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从故事模式看《牡丹亭》对“至情”的实践

时间:2024-05-16

摘要:作为才子佳人剧,《牡丹亭》遵循了特定的故事模式。但是,《牡丹亭》是一部扬情剧,宣扬的是“以情反理”,追求的是“至情”,它在故事有着自身的特点。

关键词:《牡丹亭》;故事模式;至情

《牡丹亭题词》对“至情”作出了解释:“天下女子有情,宁有如杜丽娘者乎!梦其人即病,病即弥连,至手画形容传于世而后死。死三年矣,复能溟莫中求得其所梦者而生。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与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这段话不仅解释了什么是“至情”,而且说出了《牡丹亭》的另一个特点,就是真情重于才学、功名,真情重于婚姻的形式。

《牡丹亭》是一部才子佳人剧。柳梦梅有才学,最终考取了功名。他对杜丽娘很痴情,面对鬼魂,他不改爱意;为了爱人能够起死回生,他甘冒天下之大不韪,掘开杜丽娘的坟墓;为满足死而复生的杜丽娘“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要求,他亲自去见岳父杜宝,被杜宝痛打一顿。杜丽娘是官宦人家的小姐,年轻貌美,能识字会写诗,对梦中情人一往而情深,生而死,死而复生,最后与柳生有情人终成眷属。从整体上看,柳梦梅与杜丽娘从遇合到受阻再到团圆,其故事模式与其他才子佳人剧类似。

但是,《牡丹亭》与才子佳人剧的具体情节结构又十分不同。一般的才子佳人剧,男女主人公的故事模式是:一见钟情——以诗传情——私定终身——小人作梗——终成眷属。才子与佳人一般在婚前是不会私合的。

《牡丹亭》中杜丽娘与柳梦梅是在梦中初遇,且第一次就私合了。杜丽娘年方二八,在生理上已经渐趋成熟,可谓情窦初开的少女。她在老师陈最良那儿学了《关雎》,受到诗歌的启发,春情萌动。在丫鬟春香的带领下,她游园看到了春天美丽的景色,从而发现了自身之美,感叹无人欣赏的悲哀:“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她悲叹:“吾生于宦族,长在名门,年已及笄,不得早成佳配,诚为虚度青春。光阴如过隙耳。可惜妾身颜色如花,岂料命如一叶乎!”杜丽娘的生命意识和生命欲求勃然而发。从生理、心理看,杜丽娘渴望欲望的满足,人性的自由,不希望青春被禁锢,欲望被压制。所以,游园后她在梦中大胆追求情欲的满足,与柳生共赴巫山。因此,杜、柳二人并不是传统意义上的一见钟情,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初遇更多的是对情欲的追求。在这里推动二人私合的是情欲而非情感或爱情。

春梦之后,杜丽娘相思成疾,最后魂归黄泉。临死前,自画了一幅写真像,还在自画像旁题了一首诗。造成男女主人公分离的不是小人作祟,而是令人窒息的礼教和理学思想。在现实世界,杜丽娘作为闺阁女子,无法冲破重重阻碍,去追寻梦中情郎。现实是残酷的、无情的,杜丽娘只能以死抗争。因此,杜丽娘与柳梦梅的分离是生离死别,是人鬼殊途。杜丽娘以死亡表现了对情欲的强烈追求。封建社会,人在表达对现实的不满时,有多种方式:批判社会、厌世、叛逆、报复社会、出世、推翻皇帝、死亡,死亡是一个生命个体表达对现实不满的最强烈形式。杜丽娘正是用死亡表达了对理学的不满,对人欲的肯定。

来到阴间,成为鬼魂后,杜丽娘在判官的帮助下,继续等待、追寻梦中的情人。柳梦梅拾到了小姐的自画像,每天深情的呼唤,他的深情打动了杜丽娘,鬼魂与柳梦梅私定终身。在朝夕相处中,两人产生了真挚的爱情。当柳梦梅得知自己的爱人是鬼魂时,对小姐的爱情并没有产生动摇,相反,他帮助杜丽娘起死回生。杜丽娘死而复生的动力,是爱情。这里,《牡丹亭》展示了爱情的伟大力量,杜丽娘与柳梦梅的结合也由对情欲的追求升华为对爱情的执着追求。情欲也罢,爱情也好,突出地都是一个“情”字。对欲的追求,是人的基本需求;如果仅仅停留在這个层次,情欲就无法升华成爱情;只有当情欲升华成爱情,才能展现人类情欲和爱情的美好,人才能展示出自身之所以高于动物的优势。

无论是梦幻世界,还是幽冥世界,杜丽娘都能够大胆追求情欲、爱情。她以生而死、死而复生的决绝和坚定谱写了一曲“情”的赞歌。但是,非现实世界的“情”在现实中难以实现。

死而复生的杜丽娘,告诉柳梦梅“鬼可虚情,人须实礼”,二人的婚姻必须遵循“父母之命,媒妁之言”。柳梦梅不得已,只好冒着危险去见杜宝,杜宝认定柳生是盗墓贼,杜丽娘是妖,不认女儿、女婿。在皇帝的帮助下,杜、柳二人才被杜宝接纳。回到现实,杜丽娘继续与充斥理学思想的父亲斗争,在封建帝王的帮助下,与柳梦梅富贵团圆。一般的才子佳人剧都是以“有情人终成眷属”最为结局,其中不乏“富贵团圆”者。但是《牡丹亭》的富贵团圆在很大程度上仰仗封建社会的最高统治者。在现实中,爱情男女真正在皇帝的直接干涉下修成正果的实在是凤毛麟角。《牡丹亭》的这一结局,反映了作者在思想上的局限性,他把“以情反理”的希望寄托在帝王身上,寄托在幻想中。

《牡丹亭》的故事模式是:梦中私合——阴阳相隔——富贵团圆。作者之所以打破了传统的才子佳人的故事模式,就是因为他要宣扬“至情”。

参考文献:

[1]汤显祖著,徐朔方,杨笑梅校注《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

作者简介:

欧阳叔雯,女, 湖北天门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汉语言文学。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