始学习新词,循环往复,造成学得越多记得越少的尴尬局面。在教学方法使用不当的情况下,很容易使留学生对学习生词产生疲倦感。

(六)文化教学的缺失

在初级班的教学中,存在对外汉语教师只注重语言的教学而忽略文化教学的现象。他们认为:首先,初级阶段的留学生掌握的词汇量非常有限,不具备学习文化知识的语言条件;其次,学生在本阶段都急于学习汉语而不是文化知识,他们对文化知识不会感兴趣;再次,部分教师认为,这个阶段的学生如果对中国文化感兴趣,可以通过母语阅读资料学习,不必浪费宝贵的课堂学习时间。结果导致学生整节课都在语言的“专项技能”训练中度过,于是就产生枯燥乏味的心理,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七)教师的教学语言使用不当

初级班教师在课堂语言使用中往往会犯两种毛病:有些教师认为,应该让留学生从学习的第一天就完全沉浸在汉语环境中,因此在教学中完全不使用媒介语;而有些教师则持相反的态度,认为为了使初级班的学生更好地理解所讲内容,应该尽量多地使用媒介语,从而出现过度使用外语进行汉语教学的现象。完全不使用外语会让留学生对一些语法点或者语言中的文化因素难以理解,教师的讲解常常事倍功半,而过度使用外语则违背了让留学生在课堂上尽量多地接触汉语的教学原则。

二、初级班留学生汉语教学策略

(一)成就感教学法消除留学生汉语难学的压力

汉语是一个由拼音、汉字、词汇、语法等构成的复杂符号体系。如果在留学生初级学习阶段就按部就班地讲解这些语言知识,容易让留学生短时间内无法看到自己在学习上的进展,这会给他们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加重他们汉语难学心理负担。根据美国著名心理学家罗森塔尔和雅各布森的“罗森塔尔效应”原理,心理暗示在学生学习和日后的成长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因此,给留学生制造一个愉快的学习氛围,让他们感觉“学习汉语是件有意义并且有趣的事情”至关重要。对外汉语教师要做到每一节课都能让学生看到自己的能力和收获,从而时刻让他们对自己所学和将来的成功保持期待。

为此,教师可以打破常规的拼音、字、词、句、篇教学,通过词、句教学,让留学生在第一节课就能够自己说出一句话、甚至几句话,从而帮助他们消除畏难心理,增加学习汉语的自信。

(二)掌握留学生汉字认知规律,用趣味方法学习汉字

教学实验证明,零起点留学生学习汉字过程中形误识别能力发展的敏感期是半年到一年之间,其间留学生学习汉语三个月时对汉字的认知错误率分别为:方向逆反(45%),笔画增减(24%),部件替换(20%)、部件缺失(11%)。由此可见,汉字认知的关键期是在汉语学习的初级阶段。在此期间,对外汉语教师有针对性地设计汉字教学及训练方案,培养留学生良好的汉字学习习惯,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小他们认知汉字的错误率。

(三)拼音与汉字分离教学

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早日脱离对拼音的依赖,促使他们尽快形成汉字—汉语思维模式。首先要明确拼音与汉字在对外汉语教学中的权重关系,学习拼音是为更好地学习、掌握汉字服务的,拼音的作用是辅助性质的。一味依赖拼音教学不能在本质上帮助学生提高汉语水平,反而容易造成学生避重就轻的心理,阻碍留学生汉语思维模式的形成。

使用这种教学方法并不是指在学习汉字的时候彻底抛弃学习拼音,而是在课堂教学中分步骤循序渐进,让留学生形成读拼音识汉字—拼音、生词(汉字)与词义同时记忆—离开拼音认字形、读字音—单独记忆汉字的认知模式。

下面以学习生词为例介绍具体操作方法:学生根据拼音循环朗读生词,保证每个学生都能得到训练。教师发现错误的读音、声调并及时进行纠正;选择带有语法难点的部分生词进行讲解;教师领读,让学生积极模仿正确的发音,观察教师发音方法;给学生一定的时间强化记忆生词,要求学生拼音、字形、词义同时记忆。视生词的多少设定时间,一般20个生词设置5分钟;检查记忆效果。要求学生遮住拼音和外文解释,教师不按照生词表顺序随机抽出生词让学生认读。

(四)运用多种阅读方法增强留学生的汉语语感,让学生的发音器官尽早适应汉语发音、说话习惯

教师可以通过不同形式的阅读方法让留学生的发音器官逐渐适应新的发音方法,形成新的发音习惯。由于留学生母语的发音习惯是经过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形成的,要想改变是非常困难的,这需要长期、持久、不懈的训练。

第一,有材料跟读。即学生边看课文边跟教师朗读。这种阅读方法主要是训练留学生“望字生音”,做到“眼”和“口”快速反应、协同工作的能力。在有材料跟读训练中,可以做到两种输入和一种输出训练的同时进行。两种输入是“视”的输入和“听”的输入,一种输出是“读”的输出。同时,在跟读时留学生可以随时检测自己的读音和教师读音的差距,及时调整改变自己不正确的发音。有材料跟读应该循序渐进,采取常速和快速跟读顺序使用的训练方法。当留学生可以比较熟练地跟读某段课文时,可以采用快速领读—快速跟读的方法。经过多次课堂教学实验,笔者发现学生非常乐意接受这种阅读训练方法,他们在跟读中既能找到乐趣,又能检验自己的模仿能力。

