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文旅融合背景下的纪念馆发展策略研究

时间:2024-05-16

郭星

摘 要:文化有助于旅游价值的体现,旅游则属于文化传承的载体。因此,新时代背景下的文旅融合将成为一种全新的融合发展形态,推动着我国产业发展的多元化进程。对于纪念馆而言,其核心职能是宣扬文化内核,增强文化的引领性和教育性,满足社会对于传统文化的精神追求。面对新时代文化发展的特点,纪念馆应当立足于文旅融合背景,不断实现文化与旅游资源的契合,打造多元化发展路径,提升文化影响力与旅游价值,为区域经济与文化层次的跃升奠定基础。据此,本文基于文旅融合时代背景,探讨纪念馆在新环境下的发展策略,为文化与旅游的深度融合提供理论支撑。

关键词:文旅融合;纪念馆;资源融合

中图分类号:F592 文献标识码:A

如今,伴随经济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也发生着微妙的变化,正由以往单纯的物质追求向精神文化追求转变。纪念馆作为一种文化传承平台,承载着丰富的精神文化资源,但从以往的实践发展过程中来看,单纯地依赖于文化的宣扬难以具备发展优势,特别是面对多元文化的冲击和影响,纪念馆更需要依赖于全新的方式提升竞争力。文旅融合概念的提出,旨在推动文化与旅游的协同发展,借助两者之间的内在关联及发展诉求,将两个独立的行业融合到一起,从而充分发挥各自的特点,实现优势互补,逐步打破传统发展模式的限制,以全新的形态服务社会。因此,面对文旅融合的重大机制,纪念馆有必要重新明确自身定位,致力于探讨文化与旅游的融合发展路径。

(一)文化教育价值

依托得天独厚的文化资源,纪念馆在文化教育领域具备优势,在经济文化环境中为大众提供文化消费机会。同时,纪念馆在文化教育中,利用馆藏文化资源、文物设计、专题陈列、临时展览等形式,注重文化教育价值的输出,让更多的参观者获得文化滋养,在潜移默化中感知文化的魅力,最终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此外,纪念馆在文化教育产品领域,利用社交活动进行深化,如为大众提供精品教育课程、体验式活动、公共式研学及专题文化讲座等,打造多种多样的文化教育产品,使纪念馆的文化氛围更加浓厚,并将文化教育作为最基础、最核心的内容,突出纪念馆文化教育的主导性。

(二)文化研究价值

纪念馆是纪念重大历史事件、杰出历史人物的重要场馆,从建筑美学角度来说,纪念馆体现着独立的历史意蕴,同时承载着独特的历史烙印,在空间中承载着人们对特定的历史人物、事件的独特情感,其中跨越时代的图片、文字、生活用品等承载着祖祖辈辈的光荣历史,后人可以在纪念馆中了解和知晓历史人物的光辉业绩和伟大的奋斗精神,激励其努力奋进、不断追求,在浓厚的文化精神熏陶下,传承和赓续纪念馆中的优秀文化和伟大精神,点亮“信仰之火”,照亮“初心之光”,擦亮“担当之色”,以文化自觉激发行动自觉[1]。

(三)文化创意价值

纪念馆是地方文化标志,蕴含着大量文化基因和民间智慧。在“互联网+文旅融合”背景下,纪念馆依托信息技术,利用馆内独特的文化特征与文化符号,与文化创意产业深度融合,以影视、文创、动漫的形式,将地方文化和文化基因与数字技术契合起来,打破传统纪念馆对外宣传的弊端,为文化创意提供土壤,为游客提供数字化服务,让游客在文创视角下,通过数字化渠道参观纪念馆或进行互动体验等活动。另外,在信息化、数字化技术的支撑下,纪念馆还深入挖掘馆内的文化资源,运用虚实结合技术,开展多元化的文化体验活动,为游客提供全方位感受历史文化的时空穿越之旅。如此一来,游客不仅可以看到纪念馆职工文物的状态,还可以获得触摸、聆听、品尝等综合的感官体验;不仅能够了解文物的价值,还可以让文物蕴含的价值融入生活。因此,纪念馆具有文化创意价值,能够真正地推动文化与创意之间的意识统一,打造特色创意产品和特色文化品牌,最终推动纪念馆良性发展。

