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探究

时间:2024-05-16

郝金连

山西大同大学云冈学院,山西大同 037009

引言

课程思政建设是统筹育人资源,将思政课程与其他课程关联在一起,落实协同育人目标的重要手段。《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作为旅游管理专业“4+3”模式核心课程之一,有必要率先实践课程思政、创新课程思政发展路径,将课程思政放在教学改革行进路线图内,确保学校育人目标与国家育才目标一致,重视资源共享、示范引领、交流合作、理论研究,将专业课视为思政元素自然生长载体,以提高课程改革质量,鉴于此,探析课程思政建设方略显得尤为重要。

一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的必要性

(一)输送优质人才,组建旅游人才队伍

我国经济结构转型升级背景下旅游产业发展迅速,迫切需要与之相关有活力、高素质、结构优、数量足、能担当人才不断涌入,道德情操优良、政治素质过硬、旅游服务能力较强,同时掌握应急事件高效处理技能等专业知识的旅游从业人员更能抓住新时代发展机遇[1]。根据旅游管理专业教改规律进行课程思政建设,是旅游管理专业思政教育改革必由之路,也是助推人才涌入旅游产业新时代发展浪潮并践行国家教改政策的有力举措[2]。

(二)响应国家课程思政建设号召,发挥立德树人功能

《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要求专业课程能发挥思政课程同等教育功能,为此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教学不仅要关注理论知识输出,还要开辟“思政之道”,在教改进程中获得思政教育成果,达到专业课程、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目的。因此,《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需响应国家政策号召种好责任田,确保思政理论课程与本专业课能同向而行,肩负新时代高等院校育人责任,培育符合新时代旅游产业发展需求的专业人才。

(三)加大专业基础课开发力度

《旅游目的地管理》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专业基础课程,亦是旅游管理专业“4+3”模式核心课程之一,是构建旅游管理专业课程体系的关键[3]。从《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知识模块来看,教师不仅需输出课程思政知识,传授学生实践技能,而且需培育学生解决问题能力、创新精神与合作意识,使学生得以全面发展。需针对《旅游目的地管理》专业基础课开展课程思政建设活动,推行具有示范性、典型性的课程开发经验,提高专业课育人质量。

二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存在的问题

(一)课程思政建设思路混乱

教学思路是赋予育人活动流程性、全面性、稳定性的关键,旨在明确课程建设标准、目的、原则等,然而当前《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存在思路混乱问题,出现建设成果脱离实际且陷入“空想主义”教育改革误区现象,无法立足实际培育优质旅游管理专业人才。

(二)课程思政教学资源集聚效率较低

教育资源以课程为依托进行输出,是学生增强专业技能、学习理论知识、树立正确“三观”的重要载体。教师需在《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进程中加大教学资源集聚力度,然而部分教师过于依赖既有教材,认为只要完成教学大纲规定任务即可,轻视课程思政及育人资源统筹建设的重要性,使《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内容逐渐丧失育才功效,降低课程思政建设综合质量。

(三)课程思政教学实践路径有待创新

良好的教学实践活动能高效增强学生综合素养。通过调查了解《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育人方法,多数教师习惯运用“口传心授”式育人手段,使课程思政内容变得沉闷,无法对学生情感态度、行为习惯、思想观念带来深远影响,有碍《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与可持续发展。

三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路径

(一)构建课程思政体系

立足思政教育、《旅游目的地管理》专业课教育实况,将二者育人成果融合在一起,在探索与实践中协同育人,成为旅游管理专业教育改革必由之路。为赋予《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前瞻性、系统性、规范性,结合实际创建“专业—课程—教学单元”基因链式课程思政教学体系[4]。其中,思政教育是驱动基因链式的内在动力,旅游产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外驱动力,学生发展是思政课程建设源动力。《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体系设计围绕教学大纲展开,在课程内容中体现教学目标,课程建设考核机制与课堂教学联动,同时重视思政元素融合育人的反馈效应,为持续改进课程思政教学目标、方法、内容、评价等提供依据,使课程思政体系形成闭合回路,提高课程资源共享及利用效率,助推《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与发展。

(二)理顺课程思政建设思路

将立德树人、公民基本素养培育、职业素养培育、学生和谐发展、高效教改视为《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目标,立足课程思政教学实践体系,用“从上至下逐层建设”思路取代“由上至下”设计思路,根据本专业课程理论及育人实践需求统筹规划课程思政建设内容及目标,赋予课程思政育人活动实效性、发展性、可行性,挖掘并加工思政元素,基于资源共享创建“分类、分阶段、分层”《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体系,形成可推广、可复制的课程思政建设思路。其中,课程思政教学方法示范引领及优化探索是实现课程思政“分类、分阶段、分层级”完成育人任务的关键。

(三)基于“互联网+”创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

《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需利用网络教学平台,围绕教改目标、专业人才发展目标、市场用人目标以及课程思政建设内在逻辑,遵照“多层级构建”思路,形成“章节资源—课程资源—专业资料库”思政课程教学资源库建设体系[5]。对《旅游目的地管理》思政课程教育资源进行搜集、筛选、挖掘、加工、分类、整合,使教学资源库囊括思政教育元素、课程专业知识,同时在教研过程中不断扩充资源库,发挥“互联网+”教育资源共享优势。在创建课程思政教学资源库基础上,教师灵活运用高新技术手段,洞悉《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走势,把握课程思政发展规律,明晰课程思政建设短板,以此为课程思政建设目标、计划、方法、思路的调整提供参考。

(四)优化课程思政实施方案

教学实践路径是课程思政建设关键之一,为此教师需持续学习先进教法,并能根据学情创新教法,利用“维度”模式探索课程思政实施路径[6]。第一,立足内容维度创新实践科学育人。侧重在海量教学资源中提炼德育元素,运用技术手段予以过滤、挖掘、集聚及应用,保障教学内容为实现育人目标服务;第二,从技术维度上提高育人有效性。以“互联网+”教学为例,教师可利用新媒体技术创编微课,整合视频、图片、音频等具有《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教育功能及专业课教育意义的资源,规划内涵解读、课后小测、案例分析、话题探讨、小组合作等微课单元,使信息化育人资源利用率得以提高,满足本专业学生个性化全面发展需求;第三,关注思政课程建设关系维度,使师生关系更加和谐。

四 结语

综上所述,一方面教师需将学生视为《旅游目的地管理》课程思政建设及教学实践主体,根据学生需求改善教学对策,使教学实践路径更为科学高效;另一方面教师以“引导者”角色参与教学活动,给予学生必要指引与帮助,通过教评引领学生提高综合素质,落实课程思政建设目标。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