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彭雁翎
摘 要:在文旅融合的时代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极为关键,通过传承与保护传统文化,能够让乡村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重绽光彩。本文通过对文旅融合背景下的传统文化进行分析,并对乡村传统文化在传承与保护中遇到的问题进行剖析,以此找到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路径,以期为乡村传统文化发展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文旅融合;乡村传统文化;文化传承;文化保护
中图分类号:G249.27;F327 文献标识码:A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毋庸置疑,传统文化保护不仅能够促进乡村经济发展,还可以增强乡村居民的文化自信心与认同感,进而促进当地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传统文化作为支撑乡村旅游经济发展的关键因素之一,能够帮助乡村旅游业合理利用现有资源,并完成向乡村旅游经济的转型升级。因此,有必要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进行研究。
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国家对于乡村文化建设发展的重视程度越来越高,传承与保护乡村传统文化的相关政策相继出台。目前,我国还未形成一套切实可行的文化保护机制,甚至有很多村民都不了解当地传统文化的意义与价值,所以必须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保护乡村传统文化,以此来推动乡村传统文化的可持续发展[1]。
(一)調查设计
调查设计的目的是掌握乡村地区的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情况以及村民对于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当了解影响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因素后,便可以提出具有针对性的传承与保护方案,以此来让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得以稳定传承下去。在调查期间,要考虑乡村实际情况,结合走访、问卷的方式来进行抽样调查,以此来保证数据合理性。调查问卷根据内容不同划分为三部分,即个人部分(被调查者个人资料)、文化认同部分(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问题,体现村民对于乡村文化保护的认同感与文化了解程度)、评价建议部分(从群众视角收集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相关问题,有助于丰富传承与保护路径)。
(二)调查结果
问卷调查对象为阿勒泰市一牧场及城区居民,共发放问卷500份,回收有效问卷364份,有效率为73%。本文通过采用人口统计的方式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初步调查发现,市区居民的调查反馈比例高于乡村居民,在有效问卷中,城市居民数量为205人,乡村居民数量为159人。从乡村文化了解角度出发,调查人群中了解程度一般及以下的人数为267人,占总人数的74%;非常了解当地各类传统文化习俗的人数为97人,占总人数的26%。由此可知,在当今时代背景下,足够了解乡村文化的人较少,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存在一定难度,只有从认知层面加强对传统文化的了解,才能帮助人们培养文化认同感,提高乡村文化的保护效果。对于乡村传统文化而言,文化传承便是文化保护,而作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者——村民则是保护传统文化的中坚力量,只有充分调动村民的积极性与文化保护热情,才能够令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发挥出应有的作用。
(一)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较为滞后
乡村传统文化是乡村发展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特殊文化。近年来,随着旅游业的不断发展,乡村传统文化产业的发展受到关注,乡村自然风光、古建筑等具有当地特色的内容也得到了人们的关注。我国旅游业起步相对较晚,在快速发展阶段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意识不足,给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因此为了实现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在发展乡村旅游业的同时加强文化建设与文化保护,避免因为文化发展滞后而影响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2]。
(二)传承人培养制度不健全,缺少相关专业人员