(一)旅游产业促进纪念馆文化传播

从目前旅游市场的反馈来看,其市场规模正处于持续扩大阶段,尤其是近年来的文化旅游项目,越来越受到大众的追捧,无疑给文化产业带来重大发展机遇。为此,各地纷纷开始致力于文化旅游产业的融合研究,各类纪念馆、博物馆及红色旅游纷纷涌现,极大地刺激了现有的旅游市场。2008年开始,国家对相关的博物馆等文化场馆,实行免费开放的政策,让我国的传统文化得到有效发展,也让更多的人开始走进历史文化之中,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2]。现阶段,文旅融合模式的提出,势必进一步盘活潜在的文化资源,利用旅游与文化的契合性和优势功能,逐步提升纪念馆文化传播的价值,给予大众更优质的体验。因此,纪念馆必须充分利用市场优势,注重自身文化产业的发展与宣传,改变传统单一的发展形态,将纪念馆纳入文化旅游产业创新范畴,使广大游客既享受到旅游的惬意,又从中感受到文化的魅力,从而大幅提升纪念馆的知名度,并让文化成为旅游项目的又一大亮点,最终实现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二)纪念馆有助于提升旅游品质

从旅游的概念和特点来看,其属于人们精神文化的一种延伸,在不同时期呈现显著差异。传统的旅游产业变革主要是旅游行为的变化,如早期的旅游以走出家门为主,中期的旅游则是引入了更多的周边产业,而现阶段的旅游则趋向于特色化,包括文化旅游、民众旅游、研学旅行等,大幅增大了旅游产品的深度和广度,也使旅游项目更具针对性,大幅满足了游客的个性化需求。特别是从文化旅游角度来看,游客已经不再单纯地追求景点数量,而是关注品质、特色和质量。那么,纪念馆作为文旅融合的重要构成部分,理应发挥自身的文化优势,致力于打造特色化的文化旅游产品,用优质的文化旅游体验达到宣传推广的目的,让纪念馆真正“走出去,引进来”,完成思维、形式和方法上的创新,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例如,苏杭小桥流水,实则是突出江南水乡文化;陕西兵马俑,实则是体验秦汉文化;成都火锅,实则是突出休闲饮食文化。依据这种全新的文化传播形态,纪念馆必须要抓住当前的文旅融合契机,发挥文化优势,提升旅游品质,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相互弥补和促进,最终构建起完善的发展体系,保持纪念馆文化旅游的持久生命力。

(三)纪念馆是旅游和文化产业的重要黏合剂

事实上,文化与旅游本身属于不同的行业,其性质、目标、发展思路均有所差异,但从宏观的角度来看,这种差异并非是不可调和的,反而是一种有机的互补。具体而言,纪念馆作为公共性、非营利性常设机构,旨在突出教育、研究及欣赏等文化服务功能,同时发挥文化征集、保护、研究和传播等一系列作用。因此,其社会效益是纪念馆发展的根本目标。而旅游行业则致力于服务体验,通过分析旅游市场的实际需求,满足游客的吃、住、行、游、购、娱等需求,并且在基础需求满足的基础上,致力于游客的精神需求分析,从而给予游客更好的旅游体验,增强游客对于旅游的黏性,最终获得持续的经济效益。在文旅融合背景下,无论是纪念馆文化产业,还是区域性旅游产业,均需要立足于现实差异,不断寻求弥合的空间和方法,真正深化文化产业和旅游产业发展,创造更多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一)重塑资源整合理念,主动融入旅游产业

文旅融合背景下,纪念馆必须要从合作的视角进行审视,利用各方所具备的优势资源加强融合,实行优化布局、统一规划和优势互补,使资源的效益发挥到最大化[3]。以往纪念馆与旅游业分属不同的管理机构,其资源优势也难以实现相互补充,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旅产业的发展。2018年国家机构改革,文化部与国家旅游局合并,组建了文化和旅游部,打破了传统管理机制上的限制,也破解了文化旅游事业的体制障碍,为文化产业与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全新的契机和平台。在两种不同产业的资源配置方面,旅游产业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人,以纪念馆为基础的文化产业的核心因素是物。因此,在推进文旅融合的过程中,纪念馆需要加强两种资源优势的合理搭配,让游客在参观纪念馆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游览体验,使纪念馆在宣传传统文化时,具备积极的生机与活力,有助于提升服务质量,满足游客期待;而主动融入旅游产业则可以为纪念馆提供更大的客流量,为产业融合提供巨大的发展动力,真正实现文化与旅游产业的优势互补。

