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吴爱华
贵阳职业技术学院旅游管理系,贵州贵阳 550081
休闲旅游逐渐成为旅游行业的“新宠”,传统景点单打独斗的模式与游客的消费需求不相适应。旅游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旅游业创新发展成为旅游业焕发生机的动力,把过境一日游转变为目的地旅游,重要的是旅游供给的多样性、可玩性和特殊性,这样才能吸引更多的游客。贵州省在近年来全力推进全域旅游,但依旧存在一些问题亟待解决,笔者结合相关旅游理论和贵州旅游发展实际,就推进贵州全域旅游经济发展提出一些浅见拙识,以抛砖引玉。
旅游产业从一开始强调的微观旅游到多个景点配合旅游,再到全域旅游,旅游行业的内涵和外延更加宽泛。旅游经济依靠旅游景点搭台,商旅、文旅、农旅等业态综合发展,带动区域内所有资源整合、产业融合,共建共享共生共荣。学术界对全域旅游的认知不同,也提出了很多不同的学术观点,但是都认可全域旅游是未来旅游发展的方向[1]。
近年来,贵州省紧紧抓住全国全域旅游示范省创建契机,着力推动全省旅游发展全域化和旅游效益最大化,全域旅游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2018年贵州省接待游客9.69亿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9471.03亿元,同比分别增长30.2%、33.1%,旅游人数增长率全国第一。贵州省旅游产业附加值不断提升,旅游产业收入占当年GDP的11.3%。贵州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全域旅游发展,也表现为对游客满意度的重视,贵州省上线“贵州省旅游信用信息系统”,用以约束各旅游市场主体,保障游客权益[2]。
有的旅游景点有较大发展空间,但是经营管理者不愿意放弃产权,把景区当做“自留地”,引进战略投资者的意识不足,景区长期缺乏建设维护,导致游客越来越少。还有些景区拘泥于门票“小收入”,没有从改造景区形象,提升旅游综合效益来算“大账”,使得各个景区各自为阵,地域特色未能得以凸显,缺乏精品旅游路线,留不住游客[3]。
知名景区人满为患,如黄果树瀑布、西江千户苗寨等景区,淡季客源依然较多。景区容量有限,加之旅游路线设置不合理,游客经常在景区走“回头路”“绕路”,浪费了景区有限的容量。多数景区人员较少,甚至一些景区长期门可罗雀,产品力不足、配套不全难以吸引游客前往游玩。这种冷热不均的旅游现象,说明地方还没有真正围绕重点景区做旅游开发,全域旅游短板依然很明显。
经过这些年的发展,贵州基础设施得到很大的改善,但是通往旅游景区的“最后一公里”没有打通。旅游景点公路沿线公共服务设施不足,旅游产业链短,游客体会不到游玩乐趣,长时间都在坐车。公共服务体系薄弱,成为制约全域旅游发展的重要因素,加上这些年地方政府盲目扩张,政府财政困难,进一步减少了对旅游公共服务的支出[4]。
一些地方旅游产业中多数政府都有属于自己的旅游开发公司,人造景点较多,商业化味道太浓,无法吸引游客。如黔东南州苗寨、侗寨景区同质化竞争,彼此缺乏明显区别,游客易产生审美疲劳。
既懂经营管理又懂现代旅游的高级人才偏少,人才结构性矛盾突出。由于全域旅游发展起步时间晚,从业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乡村游、农家游市场出现宰客现象,游客口碑差。全域旅游经济整体发展滞后,使得旅游高层次人才引不进,而本地高端人才流失严重。
一是加大区域旅游合作力度。积极推动贵州省旅游产业融入“一带一路”,参与长江经济带建设,加强与发达省份和周边省份的旅游合作,共同维护旅游市场和秩序,建立旅游人才交流合作机制,推动形成全域旅游长期长远长效发展;二是实现“城县”互动。贵州“十里不同天,一山不同族”,城区旅游和全域旅游不同,多彩民族文化特色可以起到调节作用,把城区和县城串联起来,带动区域旅游业整体发展;三是打通旅游大通道。以知名重点景区为龙头,积极开发周边景点。加强县际联系,让人流、物流、商流在全省范围内畅通,构建旅游经济发展带,吸引并留住游客;四是优化旅游空间。要跳出“旅游”来开发旅游,综合考虑资源禀赋和实际情况,把旅游开发空间进一步打开,打造景点接连不断,各地互有特色的旅游路线;五是推动“旅游+”。以“吃住行游购娱”“商养学闲奇情”贯穿旅游全产业链,推动景区互相贯通,形成特色明显的农旅、商旅、文旅、城旅等产业。
贵州旅游的特色在于山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一是优化产业结构。旅游景点之间,各有特色,推动旅游产业内部要素有序互补,就能实现“1+1>2”的效果。要把握重点旅游资源,跨区域协作,打造具有国际知名度的全域旅游大景区。减少低水平重复建设的旅游景点,把有限的资源资金用在刀刃上;二是强力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按照不同环境下的旅游资源承载力,贵州省可以在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的带动下,探索符合贵州省情,走出一条生态环保、绿色自然的旅游发展道路,推动生态旅游可持续发展;三是加大对重点景区的保护。贵州的重点景区大多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必须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重点景区的生态环境,才能围绕重点景区铺开全省全域旅游,把自然生态建设成为贵州全域旅游最大的卖点[5]。
一是加强对旅游市场主体的引导。树立全省“一盘棋”思维,引导社会资本投身旅游,加大对本地重点旅游企业的扶持,培育和引进大型旅行社。引导旅游市场主体主动到外地学习先进经验,把优质的旅游产品和服务带回本地。重点支持中小微企业开展科技旅游产品创新,开展旅游网络创业;二是引导全民参与旅游。以乡村旅游为重点,引导旅游资源和人才下沉到基层。重点推进农村“三变”改革,盘活农村闲置旅游要素,让农民充分分享旅游发展红利;三是扩大旅游有效供给。开发户外探险、地质科普、休闲娱乐等特色旅游项目,发展高端特色旅游,提高旅游供给质量;四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在旅游行业人才的“引进”和“培育”上下功夫,培育出优秀的人才。同时,各旅游景区要加大旅游从业人员培训力度,提高旅游服务行业的整体服务水平。加强旅游行业监督,引导旅游市场主体规范有序诚信开展经营[6]。
贵州所有旅游市场主体对外宣传,都必须围绕“山地公园省·多彩贵州风”这个品牌,形成贵州全域旅游品牌认同。一是扩大对外开放水平。积极争取国家旅游局、文化部海外中国文化中心支持,把“多彩贵州”的品牌形象向外推广,突出民族文化特色,争取在国外精品旅游路线中增加贵州线路;二是丰富旅游目的地形象。开通旅游国际直航、包机航线,建立贵州客源国外营销推广中心,争取外国游客在购物免税、落地签证方面取得突破,让外国游客到贵州后感受到不一样的民俗风情。
综上,贵州开展全域旅游必将吸引一大批游客“吃喝游”满意在贵州。作为贵州全域旅游而言,也必须在基础市场和品牌形象上下功夫,才能“引得来”“留得住”“玩得开”,否则,全域旅游将是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