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肖 潇 陈 彤 员培璇 陈 聪 彭 湃 董湘坤 王 权▲
[内容提要]重庆市武隆区拥有国家森林公园和国家地质公园,研学资源丰富,是开展研学旅行活动的理想地点。本文在对武隆仙女山、天生三桥和芙蓉洞等地点实地考察的基础上,针对高中学生设计了研学旅行计划,包括行前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和课程评价等教学环节。该研学旅行设计以喀斯特地貌为特色,契合高中地理新课标内容,可以显著提高学生地理实践力。
研学旅行是由教育部门和学校开展的校外教育活动,具有两个特点:一是以集体活动形式,二是将研究性学习和旅游体验相结合。研学旅行活动按照不同的学习内容可分为人文类、科技类和自然类等类型,涉及多个领域和学科。在中学开展研学旅行能够促进中学生德智体美劳多方面发展,培养其自理和实践能力以及创新精神,实现综合实践育人,同时推动素质教育发展。
高中地理课程是一门综合性与区域性相结合的学科,在地理授课过程中需遵循《普通高中地理课程标准(2017年版,2020年修订)》(后统称“新课标”),全面培养学生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地理实践力是地理学科核心素养之一,是学生在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实践活动中所表现出的独特精神品质和动手能力。但由于校内地理课堂存在局限性,地理实践力这一核心素养很难在传统课堂中培养。开展高中地理研学旅行活动能在很大程度上弥补校内课堂不足,研学旅行中的考察、调查和实验等实践任务,可有效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
喀斯特地貌是高中地理课程中的重要知识内容,但以喀斯特地貌为主要内容的研学旅行活动开展较少。因此本文以重庆喀斯特地貌——“武隆仙女山、天生三桥、芙蓉洞”为例,根据新课标,从行前准备、教学活动设计和课后评价等多方面呈现研学旅行全过程。本文设计的研学旅行活动以培养学生地理实践力为目标,可为地理研学旅行基地开发和相关课程设计提供参考。
根据新课标对“识别3-4种地貌”的要求,本文选择与教材内容相关且具有区域特色的喀斯特地貌展开研学活动。通过调查重庆喀斯特景区,综合考虑交通状况、安全性等条件,选择重庆市武隆区作为研究地点。
武隆区地处重庆东南部,喀斯特地貌发育显著。在漫长的地质作用下,形成了溶洞、天坑地缝以及高山峡谷等多元的地貌景观。武隆拥有享誉世界的自然奇观,包括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天生三桥(世界最大的天生桥群)和芙蓉洞等世界自然遗产。这三个地点喀斯特地貌特征突出且各具特色,呈现了喀斯特地貌不同发展阶段的景观,能够为研学旅行提供生动形象的实地素材。通过实地考察体验,最终确定这三个地点作为研学地点。
1 “南国牧原”——仙女山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地形起伏和缓,平坦开阔,呈现出喀斯特地貌发展中后期的典型特征。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属于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区域,其主要高等植物有119科609种,以被子植物为主。仙女山以山地黄棕壤和山地草甸土为主要土壤类型,主要由志留系、二叠系和三叠系灰岩发育而成。仙女山不仅有独特壮观的自然景观,也有充满趣味的活动体验,学生能在趣味活动中体验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的独特韵味,感受自然美景。
2 “三桥夹两坑”——天生三桥
天生三桥是“天龙桥”“青龙桥”和“黑龙桥”三座天然石拱桥的统称,是世界规模最大、最高的串珠式天生桥群。三座石桥纵向排列,横跨于羊水河峡谷之上。天生三桥属典型的亚热带喀斯特地貌,在地形地质、人文建筑和影视文化等方面都有一定影响力。
3 “地下艺术宫殿”——芙蓉洞
芙蓉洞是一个大型石灰岩洞穴,溶洞内沉积物种类繁多(近70种),形态各异。聚生成林的石笋石柱、规模庞大的石幔、晶莹剔透的石花、卷曲石、鹅管石,整体大气而又精美。芙蓉洞内灯光色彩丰富,不仅有色彩斑斓的彩光,也有柔和的回归自然的色调,洞内明暗交替,移步换景,色彩的变化为探究不同类型的沉积物提供了便利条件,增添了研学活动的趣味性。
仙女山在武隆游客中心西北方向10千米处,天生三桥在武隆游客中心东北方向5千米处,芙蓉洞位于武隆游客中心东南方向45千米处。因此,以武隆游客中心为据点安排酒店和饮食。武隆区旅游业十分发达,如果是旅游旺季,食宿安排则需要提前预订。具体安排如下。