(二)创新发展方式,打造特色品牌

随着文旅产业与纪念馆的发展模式日臻成熟,行业的竞争压力与日俱增,纪念馆若保持传统的“千城一面”和“千馆一面”格局,势必会面临发展瓶颈,无法真正顺应时代发展趋势。因此,要想解决潜在的瓶颈问题,纪念馆需要注重产业融合,立足于现有的文化资源,并与文旅产业保持密切的沟通交流,切实突出自身资源优势,致力于特色品牌的打造。一方面,纪念馆要摒弃传统保守型的管理思维,在纪念馆的管理、展览及宣传方式上有所创新,积极应用现阶段的先进信息技术,融合更多的高科技元素,使纪念馆的各类文物“活”起来,实现文化价值和创意产业的挖掘与开发。另一方面,在文化价值推广的活动创设中,纪念馆应注重与文旅产业的合作,将纪念馆文化与本土地理、民俗、生产及历史等充分融合,深入挖掘旅游文化的精髓,丰富游客的观感与体验,让特色文化成为纪念馆的品牌,最大程度地发挥品牌价值。

(三)借力互联网,探索“纪念馆+”运营模式

现阶段,各类网红打卡地受到消费者青睐,这种以网络为中心的发展模式,越来越受到文旅产业发展的关注。目前,许多纪念馆受网络信息技术的影响,也在该领域做出了诸多实践,如建立“纪念馆+电视”“纪念馆+活动”“纪念馆+新媒体”等。

那么,纪念馆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同样可以借鉴相应的成功经验,积极发展“纪念馆+”发展模式,在宣传推广自身的同时,构建一种全新的文化旅游风格,让文旅融合成为一种新潮流,打造两种产业融合发展的突破点[4]。例如,可以借鉴央视热播的《国家宝藏》《如果文物会说话》等节目,将传统纪念馆文化推向更大领域,让更多的游客关注地方特色文化,利用这种新颖的宣传方式,大幅降低传统宣传推广的成本,带动文化产业的振兴,实现对旅游产业的促进,保证游客在文化鉴赏的过程中,领略到独特的地方民俗风情。另外,部分网红主播已经开始关注传统文化宣传,纪念馆可以趁此机会,与其签约合作,使其利用自身的亲身经历和独特风格进行直播,为潜在的游客现场讲解馆内文化内容,吸引大量的游客关注,并针对文化旅游制定个性发展规划,极大提升游客的参与活力,让纪念馆真正走上前台,展现自身的文化魅力。

(四)把握融合发展规律,注重主题活动打造

旅游产业与纪念馆具有共建共享的紧密关联,在全新的时代背景下,两种产业的尝试融合势在必行[5]。针对于此,纪念馆要转变思想观念,认识到自身的公益文化属性,通过多措并举,区别自身与其他旅游景点。例如,永州柳宗元文化旅游区现已形成五大旅游区域,其中涉及了诸多的珍贵藏品与文物陈列品,延续了柳子庙品牌文化及内涵。柳子庙作为湖南十大文旅地标,曾在清明期间积极展开清明祭柳活动,让游客通过更丰富的渠道与形式,瞻仰缅怀先贤、传承柳子精神,为游客提供了丰盛的文化大餐,为当地旅游与文化产业的融合提供了有利契机。据此,在文旅融合中要把握发展规律,坚持从实际出发,寻找与纪念馆融合的特色文化点,注重主题节事活动打造与节事产品的创新推广,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以全新的载体和形式提升纪念馆的文化价值。

伴随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文化和旅游市场的持续扩张,两者之间的融合成为大势所趋。从纪念馆文化推广和发展的角度看,必须要借助时代的东风,积极利用文旅融合契机加强自身变革。重塑资源整合理念,主动融入旅游产业;创新发展方式,打造特色品牌;借力互联网,探索“纪念馆+”运营模式;把握融合发展规律,注重主题活动打造,不断推动文化旅游产业协同发展。

[1] 杨晶晶,徐淑梅.文旅融合背景下哈尔滨景区与文化场馆联动发展研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1(6):13-16.

[2] 董芙蓉.文旅融合背景下博物馆与旅游的关系研究[J].四川旅游学院学报,2021(2):43-47.

[3] 贾茹.文旅融合背景下关于博物馆发展的探究[J].河北画报,2021(7):109-110.

[4] 吴宏伟.探究全域旅游视角下旅游的创新式发展[J].百科论坛电子杂志,2021(2):258.

[5] 王越.关于新时代纪念馆发展文化产业相关问题的研究与思考[C]//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专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绍兴:中国博物馆协会名人故居專业委员会2019年年会暨学术研讨会,2019.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