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苗华琴 蔡亚男
摘 要:吉林省拥有着极其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红色文化资源,但两者一直处于独立发展的状态。鉴于其他城市在非遗文创与红色旅游融合方向的成功案例,本文分析吉林省非遗文创与红色文化融合的可能性,提出以红色文化为内核、非遗文创为表现形式的新路径。
关键词:非遗文创;红色旅游;融合发展
中图分类号:F592.7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吉林外国语大学2022年度20级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项目“吉林省非遗文化俱乐部”(S202210964090)。
在当代旅游业多样化、融合化发展的趋势下,单一化的旅游形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对旅游的追求。面对多样化及新型深度的旅游需求与旅游产品功能单一、内涵不足的旅游供给之间的矛盾,寻求旅游产业发展的新模式成为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旅游产业通过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能够获得旅游产品数量的丰富、质量的提升及旅游新业态的发展,成为解决目前旅游产业发展瓶颈的重要途径[1]。文旅产业融合丰富了旅游形态,提升旅游目的地的吸引力,促进旅游业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
近年来,旅游产业的发展不仅仅是“旅游+”的融合形式,旅游产业内部也出现了融合,如“乡村旅游+民俗旅游”“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冰雪旅游+红色旅游”等多种融合型旅游模式。非遗文化与红色旅游的融合受到重视。尤其是在2021年建党百年之际,各省市为庆祝党的百年华诞,在积极宣传当地的红色旅游资源的基础上,将红色文化融入各产业中宣传推广,其中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创的融合是一个崭新的趋势。目前,在“非遗+红色旅游”融合发展,已经有一些城市正积极尝试,并取得了热烈的反响。沂南县文旅局就发布过相关声明,利用“非遗+红色”,守护文化旅游根脉,同时带动乡村振兴,促进乡村旅游的发展。这对于其他拥有丰富红色旅游资源和非遗文化的城市具有巨大的借鉴意义。
贵州省遵义市不仅积极开发以弘扬长征精神、遵义会议精神为核心的非遗项目,并在旅游景区设立“非遗工坊”“非遗传承基地”,培育了一批非遗活态传播场所。2020年12月,贵州省级非遗传承人李跃在遵义老城红军街“剪纸坊”指导游客体验红色文化剪纸。
2021年6月,北京就掀起了“红色非遗”文旅热潮。通过发掘非遗中的红色资源,将非遗文化与红色旅游资源相结合,串联起北京的历史与文化景观,推动广大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非遗中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
2022年8月,江西举办了“建党百年,红色永恒”的文创设计作品巡展,用非遗助力红色文创,不仅推动了非遗资源的合理开发与利用,更促进了传统手工艺在当代生活中不斷延续。
这些地区不仅拥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有大量的红色旅游资源。因此“非遗文化+红色文化”的融合方式便应运而生,通过非遗文创的丰富表现手法将红色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示出来,不仅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还弘扬了当地的红色旅游文化精神。
(一)红色旅游发展现状
红色旅游在近几年一直是一个热门的话题,在迎接党的100周年的热潮之中,红色旅游迅速成为国家重点关注与扶持的项目。但热潮过去之后,要想其长久发展,必须要产出新的内容,与新的形式相结合以吸引游客。
吉林省由于其历史的特殊性,先后经历过伪满洲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抗美援朝等历史时期,在各个城市都遗留了丰富的红色旅游资源,其中有众多的烈士陵园、历史纪念馆、战争旧址等。这些遗址都已被开发成为红色景区,但知名度不高,表现形式较为单一,没有较好的旅游产品支撑其产业发展。因此,吉林省的红色旅游景区急需新的发展模式和新的产品为其注入新鲜的血液。
(二)非遗文创发展现状
