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周林洁
摘 要:草原旅游是指依托具有旅游意义的草原生态系统及与其和谐相生的人文资源进行的旅游形式。基于这一理念,本文以云南省黑巴草场为例,拟采用调查法、观察法和访谈法研究云南黑巴草场旅游开发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当地特色和生态保护提出草原旅游发展策略,期望能促进云南黑巴草场的旅游业发展,推动其他地区的草原旅游继续向好发展。
关键词:草原旅游;黑巴草场;云南省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我国是世界上草原资源最丰富的国家之一,具有东北草原区、蒙宁甘草原区、新疆草原区、青藏草原区和南方草山草坡区五大区[1],草原总面积达4亿ha,约占国土面积的40.9%,为现有耕地面积的3倍[2]。草原作为我国面积最大的陆地生态系统,具有涵养水源、保持水土、防风固沙、维持生态平衡,满足人类物质生活需求的功能。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越来越向往草原的豪迈与豁达,草原成为重要的旅游资源,草原旅游逐渐兴起,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但近年来,我国草原受到超载放牧、盲目开荒开采和缺乏正确的保护措施等人为因素,以及干旱、沙尘暴和蝗虫鼠害等自然灾害的影响,部分草原的生态功能退化、生产能力下降,草原荒漠化和沙漠化速度加快;而草原旅游如同一把“双刃剑”,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也给草原带来了危害,卫智军等于1999年从旅游对草原植被、草原动物、草地环境和旅游地土壤的影响和旅游者废弃物严重污染环境等方面总结了草原旅游对生态环境的危害[3]。草原旅游如何发展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尤其是位于南方的高原草山草坡,占区域总面积的30%,具有优越的气候特征和多元的民族文化,但由于复杂的地形地貌,呈现出零星化、脆弱化、片段化和隐域化的特点,面积大的山地草甸往往分布于高原或山巅,与北方的平原草场相比,交通不便、地形崎岖、基础设施不完善、季节性集中和景色单调等问题更为突出,生态更为脆弱,因此,在发展草原旅游的同时,更应注重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实现二者融合发展。
黑巴草场位于云南砚山县西南部,平均海拔2 100 m,距砚山110 km,是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以下简称文山州)与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红河州)的交界,位于云南省砚山、开远、蒙自三县(市)的交界处,属轮歇地类型,自然草场面积广大,素有“南国草原”的美誉[4]。
首先,黑巴草场气候条件优越。黑巴草场属于中山地形,是大面积的岩溶丘源地貌,最低海拔1 468 m,最高海拔2 236.3 m,年平均气温15.3℃,年降雨量1 100~1 400 mm,雨量充沛[5];夏季均温23℃,是天然的避暑胜地,草原气温低、气候湿润、日温差大,植物生长周期长。牧草、瓜果和万寿菊品质好,深受消费者喜爱。在瓜果飘香的季节,游客可欣赏到草海、雾海和花海的美景。
其次,黑巴草场具有宝贵的牛羊品种资源。畜牧业是黑巴草场的传统产业,在长期的饲养实践中,草场选育出了抗病性强、耐粗饲、繁殖力强等生产性能较好的牛羊品种——文山黄牛和本地黑山羊,近年来实施“科技赋能种草养畜”,采取“公司+基地+农户+市场”的经营模式,使牛羊品种得到进一步的分类和筛选,品质得以提高。
