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守护祁连山之王

时间:2024-05-16

时坤

祁连山跨越青海和甘肃两省,地处青藏、蒙新和黄土高原的交汇处,是石羊河、黑河、疏勒河三大内陆河流的源头,分布有丰富的冰川、雪山、森林、湿地和草地景观,是全球瞩目的雪豹重要栖息地。然而,雪豹在这一地区的生存依然面临许多威胁,这些威胁发生的区域、其产生的影响以及预防和保护措施目前仍存在许多不确定性。

祁连山的雪豹

雪豹是高海拔山地生态系统中至关重要的顶端捕食者,也是作为此类生态系统晴雨表的潜在标志。然而它们面临许多威胁,令人惊讶的是雪豹的生态习性和分布竟鲜为人知,在全球最大雪豹分布国中国也不例外。

为加强保护祁连山生态系统以及雪豹等重要物种,祁连山已建起了甘肃祁连山、盐池湾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青海祁连山省级自然保护区,这三个自然保护区总面积4.14万平方公里,构成了祁连山脉的主体结构。

我所在的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的雪豹研究团队自2011年起,在甘肃省境内的祁连山自然保护区和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开展雪豹研究和监测,通过红外相机调查、痕迹调查以及访问调查等方法,对过去数年野外调查数据的研究分析,已经初步掌握了雪豹在这一地区的分布情况:雪豹集中分布在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中部和西北部,甘肃盐池湾自然保护区东北部的大雪山和西南部的党河南山,以及青海祁连山保护区的南部。

同时,北林大的研究团队还采用贝叶斯空间标志重捕模型估算了该区域的雪豹种群密度。在调查区域的适宜生境中,雪豹的平均密度为3.31只/100平方公里。如果将该结果与仅有的几例应用标志重捕方法估算雪豹密度的研究相比较,它低于印度拉达克(4.45~8.49只/100平方公里),但高于中国新疆、天山和吉尔吉斯斯坦、蒙古国的戈壁沙漠。

在祁连山狭长的山体中—— 东西长800公里,南北宽200~400公里,分布着海拔4000~5000米的山峰,就连山间谷地海拔也有3000~3500米。大陆性高寒半湿润山地气候,冬季长而寒冷干燥,夏季短而温凉湿润,呈现出明显的山地垂直气候特征。自下而上为:浅山荒漠草原气候带、浅山干草原气候带、中山森林草原气候带、亚高山灌丛草甸气候带、高山冰雪植被气候带。这样连续大面积的高海拔地域、复杂的地形、丰富的冰雪资源以及低矮稀疏的植被等地形地貌,都与优质的雪豹自然栖息地的特征高度吻合。

从全球来看,祁连山盐池湾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全球23处“安全雪豹景观”之一,我国目前指定的“安全雪豹景观”有3处,另外两处为:塔什库尔干自然保护区、托木尔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雪豹景观”是指包括自然保护区及其相邻地域在内的雪豹栖息地,雪豹景观大于栖息地保护,它将人类活动一起囊括进来,谋求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特别注重的是,鉴于保护地域以外的雪豹栖息地存在放牧和围栏等不同形式和不同强度的土地利用,情境复杂,需要尽快研究制定科学可行以及充分考虑雪豹保护和当地社区民生两方面需求的保护策略。

“安全雪豹景观”的定义则要求至少拥有100只育龄雪豹个体并确立了社区参与保护机制;拥有充足稳定的捕食动物种群;与其他雪豹景观地有功能性连接,鼓励跨国界雪豹景观。基于人类对雪豹栖息地的干扰难以避免的现实,“安全雪豹景观”或可带来缓解人与雪豹冲突、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存的良好机遇。