在传统文化的发展越来越受重视的大背景下,非物质文化遗产文创产品逐渐成为非物质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新增长点[2]。党的十九大报告和《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强调要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从而增强非物质文化遗产鲜活的生命力和深远的影响力,优秀的传统文化要向创造和创新的方向发展[3]。非遗文创正处于发展的大好时期,这对于其带动非遗产业的崛起以及其他产业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发展前景广阔。
截至2022年年底,吉林省已经拥有两项世界级和44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343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 000余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的文创产品,包括剪纸艺术、绘画艺术、刺绣艺术与雕刻艺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表现形式是以直观的视觉形象呈现出来的,因此能制成相关文创产品,能以生动简洁的方式表达红色文化的内涵。但这些手工艺普遍面临着传承困难,社会认知度低的问题,其文创产品在市场上的空间就更加狭小了。大部分的非遗手工艺的创作内容都停留在旧的方式上,没有太多的创新点,脱离时代和大众的需求,因此在创新这一方面,无论是红色旅游还是非遗文创,都需要进行提升。
文化和旅游相结合的模式,早已不罕见,但其实还是有很多的细分市场未能被开发出来。而吉林省红色旅游与非遗文创融合的方式,不仅能利用非遗文创为红色旅游景区创造更多的产品,还能借助景区的宣传,扩大非遗文创的知名度,可谓是“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
(一)避免产业发展的单一化,使其多元化发展
单一产业在旅游行业的发展总会显得单薄与无力,旅游行业不能脱离其他产业独立发展,甚至要与其他产业进行融合互通,才能保持其生命力。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创的融合,在一定程度上为两者注入了新鲜的血液,有利于创作出全新的产品,增进产业之间的黏合度。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创在保留各自特色的基础上,取其精华,在融合的过程中都为自己拓宽了发展的道路。新的旅游发展形态也能为旅游业带来新的经济效益,促进旅游产业的升级,带动旅游经济发展。
(二)促进产业融合,培育文化新形态
非遗文创产业和红色旅游产业本是两种不同形态的旅游产业,一个是手工艺的传承,一个是精神的传承,但两者也可以巧妙地结合在一起,创造更大的价值,实现“1+1>2”的效果。红色旅游景区缺乏创新,非遗文创缺乏运用的地方。便可以通过非遗文创特殊的表现形式,更生动地展现红色文化、红色故事及红色精神;通过红色文化的晕染,使非遗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发挥出其应有的价值。
(三)增强文化自信,拓展文化新形态
红色文化与非遗文化的融合足以证明中国文化精神的包容度之高,内容之丰富多彩。亲自体验非遗文化、非遗文化与红色文化知识相结合的沉浸式研学模式,能让学生感受非遗的文化魅力,并通过实践活动填补在传承非遗过程中实际动手能力的缺陷,丰富课余生活,有助于培养当代学生对传统文化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兴趣。对我们了解中国传统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大有裨益。同时,促使更多人去拓展新的文化形态,开发新的产业融合模式。尤其是在当下中国热的背景下,中国传统文化逐渐被重视,被发掘,我们更应加强对传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创新,增强竞争力,使中华传统文化在日新月异的时代发展中长久地流传下去。
红色文化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融合处于刚刚起步的阶段,在吉林省甚至还未萌芽,因此推动这两个产业的融合是一项长期而又复杂的工作。不仅要深入研究和挖掘红色文化的内涵,还要对非遗文创的产品形式进行创新;不仅要推动“非遗+红色”融合,更要与各个相关产业都结合起来;不仅要依靠非遗传承人的精神,更要借助大学生的创新发展能力,从而实现文旅产业一体化发展,着力于实现带动旅游经济发展与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民族精神的深层目标。
要想使非遗文创与红色旅游结合起来,而且能够较好地融合在一起,就要坚持两个原则:一是坚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二是保持红色文化的红色意蕴。接下来,以吉林省为例进行详细阐述。
