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市级媒体如何挖掘弘扬地方文化

时间:2024-04-24

朱江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作为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区所在地的地市级媒体《十堰晚报》,不断挖掘弘扬地方优秀文化,彰显城市文化自信。

牢记使命,讲好地方优秀文化故事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湖北十堰有着悠久丰富的文化历史:恐龙文化、古人类文化、绿松石文化、郧阳文化、汉水文化、武当文化、汽车文化、红色文化……在十堰这片神奇的土地上:生命不断线、文化不断层、历史不断代,是地方文化最显著的特征。

以汉水文化为核心和精髓,《十堰晚报》唱响“保水、护水、调水”主旋律,牢记新闻舆论使命。

2013年11月,《十堰晚報》推出13篇“一路向北——南水北调中线受水区见闻”大型专题系列报道,聚焦一项项控制性工程,定格一幕幕激动人心现场,见证南水北调的伟大与恢宏。

2014年10月14日至24日,《十堰晚报》连续11天分“起”“承”“转”“合”四大篇章,重磅推出92个版的系列报道《大江北去》。该作品获评2014年度湖北新闻奖一等奖。在全国南水北调同题材报道中,独具特色,成为地方媒体大题大作的成功之作,是讲好中国故事的心血之作,也是歌颂伟大祖国建设成就深情之作。

在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通水三周年到来之际,2017年11月6日至16日的《十堰晚报》陆续推出6篇图文并茂“蓄水167米——丹江口库区见闻”系列报道。记者用镜头和笔触,为读者呈现一个别样的丹江口水库。 坚定文化自信,水源区媒体责无旁贷。通过走基层讲述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努力探寻和挖掘颇具地方人文和地域特色的原生态素材,用中国品牌讲好中国故事使之传承和发扬,是地方媒体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珠联璧合,展示本土文化特色作品

《十堰晚报》编辑部全体采编人员致力于挖掘弘扬本土原创文化特色。一些资深文史编辑记者与汉水文化研究会专家、湖北省武当文化研究会学者珠联璧合,在《十堰晚报》产生了一大批汉水文化、武当文化、汽车文化研究的重大成果,为十堰市民过上美好幸福生活提供了丰富的精神食粮,陆续刊发以弘扬展示本土原创文化特色的作品层出不穷。

有普及收藏常识、展示收藏故事的鉴宝、晒宝贝栏目“收藏”:《中国邮票上的十堰元素》、《退休教师义捐152年前“郧县志”》、《十堰小伙10年收藏150幅老地图》、《70年前人民日报创刊号,你见过吗》……

有亲切、温暖,蕴含着深情厚谊,被岁月记载且念念不忘的“往事”:《著名书画家启功与十堰的情缘》、《郧县治水曾引起毛主席关注》、《1972年华罗庚在十堰讲了两次课》、《1959年丹江口大坝工地劳模坐飞机上天逛》、《1959年中秋,40万个特制月饼慰问丹江口大坝工地十万民工》、《弹指40年,铁道老兵重聚十堰》……

有对十堰的历史发展、人文物志、风情民俗进行深度解读的“档案”:《竹山绿松石奏折屡获乾隆御批》、《辛亥革命中的郧阳元素》、《竹山走出的武昌起义元勋张振武》、《东风商标“双飞燕”是如何诞生的?》、《50多年前,我在北京保卫毛主席》、《国宝重器“兮甲盘”背后的故事》、《110多年前,房县学子就已留学日本》、《一幅烟江叠嶂图绘出汉江千古美景》、《金庸与武当山的未了情》……

传承精神.打造十堰城市文化自信

《十堰晚报》以挖掘本土原创文化繁荣兴盛为己任,全力弘扬优秀传统文化,打造人文专题栏目彰显城市文化自信。凝聚起实现追赶超越绿色崛起的磅礴精神力量,让读者开卷有益,给读者带来美好的精神文化生活享受。新闻版块之外,除人文专题传统栏目“收藏”、“往事”、“档案”、“探源”、“民俗”、“车城人家”、“夕阳红”、“老照片”、“地理”,2018年又增设“藏家”、“我家的传家宝”、“家史”、“城市表情”等新栏目,其目的就是把精品、本土、专业还给报纸,把快速、广泛、巨量还给网媒。

“十堰记忆”是用镜头保留原生态的民间社会范本。以新旧对比的图片报道方式,呈现城市的味道气质,见证改革开放给这座城市带来的巨大变化:针对老年人开设的“家史”栏目,主要是中老年人讲述自己的奋斗史、工作史、罗曼史,以及今昔对比图片……

以注重于加强思想性、注重于知识性、突出地方性为指导方针,《十堰晚报》着力促进和繁荣十堰地域文化的发掘和整理,有意识地宣传独具特色的浓郁风土民情、历史事件和重要人物。不仅使广大读者了解十堰、热爱车城、记住乡愁;还为打造城市文化自信,增强武当山下十堰市民的自信心和自豪感,激发进一步建设美好家园的热情和信心具有重要的积极推动作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