据悉,吉尔吉斯斯坦总统将于2017年8月邀请雪豹分布国领导人在比什凯克召开全球雪豹峰会。这必将进一步提升国际社会对雪豹保护的关注度,大幅度推进全球雪豹保护事业。

和雪豹结缘

2006年,我刚从牛津大学读完博士后到北京林业大学上班半年后,接受学校派遣去新疆农业大学支教。在赴南疆考察途中,时任新疆林业厅保护处处长的朱富德先生跟我讲述了雪豹走进羊圈捕食羊结果被狗追得上树逃避的故事,让当时正为回国以后以什么动物为研究对象发愁的我有了心动的感觉。当时还碰巧牛津大学野生动物保护研究所(WildCRU)刚刚与美国豹属基金联合启动猫科动物研究合作项目,我的老搭档Philip Riordan博士十分赞同做雪豹研究这个想法,WildCRU的负责人David Macdonald教授也非常支持,于是我们就开始了雪豹研究,算起来已经10年了。研究初期,记得是2009年的春天,我、Riordan博士,还有研究生王君一起到新疆塔什库尔干寻找雪豹,因为前辈乔治·夏勒博士(George B. Schaller)曾于20世纪80年代在那里发现过雪豹的痕迹。我们永远都记得那次调查的最后一天拍到第一张雪豹照片时的激动和喜悦。

2009年4月,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The Wildlife Institute)正式成立。在策划和申请这个校属研究平台的过程中得到了国家林业局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的指导和支持。主管部门和学校的支持是这个研究机构诞生的前提和保障,这其中蕴涵着国家、学校以及学院各层面的发展预期和战略思考,我个人只是提出了一个建议,做了一点具体的准备工作。野生动物研究所的成长和发展过程无不证明了主管部门和大学平台的支持举足轻重和不可或缺。

我所带领的猫科动物研究组多年来一直得到国家林业局的支持,承担了雪豹重要栖息地种群监测与管理等项目,先后在新疆塔什库尔干和博尔塔拉、四川甘孜、甘肃祁连山和盐池湾、西藏珠峰、青海祁连山和三江源阿尼玛卿、内蒙古阿拉善等地的自然保护区及周边地区开展雪豹调查和研究工作。研究小组采用野外痕迹识别定位、红外自动摄影、粪便DNA提取、分析等先进的非损伤性取样技术,野外调查获得了大量雪豹和相关物种的实体照片,对雪豹等猫科动物及其猎物物种的分布、数量和栖息地选择的研究有所创新,在雪豹食性、行为、人兽冲突等方面的研究也取得了良好进展。几年来,研究组在Biological Conservation、Oryx等保護领域核心国际期刊上发表了十几篇有影响力的雪豹研究报告。

可以说每一次雪豹野外调查都是一次不同寻常的户外探险。跟前些年相比,我本人直接参加野外调查的时间已经大大减少,但作为研究生导师和团队负责人,只要有学生或团队成员还在做野外调查,我每一天的心情也是蛮极限的。因为,野外追踪雪豹的日子总是充满挑战:高海拔山地、地形崎岖复杂、气候寒冷、险象环生的道路、纵横交错的河流与沟壑、与猛兽不期而遇的风险……哪一样不是户外探险的感觉呢?我们队伍中的每一个人都有历险的故事。我在2009年春天的野外调查中,曾险些落到塔什库尔干的谷底,现在想起来还常常出一身冷汗。我们的研究助理王君两年前也曾在祁连山的盐池湾自然保护区调查雪豹时落马,头部差一点撞到巨石……当然,伴随着大自然的馈赠,我们的工作每一天都有新鲜的体验,我们都乐在其中。同时,野外研究虽然艰苦,却是研究雪豹这种神秘大猫最直接、最有效的途径,所谓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雪豹调查工作

2013年春天,我们两次接到内蒙古野生动物主管部门的电话,说在内蒙古阿拉善的沙漠里发现雪豹并两次救助了雪豹,从就地放归到第二次被抓,期间相隔了3个多月。研究助理王君和研究生潘国梁前往调查取样。就在第二次预定释放的前夜,雪豹撞开铁笼逃了出去。经对雪豹身体斑块的比较和牙齿缺刻鉴定,断定两次捕捉的是同一只雄性的年轻雪豹。根据对发现地区附近贺兰山等雪豹潜在栖息地的调查,距离发现雪豹以及放归地点最近且有雪豹分布记录的山地应为祁连山。因此,我们有理由判断这只雪豹最有可能是走向祁连山的途中“被救助”了。当然,这还只是一个猜测。