(一)利用非遗手工艺开发红色文创产品
非遗文创产品已成为当代年轻人喜闻乐见的收藏品之一。以著名的皮影戏为例,皮影戏的文创产品着重于非遗本身的展现,皮影戏中使用的人物、动物剪影被制成可爱的艺术画像应用于各个装饰品上,吸引了大量年轻人的眼球,更进一步增加人们对皮影戏了解的欲望。利用非遗文创宣传红色文化,不仅能起到吸睛的效果,还能激起人们探索心理,使人们关注、探究两种不同的文化内涵碰撞在一起的层次与深度。
吉林省的大部分红色旅游景区的纪念品都比较少,而相关的文创产品就更屈指可数了。四平战役纪念馆、杨靖宇烈士陵园、东北沦陷史陈列馆等大部分红色展馆都仅有陈列物与文字解说,很少有相关的文创产品。只有伪满皇宫博物院做得比较好,伪满皇宫博物院作为著名的爱国教育基地,不仅有记载、展现历史事件的纪念馆,还有专门出售伪满皇宫相关的文创产品店铺,在官网上也能购买到相关的物品。但文创产品种类不多,未能将伪满皇宫的特色與内涵充分开发出来。
为解决红色文创产品较少的问题,可以利用非遗手工艺促进红色文创产品开发。在长春市,有一个小众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东升泥人,俗称泥娃娃,造型憨态可掬,色彩明亮,具有浓浓的东北特色。可以利用东升泥人的特点,对抗战英雄的形象进行塑造,打造颇具当地特色的英雄人物雕像作为景区的纪念品。我们常称这些保家卫国的战士为“最可爱的人”,他们不仅有着英勇的一面,还有着“可爱”的心灵与品德。用东升泥人表现出战士可爱的一面,使其不仅仅局限于雕塑上的庄严与冰冷,而是有了些亲近与温度,可以使人眼前一亮。以这种形象去塑造战士,更受年轻人的欢迎,可以增加其购买与收藏的欲望。吉林省还有一项十分著名的非遗文化——剪纸,包括云德剪纸、潘氏剪纸、满族剪纸、郭尔罗斯剪纸等不同类型的剪纸艺术。剪纸具有风格淳朴、简洁大方、以形写神的艺术特征,能以简单的图案传神、传意。在与红色文化结合的过程中,利用剪纸浑厚朴实的艺术风格,刚健明快的线条刻画抗战英雄的英姿、硝烟四起的战争场面、烈士以身殉国的壮烈场面,借以表达战士们的英勇无畏、保家卫国的精神。剪纸大都以红色为主体色,与红色主题十分贴合,可以更加充分地渲染出红色文化意蕴。将这些剪纸艺术作品制成景区独有的画册,或者专门建立一个非遗文创展区展示这些作品,这样既能起到宣传非遗文化的作用,又能为红色景区增添几分创意与活力[4]。
(二)将非遗手工艺的传承融入红色研学旅行
红色研学是基于红色旅游,面对学生的旅游方式。学生通过参观游览与中国共产党发展相关的历史纪念地,学习相关历史文化知识,从而汲取革命力量,有利于培育学生的爱国情感和民族精神,红色研学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要载体[5]。
为了使红色旅游景区不显得单调,可以将当地的红色旅游景区与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结合起来。让学生在观览景区之余,自己动手体验传统非遗手工艺。可以借用非遗手工艺创作红色主题的艺术作品,表达敬佩、爱国之情。让学生在研学旅行的过程中,不仅通过行走、观看、听讲的方式体验红色旅游,还能通过动手操作体验当地非遗传统文化。既有效缓解了非遗手工艺传承困难的问题,又解决了学生在游览红色旅游景区感到枯燥与单调的问题。
(三)在高校开展相应的比赛和课程
在非遗文创产品与红色文化融合的方面,光靠传统的手工艺人是不够的,可以充分利用吉林省大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大学生有着较强的社会实践能力,且有充足的时间发展兴趣爱好。可以在长春大学城设立相关的非遗文化俱乐部,学习非遗手工艺的制作,开展“非遗+红色”的创新设计活动,以比赛的形式向学生征集作品,集思广益,同时可以起到研发创新和宣传推广的效果。在大学生的课程方面,也可以将“非遗+红色”的研究方向作为相关专业的选修课,如艺术设计类、文化产业、旅游管理类等,以拓宽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的创造力,增强大学生民族文化自信。
[1] 惠宁,丁海琨,马浩博.中国文化旅游产业融合发展研究[J].社科纵横,2022(2):115-118.
[2] 田甜.基于S-O-R模型的非遗文创产品消费者购买意愿研究[J].统计与信息论坛,2021(12):116-124.
[3] 陈通.试论***总书记关于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思想理论[J].文化遗产,2019(5):1-5.
[4] 周尚意,段明远,潘周,等.探索评价红色旅游政策措施效果的新视角[J].开发研究,2022(4):63-72.
[5] 张曦.基于ACSI模型的青原区红色研学旅行产品优化策略研究[D].南昌:江西财经大学,2020:11.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