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研究

时间:2024-05-16

李小芳

摘 要: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大省的安徽,拥有独特的非遗资源,非遗旅游对安徽非遗传承、文化旅游产业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在对安徽省非遗资源和非遗传承人现状分析的基础上,从政府主导示范、非遗旅游物态化展示类型、非遗产品、非遗活动等方面阐述安徽非遗旅游活化现状,提出安徽非遗旅游活化存在非遗旅游精品不足、非遗旅游产业链不完整、知名度不高、非遗旅游人才缺乏等问题,最后提出以非遗保护传承为主,以打造非遗旅游精品、构建非遗旅游新业态、塑造非遗旅游品牌、培养非遗旅游人才为抓手,提升非遗活化的深度、广度,提高非遗旅游的知名度、传承度,以期打造全国非遗旅游活化样本。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活化;非遗旅游新业态;非遗知名度

中图分类号:F592.7;G122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重点研究项目(SK2020A0532);安徽省社会科学创新发展研究课题(2020CX204)。

2021年8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指出,要在有效保护前提下,推动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高质量发展[1]。在政策的推动下,非遗与旅游的融合丰富了文旅发展内容,为文旅业发展增添了活力,也为非遗活态传承指出了新路径。非遗旅游活化是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将非遗资源作为旅游吸引物,通过对非遗内涵的挖掘提炼进行活态化展示,满足游客的旅游体验和学习,同时既能丰富旅游供给,又能传播我国优秀传统文化。安徽作为非遗大省,拥有独特的非遗资源,怎样才能在保护的基础上进行旅游的活化利用,对保护与传承安徽非遗,提升安徽旅游的文化内涵和实现安徽旅游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安徽省文化底蕴深厚,非遗资源丰富,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旅游活化传承提供了不竭源泉。

(一)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概述

截至2021年6月30日,安徽省拥有世界级非遗项目3项,国家级99项,省级530项,市、县级5 600余项,国家级非遗生产性保护示范基地3个,省级非遗传习基地(所)87个[2]。由表1可知,安徽省非遗项目囊括了国家级非遗名录的所有门类,在国家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戏剧和传统技艺数量最多,占国家级总数的51%。在省级非遗项目中传统技艺、民俗、传统舞蹈等数量较多,占省级非遗项目总量的54%。非遗的类别包括徽菜烹饪技艺等美食制作技艺、绿茶制作技艺、古井贡酒酿造技艺、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等传统技艺,徽州三雕等传统美术,黄梅戏、徽剧、泗州戏等传统戏剧,以及传统舞蹈和民俗项目等,都是旅游业发展必不可少的构成要素,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具有优良的旅游活态传承基因。

(二)安徽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担负着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还将个性创造融入传承实践活动中,为确保非遗传承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3]。目前,安徽省有国家级传承人119人,省级非遗传承人575人,市、县级7 100余人。由表2可知,传统技艺、传统戏剧、传统舞蹈及传统美术传承人相对较多,占比近70%。这些传承人的实践活动可以天然地与旅游进行融合,让传承更具魅力。

安徽省人民政府除在政策上加大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还通过举办非遗节庆活动、非遗论坛,开展非遗进校园等一系列活动,进一步加强非遗保护宣传,提升非遗教育效果。政府积极推进非遗进景区活动,不断助推非遗与旅游的结合,促进非遗的活化传承。

(一)政府主导示范

安徽省文化和旅游厅及各市文旅局借助传统节日举办主题活动、开展文化交流和旅游推介等,在省市主要景区、主要文化场所举办非遗宣传展示活动。省文旅厅、各市县文旅局相继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积极开展“非遗购物节”,依托互联网电商平台开展非遗宣传和销售活动,采用直播带货等多种方式,满足人们对非遗旅游产品的多元化需求,进一步推进非遗融入人们的日常生活。省文旅厅组织非遗项目参加大运河文化带城市非遗展、中国传统工艺邀请展、深圳文博会、长三角文博会等活动,积极宣传安徽非遗资源,将徽风皖韵的非遗魅力宣傳出去,传播开来。

(二)非遗旅游物态化展示类型丰富

安徽省充分发掘特色非遗资源,进行线上线下物态化展示。例如,线下建立宣纸文化园、皖南砖雕博物馆等多主题非遗展示展览场所,设立省级非遗传习所,让游客进行线下观赏体验。同时,开辟安徽非遗线上展馆、安徽非遗数字馆,采用非遗云直播,以及开展线上非遗图片展等形式,展示宣传安徽传统舞蹈、戏剧、传统技艺、传统民俗、传统医药等非遗项目,让游客“云上”观安徽非遗精品,览安徽非遗技艺,品安徽非遗味道。