再次,黑巴草场拥有得天独厚的风力资源。电力公司在这里修建了滇南地区唯一风电场,输油管道直穿风电场中心,输油管道站场与风电场签订了输油管道保护共管协议,双方密切协作,维护着草原安全与生态环境。同时,风电场的建设,不仅实现了风力可再生资源的有效利用,而且一排排整齐的风车、遍布草场、高耸入云,成为黑巴草场一道靓丽的风景线,吸引大量的游客慕名而来。
最后,黑巴草场民族文化资源丰富。黑巴草场周边坐落着多个保留民族传统特色文化、习俗和风俗的少数民族村落,人口以彝族为主,还分布着苗族和其他少数民族。其中,生活在开远大黑山深处的碑格乡彝族支系仆拉人以红为美,对服饰上的刺绣极为讲究,2009年碑格彝族(仆拉支系)传统文化保护区被列为省级非物质遗产保护名录,是红河州唯一以乡为单位的省级传统文化保护区,内容涵盖传统刺绣、编织、彝族山歌、民族祭祀等;黑巴草场附近坐落着的鲁都克天主教堂遗址,是云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具有100多年历史,为一座砖土木结构的四合院,同时具备法国式建筑特点,景观层次丰富,环境清幽,信徒经常在此礼拜,用拉丁文唱圣歌;除此以外,黑巴草场还有一年一度的彝族火把节,农历八月、九月祭祀、祈祷农业丰收、人畜平安的草马节,从农历正月初一到十五的苗族花山节等。淳朴的民风民俗和多彩的民族节日,为草场的自然风光增添了别样风采。
此外,黑巴草场也是城市周边游和自驾游的热门打卡地。黑巴草场位于两州(红河州和文山州)、三县(市)(砚山、开远和蒙自)交界处,地理位置优越,属于城市周边2小时经济圈,成为人们周末和节假日出游的第一目的地。旅游方式主要有风景观光、滑草,以及自带烧烤、滑翔伞和山地越野等初具规模的旅游活动。
云南黑巴草场作为旅游的“处女作”,由于缺乏统一的规划和建设,草原旅游开发尚处于比较粗犷的初级阶段,存在旅游设施不完善、草原生态破坏严重和旅游季节性显著等问题,加之黑巴草场属于高原山地草场,本身具有生态脆弱、交通困难的特点,使上述问题更为突出。
(一)草原名称和属地尚未统一
因为黑巴草场所处的云南文山州和红河州,属于低纬度的南部地区,又被誉为“南国草原”[6]。但对于“黑巴草场”与“南国草原”两个名称,开发商与游客等经常混淆使用,尤其是“南国草原”更为游客所熟知,“黑巴草场”则难以在游客心中留下深刻印象;同时,黑巴草场处于两州三县(市)的交界处,归属地没有明确,缺乏统一的旅游规划管理和旅游现象宣传。
(二)旅游设施不完善
其一,旅游基础设施有待改善。由于云南黑巴草场景区地势崎岖,海拔高,山路狭窄,路线单一,交通不便,如遇到暴雨等恶劣天气,草原上信号弱,游客难以与外界取得联系,且路线崎岖,路面坡度大,视线受阻,缺乏相应的交通路况标识,加上当地居民地交通规则意识薄弱,常出现人畜占道的情况,易发生交通事故,对游客的人身安全造成威胁。其二,旅游公共服务设施缺乏。黑巴草场景区初具开发规模,相应的旅游公共服务设施都有所缺乏,如旅游厕所简陋,卫生差;没有安保人员和安全设施保证旅游者安全;旅游飯店、旅行社、旅游交通、旅游购物品、旅游娱乐设施等设施不足,不能满足旅游者“食、住、行、游、购、娱”等方面的基本需求。
(三)生态破坏较为严重
黑巴草场的生态破坏是多方面原因造成的。一方面是自然因素。黑巴草场的天然草地退化严重,杂草丛生,可食牧草减少,同时家禽数量逐年增加,草场超载,导致草场退化较为严重。另一方面是人为因素。相关政府和景区缺乏保护黑巴草场的法律法规,如对于家禽的粪便如何处理才不会影响草原的美观和空气质量、在烧烤过程中火种的使用、垃圾的回收和分类处理等问题,没有制定明确的解决措施;另外,由于缺乏监管,大部分旅游者缺乏自觉,草场上的垃圾随处可见。这些都导致黑巴草场的生态系统紊乱甚至在崩溃的边缘。
(四)旅游季节性显著
