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翁钢民 尹文秀
摘 要:冬奥会的成功举办是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的有力体现。在冬奥会背景下,我国已经实现“三亿人上冰雪”的目标。后冬奥会时期,如何存续冬奥会时期冰雪旅游热情,实现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成为当下乃至较长时间内冰雪旅游产业所要面对的核心问题。本文在对京津冀冰雪旅游现状分析的基础上,剖析京津冀冰雪旅游发展存在的问题,并针对性地提出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策略,以期为京津冀冰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后冬奥会时期;冰雪旅游;高质量发展;京津冀
中图分类号:F592.7;G86 文献标识码:A
基金项目:河北省社会科学基金“河北省旅游与体育产业融合发展模式及实现机制研究”(HB17GL100)。
冰雪运动是旅游业发展的潜在资源,旅游业是带动冰雪产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二者在京津冀地区呈现“时间上共生、空间上共享”的特点,相互交融、良性共生,盘活、拓展了冰雪体育资源和消费空间,促进了冰雪旅游业的转型升级和体育产业的提质增效[1]。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使得冰雪运动成为带动区域协同发展的重要引擎,成为推动京津冀一体化发展的重要抓手。后冬奥会时期,京津冀冰雪旅游将进入一个崭新的阶段,如何存续冰雪旅游热情,使冰雪旅游产业继续拉动经济增长,释放持续红利,作为京津冀经济的增量,是未来一段时间内冰雪产业面临的现实问题。鉴于此,本文在阅读大量文献的基础上,归纳目前京津冀冰雪旅游发展现状,找出关键问题所在,以期促进京津冀冰雪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京津冀冰雪旅游发展规模
从规模上来看,有数据显示,截至2021年,全国已有654块标准冰场、803个滑雪场,较2015年增幅达317%和41%,其中,京津冀的总数约占1/3。且在现有的45家国家级旅游度假区中,冰雪类国家级旅游度假区有3个,分别为长白山国际旅游度假区、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亚布力滑雪旅游度假区。其中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就坐落在京津冀地区。崇礼冰雪旅游度假区规划面积占地40.50 km2,已建成万龙滑雪场、密苑云顶乐园、太舞滑雪场、长城岭滑雪场、富龙滑雪场、多乐美地、翠云山银河等滑雪场,是国内最大的高端滑雪集聚区,发展潜力足,势头猛,在2020年崇礼区超过长白山自然保护区上榜中国冰雪旅游十强县(区)的第一名,成为国际水准的冰雪旅游综合度假区,这是冬奥会带给张家口的红利,也是整合京张冰雪产业优势,联动互通,协同发展的有力见证。后冬奥会时期,张家口有望借助冬奥会的成功举办进一步提升国际吸引力,打造冰雪旅游产业集群,从而继续发挥冬奥会对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的拉动效应,吸引京津冀高水平教育、医疗、公共服务等多元服务功能,逐步成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体系中又一新兴增长极。
(二)京津冀冰雪旅游经济发展现状
在经济发展方面。2020—2021年雪季,中国冰雪旅游人数2.3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3 900亿元,河北省参与冰雪运动群众就超过2 100万,仅崇礼就接待游客246.2万人次,同比增长83%,实现收入20.2亿元,同比增长87%[2]。预计到“十四五”规划末期的2025年,我国冰雪旅游人数将超过5亿人次,冰雪旅游收入超过1.1万亿元,冰雪旅游将成为我国冬季旅游和冰雪经济的核心引擎。张家口在冬奥会的大力支持下,加之优越的自然冰雪资源条件,致力打造“雪国崇礼,户外天堂”品牌,冰雪旅游配套的各项设施、服务都已经超越原先水平,张家口生产总值连年上升,自成功申办冬奥会后,2016年生成总值约1 461亿元,到2021年生产总值达到1 727亿元,年增长率超过18%,真正印证了“冰天雪地也是金山银山”。北京延庆区也在如火如荼地发展冰雪经济,致力打造全域旅游模式,其中“冰雪旅游+民宿”模式成为重点开发的金牌项目,并根据自身基础和优势将冰雪产业链延伸至上下游,在2020年成立中关村(延庆)体育科技前沿技术创新中心,已经引进冰雪旅游相关企业达288家,是北京市唯一一座以体育为主体的科技园区,冬奥会带来的红利正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延庆未来的旅游发展规划。