我国政府非常重视对传统文化的传承,建设了一大批“乡村文化传习所”,在政府的支持下,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方式将会变得更加完善。但是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是一项长期工作,而且不同乡村的民俗文化各不相同,所以培训范围比较狭窄,无法大范围地将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培训工作落到实处。缺乏具有高水平的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人才已经成为阻碍当前乡村文化传承发展的关键问题。
(三)乡村传统文化旅游发展缺乏长期规划
目前,个别地方政府在开发旅游产业、建设美丽乡村时,其整体发展轨迹存在跟风问题,如果没有考虑当地实际情况就直接开展乡村传统文化的开发工作,就无法在发展中完成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千村一面的情况便是旅游发展缺乏长期规划的产物。盲目跟风的乡村旅游事业不仅不利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而且还无法让村民产生足够的归属感。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业时,必须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发展独具特色的乡村旅游产业,在保护乡村文化的同时推动当地乡村经济的高效发展[3]。
(四)缺乏乡村文化特色
在开展乡村建设时要采取一套切实可行的建设模式,以此来改善乡村的环境、刺激乡村经济的发展。但是乡村发展往往会因为千篇一律而失去特色。例如,很多乡村过于重视表面工程,所以会大面积粉刷房屋,以此来保证色调一致,但这对保护乡村古建筑是非常不利的,还会使乡村传统文化缺乏地方特色。对于乡村而言,很多古建筑都是乡村历史的见证,因此当古建筑消失之后,建筑所对应的乡村传统文化便会随之消散。所以在开展乡村振兴建设时,必须注意对原生态建筑的传承与保护,避免乡村文化特色因外界因素而受到影响,只有保护利用好乡村文化特色,才能更好地助推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
(一)认知因素
乡村传统文化的消失速度较快,若是缺少对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的意识,便会导致乡村传统文化在时代发展中被人们遗忘。在我国,地方政府在面对乡村传统文化保护与乡村经济振兴时,会更加重视经济发展,认为乡村经济发展才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因素,因此部分乡村存在过度开发传统文化资源的情况。乡村过于强调经济建设而忽视乡村传统文化的弘扬,导致乡村传统文化发展面临困境,部分乡村传统文化正在消失。很多村民在面对不影响衣食住行的经济发展中,也会表现出事不关己的态度,因此认知不足是影响乡村传统文化保护的根本问题之一。
(二)人员因素
人才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关键,足够专业的人才队伍在开展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时,能够发挥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目前在传承与保护乡村传统文化方面缺少相应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需要培养大量相关专业人才,通过加强学校合作的方式来优化人才培养方式,重视对乡村人民的教育,在加快乡村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大对乡村传统文化的保护力度,合理开发乡村传统文化资源[4]。
(三)现代化建设对传统文化的影响
农业经济是推动乡村文化发展的基石,人文、自然生态之间的联系将会影响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效果。只有保证乡村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足够稳定,才能够为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提供有利的土壤。现代化建设是社会发展的趋势,但当乡村环境遭受外界因素的影响发生改变时,乡村文化便会一同被破坏。因此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应该警惕现代化建设所带来的冲击,为乡村文化的发展保留一份生存空间。
(四)文化政策问题
乡村文化建设目前并未建立起足够完善的文化保护机制,以此促使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需要面对系统性的难题。缺少相关政策很难激发人们对于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积极性,所以应该完善相关法规与文化保护政策,以此来提高广大群众对于乡村传统文化的重视程度,通过多部门与群众之间的协作来保证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
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极为复杂,只有政府、学术单位、乡村居民、民間文化学者等不同群体都在传承与保护工作中贡献自己的力量,才能够避免乡村传统文化在历史长河中被遗忘[5]。
(一)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和村民的主体作用
1.地方政府统筹开展乡村传统文化保护工作
乡村文化传承与保护虽然必须依托乡村村民直接参与,但是由于工作的特殊性,所以要以地方政府未主导,否则很难让传承与保护工作落实到实处。地方政府要开展统筹管理工作,承担乡村传统文化的组织管理工作,提高传承与保护工作的系统性与规范性。