第一天:从武隆区火车站乘坐大巴前往武隆游客中心,到达酒店,放下行李之后坐车前往仙女山森林公园,进行相关实验活动,白天的活动结束后,晚上回到酒店进行总结讨论。
第二天:从武隆游客中心出发,乘坐景区大巴前往天生三桥景区,进行岩石观察等活动,白天活动结束后,晚上回到酒店进行总结讨论。
第三天:从武隆游客中心出发,乘坐大巴前往芙蓉洞(行李物品放在大巴上面),进行洞内沉积物观察等活动,结束后乘坐大巴返回武隆城区,而后返校。
掌握教材中“地貌的观察”“常见地貌类型”“土壤”“植被”和“地表形态的塑造”等知识。
了解武隆区仙女山、天生三桥和芙蓉洞的简介、地图和路线图。
发放安全协议书,告知学生及其家长具体研学旅行的地点、时间和课程内容等事项,征求学生与家长的参加意向。收回安全协议书并统计参加人数,基于此租用车辆和预订酒店。
按照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的原则划分7~10人的研学小组,由一位指导教师和学生组长负责小组学生的安全、生活和学习。
研学整个过程中以小组为单位结伴而行,研学过程中指导教师和学生组长不时清点小组人数。
密切注意出行当天的天气状况,若遇暴雨、大风等恶劣天气或者疫情原因,则推迟此次研学旅行。
生活用品:换洗衣物、运动鞋、雨伞、水杯、防晒装备、备用药品等。
研学工具:数码相机、手持温湿度仪、土壤混合指示剂、标准比色卡、手持式风向风速仪、指南针、记录本等。
喀斯特地貌研学旅行取材于人教版必修一第四单元第一节“常见地貌类型”。课标要求学生应具有在野外或户外对当地的地貌进行观察、识别和描述的能力。本次研学旅行设计可将课标要求的实地考察落到实处,使学生学会辨识和描述喀斯特地貌,真正让学生实地观察和探索。
参与此次地理研学旅行的对象是高一选考地理的学生,高一地理选考生正处于思维转换的过渡时期,一是有活跃的思维,但对地理问题深层次的探究能力需要进一步提升;二是具有一定的逻辑思维,但还不能形成完整的知识结构。该类学生已经学习了一定的自然地理课程,初步掌握了一定的自然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如阅读、运用与绘制示意图,观察某地地貌景观并分析其形成原因等。通过本次武隆研学旅行,可进一步提高学生的相关能力。
1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
仙女山国家森林公园研学活动主要包括测量森林郁闭度、测土壤酸碱度和测量风向和风速,通过探究植被土壤等自然要素,进而培育学生的地理实践力(见表 1)。
表1 仙女山研学旅行活动
2 天生三桥
天生三桥研学活动主要包括比较不同岩石的可溶性、观察岩石的透水性和推演天生三桥喀斯特地貌的形成过程,通过掌握喀斯特地貌形成的条件和形成过程,使书本内容得以延伸(见表2)。
表2 天生三桥研学旅行活动
3 芙蓉洞
芙蓉洞研学活动主要包括测量芙蓉洞内外气温和湿度、观察洞穴内沉积物的形态特征和归纳喀斯特地貌对人类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使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见表3)。
表3 芙蓉洞研学旅行活动
采用过程性评价和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对学生进行评价。过程性评价以仙女山、天生三桥和芙蓉洞的研学活动内容为主要评价方面,包括目标达成、实验结果、讨论结果等,辅以团队合作能力和纪律行为作为参考,来评价研学期间学生各项研学活动是否认真参与、细心观察、实践操作,还应注意到学生的团队合作和自我修养,是综合考量的一个过程。结果性评价体现在学生完成的摄影、绘图作品及研学报告,最终将以作品的实际效果作为评价依据。多元主体进行评价,使评价结果更客观全面。将自我评价(40%)、小组评价(30%)和教师评价(30%)相结合,提高发现、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本次研学旅行设计是对地理学科课程内容——喀斯特地貌的延伸拓展,根据学生的具体学情设计的研学旅行活动,既应用了地理课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原理,也提升了学生在地理学习过程中的实践能力,是地理学习领域成果的迁移与应用。在研学旅行过程中,学生能在归纳喀斯特地貌对人类产生的影响等探索过程中做到研中思、思中行,发挥出地理研学旅行独特的育人价值,让学生正确认识人地关系,从而培养可持续发展的理念;也能在测量风向、酸碱度、郁闭度等实验活动过程中寓教于乐,学中有乐,锻炼学生的观察、实践和协作能力,突出强化地理实践力,达到研学旅行的目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