(三)京津冀冰雪旅游交通发展现状
在交通建设方面,冬奥会背景下,北京规划建设了连接北京-延庆-张家口三地的高速铁路和高速公路,大幅推动了北京市区、北京市延庆区、张家口市崇礼区三地赛场间道路体系的完善,北京至延庆场馆的时间缩短至20分钟,张家口场馆可在1小时内到达,交通一体化是实现京津冀高质量发展的前提条件和有力支撑[3]。2020年末,京津冀首次开通冰雪文化旅游专列,专列的开通激发了冰雪旅游爱好者的猎奇心态,也满足了北京、天津的游客享受周边文化经济发展成果的需求,同时有机地将京津冀的经济圈带动和活跃起来。交通的便利不仅推动了京津冀冰雪旅游资源的高效有序利用,也提高了京津冀三地往来的通达性,对于后冬奥会时期进一步完善京津冀交通一体化,充分发挥京津冀交通辐射带动作用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一)缺少核心研发技术,未形成规模体系
冰雪产业涉及众多,具有庞大的产业链条,包括装备制造业、服装业、餐饮业、交通运输业、滑雪技能培训产业、赛事、表演类等产业,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冬奥会背景下,京津冀三地在产业链的完善上做了很多努力,但是受冰雪旅游资源以及气候条件的影响,较其他体育运动来说,冰雪运动所需在器材、服饰等各方面要求更高,在短时间内京津冀地区产业缺少核心竞争力,许多产业目前正在学习和探索阶段。第一,冰雪体育用具中许多装备中的配件、压雪车、供雪车等依然需要依靠国外进口,由于我国发展冰雪旅游产业的起步较晚,许多产业链属于空白,在短時间内达到国外先进水平的难度较大,故目前从国外进口较多,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着冰雪旅游产业的发展。第二,京津冀目前在品牌研发上的动力不足,与国外产品研发技术所需标准相差很多,未形成品牌效应。第三,京津冀三地之间经济发展不平衡造成其滑雪场的规模、设施、环境、服务、管理等差异较大,并且三地之间缺少互通联动,协同发展,目前还未形成京津冀强强联动,将冰雪运动产业规模做大做强的局面。
(二)文化产业质量水平不高,消费水平较低
京津冀冰雪旅游的发展得益于冬奥会的成功申办,在国家大力支持的前提下,设施设备不断完善,政策号召不断落实,参加冰雪运动的人群越来越广泛,因此消费者对冰雪旅游与文化结合而碰撞出更多体验乐趣的需求也越来越多。京津冀地区虽有着较高质量的冰雪旅游资源,但冰雪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在与文化的有机结合上更显得有些吃力。单一的参与形式不能满足滑雪爱好者对体验度的要求,进而导致人均消费水平也很难提升。第一,冰雪旅游产品与地方特色结合不够紧密,未能充分且直观地体现出当地的特色,缺少能引起共鸣的地方文化元素。第二,娱乐项目配套不完整,单一的滑雪场或滑冰场与其他地区相差不多,目前还未形成集多种参与体验方式于一体的冰雪旅游产业发展模式,在一定程度上使多數参与者仅成为一次性体验者,还未转化成滑雪终身爱好者。第三,文化产业链的挖掘目前尚不明晰,发展模式滞后,导致市场文化消费水平低,经济拉动水平有待提高。
(三)专业人才匮乏,后备人员不足
自冬奥会成功申办开始到成功举办冬奥会,冰雪旅游呈现飞速发展势头,京津冀冰雪旅游更是成为瞩目的焦点,发展速度的提升使得对冰雪旅游相关专业人员的需求逐渐增加,并且对其专业技能有了更高的要求。目前我国冰雪产业人才的缺口很大,仅筹办2022年北京冬季奥运会所需要的体育专业技术人才的缺口就高达70%。在专业技能型、服务型和管理型方面的人才紧缺,然而由于技能型人才需要有一定的培训周期,成为专业技能服务者需要一定的时间过渡和经验过渡,所以目前是京津冀所面临的非常棘手的现实困境。第一,冰雪旅游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大多没有受过专业的技能培训,对滑雪相关的专业知识、服务技能、突发事件处理等方面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第二,冰雪旅游人才的培训机构匮乏,后备人员不足,大多数机构还停留在知识的浅层次区域,未对人员进行实际的操作和真情景的实地训练。第三,管理型人才缺乏专业性和技能性相结合的管理运营方式,导致冰雪旅游相关专业知识未能有效运用到实际技能当中,造成管理水平不高。