季节性是旅游业普遍存在的问题,尤其是自然景观,大多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出现不一样的景观。黑巴草场作为自然景观的一类,夏季由于牧草茂盛,草场风光好、气候凉爽,外加火把节等节庆活动,吸引了大批旅游者前往游览,为旅游旺季;而秋冬季节,草场枯萎,失去吸引力,加之气温降低,草场没有取暖设施,常伴有雨雪等恶劣天气,路况复杂,旅游人数大幅度下降,形成了明显的旅游季节差,导致资源闲置,利用效率低。
近年来,生态旅游在旅游业中不断得到倡导,总体来说,资源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良好的生态环境是实现草原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条件,保护资源、环境就是保护旅游,使得旅游业步入一条“保护—开发—增值—保护”的良性循环之路[3]。云南黑巴草场针对本地草原旅游发展存在的突出问题,应遵循生态旅游的发展原则,在草原旅游的发展中应采纳以下几方面的建议。
(一)明确草原实际情况,建设统一治理体系
草场现有的“南国草原”和“黑巴草场”两个名称,在草场的管理和对外宣传中,应明确主、次名称,避免两个名称的混乱使用和冲突,同时,草场位于云南省红河州和文山州的交界处,属于风景资源跨行政区分布,且分布不均衡的情况,不同行政区对草原旅游发展的规划存在差异。依据《风景名胜区规划规范》,维护风景资源的完整性是风景区规划的重要原则之一,为了有效保护、合理利用与科学管理这些风景资源[7],在面对黑巴草场的风景分布情况时,行政区划应服从风景区规划“必要时可适当调整行政区划”,将资源所在面积较小的部分划入风景区主体所在的行政区,近期调整行政区划有困难时,可暂维持现行政区划,但要按照统一规划,在风景区主管部门的领导下进行保护、建设和利用[7]。
(二)强化生态发展理念,加大草原保护力度
面对草场退化和生态破坏严重的问题,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和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草原行政主管部门应遵循加强保护[8],促进发展;以草定畜,增草增畜;因地制宜,分类指导;循序渐进,逐步推行的原则[9],开展人工种草,大力发展舍饲半舍饲圈养,科学规划畜群结构、放牧时间,少养精养,降低天然草原载畜压力,不断提升草原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推进标准化和规模化养殖,提高草原畜牧业发展质量和效益,促进草原畜牧业转型升级。同时,建立完善政府牵头、企业管理、居民参与和游客监督的管理制度,每年对草畜平衡情况进行抽查,确保草场生态系统的恢复。
(三)完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旅游服务质量
旅游设施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目前,黑巴草场发展草原旅游,急需从以下五方面完善旅游基础设施。
第一,交通标识系统的完善。目前,上山的公路已大致修缮完工,从开远、蒙自和砚山均可直达,针对上山公路崎岖、常常大雾弥漫和人畜占道的特点,景区还需添加一系列的交通标识。
第二,安全保障措施的落实。针对游客在草原迷路、擅自进入未确定是否安全的区域及当地居民和牲畜伤人等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相关部门应加强对草原的巡逻,建立游客、草原和当地居民的安全管理制度并落到实处。
第三,有效的垃圾回收处理。草原大部分垃圾是游客游览及烧烤过后遗留下来的,小部分是当地居民放牧过程中留下的,针对此类现象,景区应该增加标有不同垃圾分类的垃圾桶数量,加强人员巡逻并建立乱扔垃圾的惩罚制度,增强当地居民的环境保护意识。