在开展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工作时,要结合乡村实际情况来制定发展规划,以此保证乡村传统文化能够利用现有文化资源带动当地的经济发展。在制定规划期间,地方政府要重点考虑如下问题:①在确定保护范围时,要始终贯彻一个原则,即无论是否为历史文化名村,都应该一视同仁,将当地的历史传说、民俗技艺等传统文化纳入保护范围中;②要积极组织开展文化价值评估,在发展乡村经济的同时,应该主动要求相关部门、专家进行文化鉴定,不破坏乡村传统文化;③要坚持整体性保护原则,乡村传统文化是在特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在不同的历史环境下,传统文化之间的差异较大,因此在规划时要注重整体性,避免因为破坏地理环境、地域特色而影响传统文化的顺利传承[6]。
2.发挥村民主体作用,提高村民的文化认同感
乡村传统文化是农耕文明的产物,来自人民群众,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村民既是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者,又是文化受益者,对于村民而言,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主体责任不可推卸。在乡村传统文化中,各种古建筑不仅是乡村发展的物质基础,同样是一种文化资源,所以在保护时不可以让村民脱离生活过的建筑,为了保护而到外界居住,否则建筑便会失去应有的文化底蕴。村民在当地的生活会促使乡村传统文化进行更迭与传承,但是如果脱离实际,为了保护而进行保护,就会造成脱离乡村的“乡村体验区”。为了让村民在传承与保护中发挥主体作用,应主动帮助当地村民唤醒文化记忆,以此来提高村民群体的文化认同感。
(二)社会力量参与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
在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中,内源式与参与式发展思维要进行融合,单纯依靠政府、村民开展保护工作无法保证文化传承质量,因为资金是制约文化传承与保护的关键。在此期间,可以由地方政府指引,带动地方院校、图书馆、博物馆等当地文化机构组建乡村传统文化研究联盟,为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搭建平台,这样不仅能够有效推广乡村文化,还能够加强相关人才的培养,打造出具有地方特色的特殊文化平台,让乡村传统文化以地区名片的方式传递到外界,进而增加乡村文化自豪感。
(三)推动乡村传统文化传承活态化
对于乡村传统文化而言,非物质文化属于文化中的核心部分,纵观乡村文化的发展趋势,“百里不同俗”的现象较为常见。所以在开展乡村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时,必须要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来制订合适的保护方案。在此期间,可以通过设立文化保护机构的方式来组织整理文献资源,编写乡村传记,而在面对乡村传统技艺时,则可以通过成立文化传承基金会的方式来鼓励人们学习传统技艺,以此来增加传统文化的吸引力,通过技艺实现增收,进而让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形成良性循环[7]。
(四)恢复公共文化空间
乡村传统文化的发展离不开公共文化空间,即村民开展各项风俗活动的场所,诸如家族祠堂、祭祀广场便是凝聚乡村公共文化的核心空间。所以应该结合地区需求,对公共文化空间进行恢复与重建,令传承下来的传统文化重绽光彩。若乡村地区在传承中已经丧失了当地的部分风俗习惯,则可以通过修建文化礼堂等方式来为当地居民提供活动区域。
在文旅融合背景下,传承与保护乡村传统文化刻不容缓。乡村传统文化在现代化发展中消失的速度极快,只有提高人们的传承与保护意识,才能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乡村文化的传承与保护工作当中。笔者相信随着更多的人了解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的重要性,乡村传统文化一定会得到更好的传承与发展。
[1] 余成斌.文旅融合背景下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保护策略研究[J].农业图书情报学报,2021(5):51-63.
[2] 张利平.乡村振兴视野下地方传统文化遗产保护与发展研究:以湖北省通城县瑶族文化为例[J].文化月刊,2021(5):48-49.
[3] 唐承财,刘宗超,卓玛措,等.基于多主体的传统村落文化遗产保护传承感知及提升模式[J].干旱区资源与环境,2021(2):196-202.
[4] 刘秋美,朱元,代申勇,等.侗族村落传统风貌保护与文化传承研究:以天柱县木杉村为例[J].贵州农机化,2020(4):7-13.
[5] 陈莹.在乡村振兴中传承与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福建省N市为例[J].改革与开放,2020(20):74-77.
[6] 陈媛,廖彬全.乡村振兴背景下传统村落的保护与发展:以广西灌阳县江口村为例[J].经济与社会发展,2020(4):31-38.
[7] 邓睿,储凯锋.基于地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传统村落规划设计研究:以上窖村的规划设计为例[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20(7):35-3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