第二,无材料跟读。即学生不看课文跟教师朗读。这种阅读方法可以作为有材料跟读的延续和强化。在进行无材料跟读时,可以训练留学生的输入能力 “听”和输出能力 “读”。调动学生积极、快速地运转大脑进行思维,对接收到的信息(句子)进行分析、整理,以便弄清楚信息(句子)所传达的意义及上下文之间的关系。无材料跟读也分为常速跟读和快速跟读两种,其构建机制和有材料跟读相同。根据在课堂教学中的观察发现,学生进行无材料跟读时,往往闭上眼睛仔细聆听教师的发音方法和朗读技巧,而且能比较好地完成不同速度的跟读任务。

第三,新旧词汇的自由组合。课堂教学中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留学生看见几个已经学过的词单独出现的时候,既明白它们的意思,也能比较流利地读出来,而当看见它们组合在一起的时候就会思考很久,才能慢速读出。这是因为对于词汇的自由组合搭配见得少。而他们的大脑思维和发音器官都不能及时快速地反应过来,以至经常出现留学生说“我知道,等一等”的情况。因此,在学习词汇时,应适时地增加词汇组合训练,训练留学生不同词汇的组合发音能力,这样既能引导学生改变固有的母语发音习惯,形成新的汉语发音习惯,又能增强他们对汉语词汇认知的内化。这种训练方法对教师的要求比较高,它需要教师熟练掌握已经学过的词汇、语法点,不加入新词的情况下尽量多地运用词语进行组合搭配。

第四,快速接力朗读。这种阅读方法的训练形式是在留学生可以比较流利地朗读一篇课文以后,进行每人一句话的接力朗读训练。要求他们每一轮都要在上一轮的基础上提高朗读速度。留学生在进行这种比赛性质的朗读训练时,其注意力会高度集中在自己的发音器官部位上。这种训练方法既能提高留学生“望文生音”的快速反应能力,又能把每一名学生的注意力集中起来,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第五,快速循环问答训练。即在留学生掌握了一种句法模式之后,对这一模式填词就可以形成一对问答对话。在学生能比较流利地进行快速问答之后,可以逐渐增加难度。这种训练方法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快速地对接收到的信息进行组合、分析、判断并对要传输信息的重新组合,另一方面训练他们的快速发音能力。

第六,听不同中国人对同一段课文内容的朗读。这种训练方法主要针对的问题是,留学生在课上能听懂老师的语言,而相同的句子放到生活中由不同的人说出来,他们却听不懂了。其原因是教师在课堂上会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调整自己的语调、语速,同时会加以各种非言语的辅助手段。而在社会交际中会遇到各种不同发音特点和说话习惯的人,其语音、语调、语速也会各不相同。因此教师应该充分利用中国学生实习等各种条件为留学生制造机会,让他们在课上也能听到不同语言习惯和发音特点的人处理同一篇课文时的异同,尽早培养他们真正的语言交际能力。

(五)正视语言与文化无法分割的事实,充分认识初级阶段文化教学的重要性

我国的对外汉语教学肩负着向世界人民介绍中国文化、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使命。这就给对外汉语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为他们不仅要具备专业的汉语言知识和传授知识的能力,同时应该“了解和掌握中国文化和中国国情方面的基本知识,并将相关知识应用于教学实践,激发学习者对中国文化的兴趣,使其在学习汉语的同时,了解中国文化的丰富内涵和中国的基本国情”。

第一,重视对教材中文化因素的讲解。教材中出现的文化因素往往是对留学生的生活、交际有重要影响的文化项目,教师应该加以充分重视,进行适度讲解。在初级班留学生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大致分为以下几项内容:第一, 语用文化。涉及基本的交际礼仪,如敬语、问候语、谦语、委婉语、称呼、语气语调的使用等;第二,中国地理、名胜文化,人名文化;第三,社会工作、家庭结构文化;第四,中国传统文化,如中国人的属相等。

第二,根据留学生的学习特点和掌握汉语的程度开设不同内容的文化课程。由于初级阶段的留学生学习汉语时间较短,不适合学习以文本为主或文字较多的文化课程,应该选择以影、音、图为主要传播手段的立体文化,或者以传授手工制作技艺为主的活态文化。我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中华传统优秀文化的活态遗存,为初级阶段留学生的文化教学提供了宝贵而丰富的资源。比如中国民间音乐、中国民间舞蹈、传统戏剧、中国曲艺、杂技与竞技、中国民间美术、传统手工技艺、传统医药、民俗等优秀文化项目。同时,在教学内容中应该注意融入留学生所在地区的地方特色文化,加强对所在地域特色文化的了解和认知。

(六)教师的语言

对外汉语教师可适度使用外语教学,形成简练、实用的课堂语言模式,使学生快速领会教师的教学要求,同时增强对语法点、文化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以便节省课堂教学时间。在经过一定时期的汉语学习之后,教师尽量用已经学过的词汇编排教学语言,逐渐扩大课堂教学中汉语的使用范围、提高汉语的使用频率,实现从媒介与教学到用汉语教学的平稳过渡。

三、 结语

对外汉语教学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学科,教师应该掌握留学生的学习特点,从心理学、教育学、认知科学、语言学、文化学等方面进行综合研究,不断创新教学方法,提升教学效果,使教学更加科学化。本文提出了“成就感”教学法、根据留学生认知规律进行汉字趣味教学法、拼音与汉字分离教学、不同形式的阅读训练发音法、限时强化记忆教学法的教学建议。实践证明,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有效地使用这些教学方法,对提高教学质量大有裨益。

[参考文献]

[1]国家汉办/孔子学院总部.国际汉语教师标准[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7.

[2]康玉华,来思平.汉语会话301句[M].北京:北京语言大学出版社,2009.

[3]连榕.华文教育心理学[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0.

[4]王寅.认知语言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7.

[5]吴彩华,刘芳,冯丽萍.留学生汉字形误识别能力发展的实验研究[J].语言教学与研究,2007,(4).

[6]M.W.艾森克、M.T.基恩著,高定国、何凌南等译.认知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