第四,推进草原的“厕所革命”。处于山区的黑巴草场的厕所属于传统的老式厕所,数量较少,条件较差,带给游客的如厕体验较差。建议景区重新选址,扩大规模,保持厕所卫生整洁,引入厕所智慧系统,建设绿色旅游厕所和智慧旅游厕所。
第五,规划建设草原停车场。景区应该坚持以人为本、与自然环境相融合、通达性好和可持续发展的原则,选择地势较为平缓、草原覆盖率较低、雨水下渗能力强的地点建设遮阳、保温隔热和采光通风的停车场,解决游客停车难和停车乱的问题。
(四)挖掘民族文化底蕴,塑造草原品牌名片
在文旅融合发展的大背景下,文化成为旅游发展的重要因子,可以说,文化的挖掘和创新就是旅游业发展的动力和引擎。云南黑巴草场虽然拥有丰富的文化资源,但未对其进行有效的开发利用。在后续的开发中,一方面,草场应根据高原草场、神秘的古“龙”树林和独特的彝族支系红仆拉人的文化特色,明确节庆活动的主体形象,避免产生同质化现象和“负近邻”效应;同时坚持政府主导、多方参与的原则,统一对节庆活动的举办进行策划、审批和备案,保障节庆活动的顺利和安全开展。另一方面,草场要逐步发展民俗文化产业,采取表彰、奖励、助学和奖学的方式,加强对非遗人才的培养,由专业人员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收集、分类、整合和建档,并根据市场需求推出文化产品,吸引游客前来体验民风、民俗、民宿和民食等一系列民族文化产品,促进一批龙头文化产业发展和品牌的形成,以带动全域文化产业的发展。
(五)改善增加旅游项目,缩小旅游季节差异
草原景观相比较其他景观而言,具有单一性和枯燥性的特点,因此游客参与草原旅游时容易产生视觉疲劳,造成旅游淡旺季差距大的情况。针对草原旅游的这一特点,黑巴草场可以修建旅游栈道,让游客从不同的角度观赏风景,在景观最美丽的地方增建廊亭、座椅、观光台和休闲小广场等休憩设施,让游客停下来休息和拍照,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和体验感;针对游客最热衷的项目——烧烤,景区可通过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和电话热线等渠道,为提供游客免费预约服务,并准备牛肉、羊肉、水果和饮品等农家自助食品,增加其烧烤乐趣。同时,高低起伏的草原地形适合滑草,对此,景区可以修建滑草滑道,可以为游客提供滑草鞋和双滑杆,让游客在草坡上撑滑,增加喂牛羊、骑马的体验项目,举办山地自行车、越野车和草原摄影大赛,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来。此外,黑巴草场海拔高,冬季降雪量大,这在同纬度地区属于罕见现象,因此景区可以充分利用特有的冬季冰雪资源,建设观景台,打造冰雕雪雕,举办雪域民俗节等活动,开展雪地摩托、打雪仗、冰滑梯等项目,满足不同类型游客的需求,缩小季节旅游差异。
(六)针对性宣传和营销,有效性引流和招才
目前,黑巴草场采用简单拍摄风景的方式面向全体群众进行线上宣传,无法获得有效的营销效果,因此建议景区在宣传之前,首先应明确宣传的草原形象和口号,其次要明确宣传面对的主体是来自草原周边开远、蒙自和砚山三县(市)有时间和有自驾能力的游客、摄影爱好者、科考人员、山地极限运动爱好者和露营爱好者等群体;在宣传过程中,要在基础的风景宣传片拍摄中加入刺绣、火把节等民族元素和节日,采用解说、形象展示、情感输出和邀请等形式,让宣传片“活”起来,结合派发宣传单、印刷宣传册和开展展览会等线下渠道和电视手机广告、快手抖音短视频等线上渠道,全方位宣传;在阶段性的营销工作结束后,要及时回访营销的效果,形成阶段性报告,以便后续工作的开展。此外,在草原旅游宣传营销工作中,景区应该主动联系政府和旅游企业,争取二者的政策和资金支持,并和旅行社建立合作关系,吸引餐饮、民宿等旅游商家的入驻。