(三)非遗旅游产品丰富多彩

非遗旅游线路特色鲜明,有文房四宝诗画之旅、民舞品茗艺术之旅等非遗线路,这些主题线路结合非遗传习基地、非遗体验馆,将安徽非遗民俗、传统技艺等非遗资源与多姿的山水、美丽的村落串联起来,形成特色非遗线路,受到游客的喜爱,特别是“徽文化非遗研学之旅”入选“全国非遗主题旅游线路征集宣传”活动线路名单。

安徽非遗文创产品类型丰富,有“大国非遗,风味安徽”精装邮册文创产品,安徽博物院的“画魂玉良”文创系列,合肥市的罍文化餐具系列,毫·复归文房六礼等非遗文创产品。此外,芜湖市的飞龙铁画·铁画花器摆件系列在2020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金奖,“五徽”非遗文创在2021年中国特色旅游商品大赛中获得1银3铜。

(四)非遗旅游活动精彩纷呈

各地非遗旅游活动赛事丰富多彩,宣城举办徽菜美食文化节,宿州举办大运河非遗美食展,黄山举办徽菜技能大赛、徽州百工,马鞍山在景区举办非遗展演展示活动,滁州举行非遗研学活动,合肥举办非遗文化旅游节,省政府继续推进黄梅戏艺术节等。另外,安徽结合地域文化特色开展非遗夜市活动,展示非遗魅力,激发夜经济活力,推进旅游业的快速发展。随着安徽第一个“非遗”夜市的开市,非遗夜市作为一种新的非遗展示形式,推动着安徽文旅产业转型升级[4]。

(一)精品不足,非遗旅游活化深度有待提升

总体来看,皖南地区非遗资源的旅游利用率较高,物态化展示形式多样,但非遗旅游精品较少,体验性不足。非遗与景区融合不够深入,多数景区借助景点标识牌描述非遗相关知识,单纯地在景区内增加非遗项目展示或表演,有的甚至直接將非遗元素硬生生植入景区,与景区契合度不高,开展的活动多为观赏性活动,游客参与性不高,非遗主题景区有待进一步提升。虽然安徽省已有了一定数量的非遗旅游线路,但与丰富的非遗资源相比,非遗旅游精品线路较少,特别是皖北地区精品非遗旅游线路匮乏。

(二)产业化程度较低,非遗旅游活化广度有待拓宽

安徽非遗资源涵盖十大门类,目前主要是民俗、传统技艺与旅游业融合发展,虽然也出现了非遗研学、非遗文创等多种产品形态,但整体来说产业链配套不完善,供给方面存在不足之处较多,蕴含设计师理念的供应商较少,业态单一,运营低效,非遗旅游产业化发展有待进一步提升。

(三)品牌较少,非遗旅游知名度不高

皖南旅游发展较迅速,非遗与旅游融合多处开花,融合形式多样,在省内具有一定知名度,但皖北和皖东地区非遗旅游品牌较少。从全国来看,安徽非遗旅游知名度较低,非遗资源活化利用的形式、规模等还有待改进,非遗旅游产品还不成熟,非遗旅游区域品牌还未形成。

(四)人才缺乏,非遗旅游传承度有待提升

对比安徽非遗资源总量与非遗传承人数量可以发现,安徽省非遗传承人总体数量不足,各个级别的非遗传承人数量有限,甚至个别技艺传承人出现老龄化、断层化,特别是一些非遗传承人随着年纪增大不再创作时,非遗传承人这个头衔的价值就难以体现出来。随着非遗与旅游融合发展的深入,既懂非遗又懂旅游的人才更是匮乏,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非遗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安徽省要围绕非遗资源,以非遗保护传承为灵魂,以“四个一批”为抓手(提升一批非遗旅游精品,构建一批非遗旅游新业态,塑造一批非遗旅游品牌,培养一批非遗旅游人才),提升“四度”(旅游活化的深度、广度,非遗旅游的知名度、传承度),打造全国非遗旅游活化样本。

(一)打造非遗旅游精品,拓展安徽非遗旅游活化深度

要在加快景区融合建设、旅游线路内涵提升、非遗衍生商品开发的基础上打造区域性非遗旅游精品。结合景区特点,吸纳和展示安徽非遗内涵及核心元素,在景区内建立非遗传习所、非遗体验区,提升服务品质,非遗场馆可以借助高科技设立体验区、3D动画展示区,将非遗资源升级为可以观赏、互动、参与的非遗旅游产品,推进非遗与景区的深度融合,打造非遗旅游精品景区。

要围绕安徽主要交通轴线与现有空间分布,以非遗项目为核心,充分利用非遗体验馆、非遗传习所,挖掘非遗资源内涵,开发主题线路,增加游客互动与体验,打造安徽非遗旅游精品线路,如打造皖北民俗旅游精品线路、汴河皖韵精品旅游线路、运河非遗精品研学线路。同时,要加快非遗衍生品的开发,综合使用数字技术开发文创系列旅游商品,如可以开发皮影戏系列书签,挖掘花鼓灯等传统舞蹈元素开发系列文具,挖掘传统戏剧、曲艺等元素开发系列办公用品等。