(一)加强政府支持引导作用,培育冰雪产业品牌
目前京津冀在多方面为冰雪旅游相关企业提供扶持政策,鼓励企业、部门和个人开展与冰雪旅游相关的活动,在资金奖励、用地支持、税收减免、人才引进方面都有相应政策,政府既有制定区域产业政策的职责,也有引导区域建立产业品牌的义务。在核心技术的研发上政府应该支持组织构建属于自己的团队,对冰雪运动相关的设施设备进行研发,在学习和借鉴国外产品的基础上,突破核心技术,打造属于自己的品牌,摆脱一贯需要进口才可满足消费者需求的尴尬现状,完善产业链条,扩大自主品牌影响力,树立品牌自信。同时应该加强三地间在冰雪产业间的交流与共享,跨行政区域合作,搭建区域优质资源互补新的桥梁,促进各个区域的协同发展,将京津冀地区冰雪旅游做成区域品牌,注重品牌效应,利用互联网等其他方式继续扩大冰雪旅游影响力,塑造京津冀整体冰雪产业形象。三地政府应将冰雪产业品牌建设纳入总体规划,综合考虑三地的优劣势、定位和特色,为产业链互补、产业整体升级提供顶层设计,并应从上到下对品牌打造以政策倾斜,从行政角度支持区域产业品牌做大做强,形成规模效应[4]。
(二)加快推进“文体旅”融合,走多元化发展道路
冬奥会的成功举办为“文体旅”融合发展打下了一个坚实的市场基础,后冬奥会时期,京津冀应挖掘旅游市场更大的发展潜力,加快推进“文体旅”融合发展道路,有效利用京津冀的旅游资源和当地的民俗风情,积极开展具有当地特色的文旅融合发展新模式[5]。一方面,大力弘扬奥运精神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年轻一代出发,让他们更好地了解冰雪文化,从而形成口碑传播效应,带动更加庞大的市场基础。另一方面,应将冰雪文化产业作为冰雪产业的核心去开发,与京津冀三地的现实文化基础相结合,创造人们喜闻乐见的文化特色休闲项目,全面升级场馆周边所配套的娱乐休闲设施,深入研究冬奥会所呈现的体育精神,以“宣传片”的形式讲好奥运故事,传播奥运精神,抓住北京“双奥”契机,京津冀应联手推出高质量、影响力大的电影或电视节目,继续深化冬奥会的影响深度。另外,京津冀应联手承办冰雪旅游重大体育赛事,促进赛事竞技水平提高,提高赛事影响,鼓励众多滑雪爱好者加入其中,形成冰雪旅游特有的竞技文化。并利用好“冬奥+长城”发展模式,将长城文化与冬奥文化完美结合。
(三)加快培养冰雪人才,补齐冰雪产业人才缺口
京津冀三地政府应尽快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实施路径。首先应从青少年抓起,青年时期是培养兴趣的重要阶段,要鼓励学校、家长、教育主管部门形成统一战线,支持中小学参加冰雪运动,夯实运动员遴选基础。同时,在职业教育、大专、本科及研究生专业中增加冰雪旅游相关岗位专业,并根据市场需要增加选拔比例,并加大科研人员的培养力度。其次,实施人才引进计划,并予以制度保障,对高技术人员按人才引进计划在住房、薪酬、人文关怀以及晋升方面给予优惠政策。对现有工作人员实行定期培训和考核,加强专业技能培训,建立训后考核机制,对工作人员的水平进行分级评定,并给予一定的奖励政策,对在岗员工工作技能做出有效识别及监督,鼓励员工不断提升业务技能、提高工作效率。要加强三地之间在人才方面的学习和交流,组织定期交流,分享经验,培养一支高水平高质量的组织团队。
冬奥会给京津冀冰雪旅游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但冰雪产业起步较晚,产业链条不完善,还未做成具有较大影响力的产业品牌,缺乏专业人才等导致冰雪产业的整体质量不高。未来,在冬奥会的影响下,京津冀应“趁热打铁”,对冰雪产业存在的问题进行逐一攻破,趁着冬奥会东风,实现京津冀冰雪产业的高质量和可持续发展。
[1] 王蓓,张楠,谢慧松.北京冬奥会背景下京津冀地区冰雪体育旅游业发展困境与对策[J].体育文化导刊,2021(10):71-77.
[2] 孔祥鑫,王恒志,王沁鸥,等.非凡的冰雪盛会 精彩的中国答卷[J].共产党员(河北),2022(5):8-11.
[3] 郭珂歆,李富佳,程昊,等.冬奥会道路体系建设对京津冀交通一体化格局影响及优化对策[J].中国生态旅游,2021(6):884-896.
[4] 张钦晨.区域冰雪产业品牌特色化战略研究:以京津冀地区为例[J].城市,2020(8):3-14.
[5] 董倩,张颐武,宋瑞,等.面向新发展阶段:“三亿人参与冰雪”与新时代文旅融合[J].人民论坛,2020(35):36-37.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