这一年的1~4月,我们北京林业大学野生动物研究所曾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中使用60台红外相机并保持工作状态,在预测有雪豹的49个网格中设计样线进行了痕迹调查。我们的调查确认了雪豹分布区中其他食肉动物的存在(尽管猞猁、狼和豺的出现率较低)。在较小尺度的自动红外相机调查中,监测到5种食肉动物(雪豹、猞猁、狼、赤狐和豺)的共存。这些简单的关系暗示着保护雪豹栖息地的同时也能惠及其他物种。

这个发现对祁连山保护区和中国其他区域,尤其是正在推动或已开展一系列基础设施发展建设项目(如修路、采矿、建坝)区域的雪豹保护尤为重要。在普通人如何为雪豹保护贡献力量层面,我们的建议是:鼓励牧民加固圈舍以保护家畜免遭食肉动物的猎食(在祁连山自然保护区,猞猁和狼被认为是捕食家畜的惯犯),管理好家畜而不是封围大面积的草原(那样经济成本和生态成本都很高,会妨碍野生动物的正常移动和扩散);控制经常与食肉动物发生冲突的牧羊犬的数量;当然,更重要的是努力减少人类活动的干扰(如在雪豹等野生动物分布区修建道路和围栏),将对其他物种的保护同样有积极有益的影响。

那么,祁连山地区当地人对雪豹是怎么样的态度?是否也有人兽冲突?为回答这些问题,我们在研究中使用了关键知情人访谈(Key informant interview)对保护区职工进行访问,以确认以放牧作为生计的社区。此后在这些社区通过问卷调查评估家畜捕食率和社区对食肉动物的态度。访问调查于2013年6月至7月间进行,数据来自祁连山的7个村庄:祁林村、观山村、红山口村、青稞地村、瓷窑口村、甘坝口村和黄草坝村。

根据牧民反应,袭击家畜最多的食肉动物是猞猁(53%),在过去的一年中雪豹袭击牲畜的比例只占全部受袭家畜的7.0%。关于伤害家畜的物种,牧民认为棕熊、猞猁、狼会带来危害,然而雪豹却并未给牧民带来类似的感觉。参与调查的牧民对于猞猁、狼和棕熊持消极的态度,相反的,牧民对于雪豹却持有肯定的态度,他们认为雪豹是应该被保护的。关于带来恐惧的物种,牧民们认为猞猁和狼并未阻止他们进山从事各种活动,而熊是他们冒险进入山区的一种必须防备的动物。

这些发现阐明了人们感知的雪豹对放牧活动的影响其实相对较小,这种正面的态度预示着雪豹保护在当地可能受到的良好支持。然而在保护措施的设计和实施过程中有必要优先考虑猞猁、狼和棕熊对家畜和社区居民可能带来的危害。

雪豹是高原山地生态系统的顶级捕食动物,近年来,雪豹保护受到了国际社会越来越多的关注。我们在祁连山开展雪豹研究已经5年多了,这项工作从一开始就是国家野生动物主管部门下达的濒危物种调查监管项目。以往在甘肃祁连山、盐池湾自然保护区对雪豹种群和栖息地的调查监测,为近期国家林业局启动祁连山雪豹调查监测项目奠定了比较扎实的工作基础。与迄今为止在较小范围内开展的雪豹调查监测相比,以整个祁连山景观为对象开展的雪豹调查充分契合了大型猫科动物活动范围大的生态习性,将为我国深入研究雪豹分布格局、种群数量和遗传结构以及移动扩散等科学问题提供可参考的方法和案例,为科學保护和管理雪豹种群及栖息地提供科学依据。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