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改革开放40多年来,中国旅游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审视旅游业空间实践的历史与现实,旅游业的蓬勃发展既取得了认同的同一性,也在一些地区或领域出现了认同的差异性,甚至分裂性,认同争议的问题凸显并指向了旅游发展中的深层次矛盾,这是当前应该重视的新问题。
“认同”概念最早由精神分析学派创始人西格蒙德·弗洛伊德(Sigmund Freud)在研究关于人在潜意识下的欲望或内疚激发对他人模仿时提出。在早期研究中,“认同”的前提假设和基本内涵是人存在的分裂性及其心理舒缓的调适机制。从本质上而言,认同是将“他者”价值内化为“我者”的心理过程,并形成与“他者”同一的情感联系和间性关系。在中国学术界,旅游发展的认同研究起步较晚,相关成果也略显薄弱,这一现状阻碍了中国未来旅游业的高质量发展和优质旅游产品的生产。作为一种表征“他者”比较“我们”的存在状态,认同是对人文主义思想诉求在旅游研究中的知识呈现以及对旅游业如何更加高质量发展的反思,关注旅游领域的认同研究,有利于形成一种融合社会经济、文化、集体、身份与情感的多维价值归属,能在更高层面上彰显旅游体验和旅游发展的价值和意义。
进入新时代尤其是2020年以来,中国旅游业发展面临的外部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对内中国政府和人民正在致力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包括旅游业在内的诸多领域战略的实施,凸显了认同理念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性,中国旅游业界也正面临一个将旅游发展和认同研究应用于解释和解决现实问题的大好时机。基于此,本期笔谈特邀国内知名专家就“旅游领域的认同研究”议题进行深入讨论。本期笔谈基于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支撑,凝聚了来自旅游管理和地理学领域的力量,大家秉持开放和批判精神,分別从旅游空间生产的叠写与认同、景观认同与生产、记忆及旅游体验与地方认同、旅游认同的双向转换、文化模式下的节事活动认同、旅游者的国家认同层面进行了讨论与争鸣。旅游认同理论研究的突破是旅游业理性实践的前提和基础,诚望本期笔谈能为推动未来旅游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启发和借鉴。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