(七)发展乡村旅游新业态,注入乡村振兴新活力
乡村旅游新业态是乡村旅游的新型营业形态,是根据时代的变迁和时尚的变化,顺应旅游市场的发展趋势,依托乡村旅游资源与环境,在市场、政策等共同作用下形成的能够满足乡村旅游者心理、情感、审美需求的新型旅游产品与服务形态[10],通常表现在产业形态升级、参与主体多元、经营模式创新和产业融合深化四方面。云南黑巴草场周围村落的乡村旅游尚处于发展初级阶段,仍采用传统的发展模式,参与主体主要为当地农民和政府部门,因此建议当地充分调动企业家、返乡创业者、党政干部和专家学者等社会各界积极参与;将单一的“农户自营+政府”经营模式转變为“企业+农户”“合作社+农户”“政府+公司”“农村旅游协会+旅行社”等模式,结合草原自身的实际情况,发展以下几种新业态。
其一,采摘篱园。黑巴草场要以草原传统的味道好和营养佳的辣椒、花椒、万寿菊、苹果和藠头等农作物为基础,利用农业科技,引进更多的农作物和果蔬,对其进行规模化种植,建设种植园区和科研生产基地,为游客提供观赏打卡、采摘体验和科普知识等活动。
其二,乡村酒店。黑巴草场应依托草原的草、雾、花、天空、风车和牛羊等自然人文景观及彝族和苗族少数民族的民俗民风,形成家庭旅馆式、乡村旅馆式和乡村酒店式3种经营模式,为游客提供休闲、住宿、餐饮、娱乐、度假等服务。
其三,养生山吧。黑巴草场可以依托广阔的草原,坚持健康绿色、休闲养生理念,开展徒步、山野瑜伽、山野养生会馆、山水酒吧、农家乐等项目,打造养生山吧,满足游客的休闲养生需求。
其四,民族风苑。黑巴草场要设置集中展示彝族石头建筑民居、彝文经书、仆拉服饰、祭龙仪式、火把节、清代古界碑、古驿道遗址、鲁都克天主教堂等民族文化和历史的综合接待场所,带给游客极佳的文化历史享受。
[1] 孙政国.南方草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储量初步核算研究[D].南京:南京大学,2013:14-17.
[2] 王盼.草原补贴对牲畜数量的影响[D].重庆:西南大学,2019:26-27.
[3] 卫智军,杨静,韩国栋.草原旅游对草地影响与管理[J].内蒙古草业,1999(3):34-37.
[4] 范云.梦幻美丽的黑巴草场:一个深藏在云南砚山西南部的“南国草原”[EB/0L].(2017-08-29)[2023-02-03].http:// www.ynfzbjj.cn/Article/ShowArticle.asp ArticleID=13007.
[5] 熊平祥.黑巴草场:“南国草原”等你来[EB/OL].(2021-12-07)[2023-02-03].http://www.ynws.gov.cn/info/1395/289351.htm.
[6] 腾讯网.你打卡了吗?黑巴草场,最接近天空的南国草原[EB/OL].(2022-12-17)[2023-02-03].https://new.qq.com/ rain/a/20221217A05P9U00.
[7] 李铭.风景区范围与行政区划之关系:风景区规划手记[J].中国园林,2005(8):43-45.
[8] 国家法律法规数据库.中华人民共和国草原法[EB/OL].(2021-04-29)[2023-02-03].https://flk.npc.gov.cn/detail2.htm l ZmY4MDgxODE3YWIyMmI4YTAxN2FiZDVhZDI4Nj A1N2E.
[9] 公务员之家.县草畜平衡管理制度[EB/OL].(2021-10-25)[2023-02-03].https://www.gwyoo.com/Article/shijicailiao/ gzzd/200907/225781.html.
[10] 宋增文.乡村旅游新业态发展机制研究:以北京市为例[J].北京农业,2014(2):14-1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