(二)丰富业态,完善产业链,拓宽活化广度

要挖掘不同类型非遗资源的内涵,结合非遗资源自身特点,推动非遗与乡村旅游、研学旅行、康养旅游、民宿等融合发展,重点打造非遗乡村旅游、非遗研学旅行、非遗康养旅游、非遗特色街区、非遗特色小镇等极具发展潜力的新业态,并逐步完善产业链,促进非遗保护、有效传承。

同时,依托黄山市呈坎村、黟县西递村、淮北市榴园村、霍山县磨子潭镇堆谷山村、砀山良梨村等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中国传统村落,挖掘传统戏剧、传统技艺、民俗等遗产培育非遗乡村旅游;依托运河小镇、临涣古镇、符离古镇、屯溪老街等古镇或特色街区,挖掘非遗剪纸、竹编、柳编、徽墨、宣笔、歙砚等非遗资源,推动非遗文化保护、传承人培养、文化创意产品生产、文化体验等功能于一体的非遗特色小镇、特色街区建设;挖掘华佗五禽戏、中医诊法、针灸等遗产资源,以美丽乡村、度假区、康养小镇等为空间载体,发展非遗康养旅游业态;挖掘非遗内涵,以民宿为载体,打造集非遗传承、特色美食、非遗体验为一体的非遗民宿新形态;依托界首彩陶烧制技艺、豆腐传统制作技艺等,以传习所、非遗馆、研学基地、景区等为载体,开展非遗研学旅行,通过动手操作感悟劳动人民的智慧。各业态需营造全要素的非遗环境,提升服务质量,实现产品供给、生产、体验、销售一体化,完善产业链条,促进非遗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三)塑造非遗旅游品牌,提高安徽非遗旅游知名度

首先,培育一批具有安徽地域特色的非遗IP,塑造一批具有广泛影响力的安徽非遗旅游品牌。要挖掘非遗文化内涵,以高级别非遗项目为重点持续提升黄梅戏艺术节等特色文化旅游品牌知名度。皖中地区要加快非遗精品与红色资源的融合,培育红色品牌。皖北地区要推动非遗与历史文化资源的有机融合,加快产品升级,让产品既要有说头,又要有看头,培育传奇皖北品牌、泗州戏旅游节、大运河文化节等品牌。要对传统舞蹈和传统音乐类项目进行挖掘整理、加工提炼,创作一批具有安徽区域代表性的歌舞节目,打造一批具有地域特色的演出剧目;发挥徽菜文化价值,推进安徽名小吃保护传承和品质提升。

其次,树立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培育一批驰名中外的安徽非遗商标。鼓励相关行业借助直播、短视频、社交媒体等平台力量,积极开展非遗宣传培训,策划主题活动,制定非遗传播专项措施[5]。坚持常办常新,创新非遗旅游宣传渠道,丰富传播手段,以短视频、直播的形式进行线上展示,促进非遗旅游多渠道传播、多平台展示、多终端推送,增强安徽非遗旅游的知名度、美誉度、吸引力。

(四)培养非遗旅游传承人才,提升安徽非遗旅游传承度

首先,要加大非遗旅游人才培养培训力度,采取外出培训、院校进修、师承传授等形式进行培养,提升传承人的传承能力和内生动力。其次,加大优秀中青年传承人比例,完善代表性传承人管理制度,对退休非遗传承人可以采用返聘、短期交流等方式,改革考核制度,在退休或不能再进行创作时,非遗传承人可转为名誉非遗传承人。再次,依托省内外高等院校开展非遗旅游人才研修研习培训,鼓励代表性传承人对传承对象开展常态化、规模化培訓。最后,加强校地合作、校企合作,对于紧缺人才,还可以采用校企联合办学、联合培养,加大相关专业建设,提高专业人才队伍整体素质,增强安徽非遗产业的造血功能,为安徽非遗旅游发展提供人才支撑。

[1] 中国政府网.中共中央办公厅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EB/ OL].(2021-08-12)[2022-02-21].http://www.gov.cn/ xinwen/2021-08/12/content_5630974.htm.

[2] 中国新闻网.安徽国家级非遗项目达99项 四级非遗名录体系不断健全[EB/OL].(2021-06-10)[2022-02-21]. http://www.chinanews.com/cul/2021/06-10/9496803. shtml.

[3]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EB/OL].(2021-12-13)[2022-02-21]. http://www.ihchina.cn/representative.html.

[4] 中国新闻网.安徽歙县:徽州古城非遗夜市开市[EB/ OL].(2021-03-14)[2022-02-21].http://www.chinanews.com/ tp/2021/03-14/9431987.shtml.

[5] 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网.一图读懂《“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EB/OL].(2021-06-15)[2022-02-21]. https://www.sohu.com/a/475231647_120845445.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