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王琴
摘 要:赣州不仅是红色故都和客家摇篮,而且还是江南宋城和阳明圣地,赣南山歌是穿越赣州历史的声音,有着经典的红色圣地与生态绿色家园,更是成为乡村风俗旅游和网红打卡的重要载体。赣南客家山歌凝结了赣南客家人民的智慧,也是对赣南客家劳动人民淳朴生活的真实写照。推动乡村风俗旅游的发展,加强赣南客家山歌的传唱,不仅能领略当地的风土人情,而且还能促进游客对当地客家人民的生存状态和生活态度的了解。本文基于笔者的研究专业和方向,结合笔者对赣南客家山歌的理解,对其艺术特点以及如何在乡村风俗游中传唱进行研究。
关键词:赣南客家山歌;艺术特点;乡村风俗游;传唱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在中国的民歌中,赣南客家山歌是一个十分重要的分支,其是一种主要采用赣南客家方言演绎的地方民间艺术。在乡村风俗游中,加强赣南客家山歌的传唱,需要切实掌握其艺术特点,并在发展乡村风俗游中,采用赣南客家方言来演唱,帮助游客更好地感受赣南客家人的生活内容、情感世界。
赣南客家山歌不仅有着高扬的音调,而且还有着绵长的声音,虽然没有北方山歌的高亢激昂,也没有江南民歌的含蓄甜美,但是有着平缓流畅的曲调旋律,有着较高的音区和较窄的音域。
(一)调式音阶
就调式而言,赣南客家山歌采用中国民族五声调式作为其基本调式,而使用最为频繁的就是徵调式和羽调式,而宫调式较少,其余调式则更鲜有。这是因为赣南客家山歌是结合方言语音和语调即兴创作而来,旋律中经常会加入一定的偏音,从而模仿客家方言的语音与语调,使其山歌特色更具民族性与地域性。
就音阶而言,其主要采用五声音阶和四声音阶,其次是六声音阶,而三声音阶采用较少,五声音阶最为常见。五声音阶分别包含了“宫”“商”“角”“徵”“羽”5个音,其中,骨干音主要是“宫”“商”“羽”。
(二)句式结构
赣南客家山歌在句式结构方面具有丰富、灵活多变的特点,且结构和创作灵感与创作者的才能紧密关联。常见的句式结构有:二句、三句、三句半、四句、五句等,而最为常见的是七言四句式结构,且在其中的衬词、衬腔以及装饰音的应用使赣南客家山歌的旋律得以丰富,旋律自由多变。再加上采用的混合拍子与交替拍子较多,导致赣南客家山歌在句式结构上往往不规整[1]。
(一)发声技巧
为帮助传唱人员更好地掌握赣南客家山歌的要点与精髓,笔者认为,在大力发展乡村风俗游的过程中,应注重演唱人员对发声技巧的掌握。赣南客家山歌发声方法以本嗓、细嗓、假嗓为主,尤其是本嗓和假嗓的使用最为频繁。这主要是源于赣南客家人习惯了采用大本嗓说话,在客家山歌演唱时,就会自然而然地采用本嗓来演唱。
本嗓发声源于人的本能,无唱歌技巧讲究,音域窄,声音主要是采取气息振动声而获得,所以歌唱发出的声音较为自然。
因为赣南客家地区具有山多林密的特点,在空旷环境下,为确保歌声能传递更远,势必需要通过假嗓来提升音调与歌唱位置。但是现实是在风俗游演唱中因为缺乏对此类已有的模仿,使用假声情况较少,再加上假声音量小,所以一些演唱人员缺乏真假声混合演唱的技能,难以形成共鸣。因此,要增加高腔山歌和隔山对唱等歌唱形式的应用。
而细嗓则是采用假声吟唱或者是真假声吟唱的方式来发声,就演唱视角而言,主要是通过气息振动声带边缘而发声,这一发声方法与常规方法不同。细嗓是在当地独特的历史背景影响下形成的,妇女在封建社会的地位较低,加上封建礼数的压制,妇女唱山歌的较少,但是客家妇女又有着率真的天性,为抒发内心情感,挣脱封建礼教的束缚,就会躲着唱山歌,生怕被别人听到,从而形成了一种风味独特的吟唱发声方法。
(二)唱腔技巧
赣南客家山歌唱腔主要分为两种,唱腔不同,其特点也不同,在运用时也存在一定的区别,在乡村风俗游推广中,需要掌握唱腔特点。
1.自由润腔的特点
自由润腔的唱腔技巧没有任何约束,由于无任何约束,在唱腔骨架上加花而达到润腔的效果。客家先民在演唱和创作赣南客家山歌时,经常会添加一些装饰音,比如倚音、颤音、直音、滑音等,使唱腔具有细腻而又婉转的特点,将不同人物形象与内心世界刻画得惟妙惟肖,使赣南客家山歌具有十分独特的艺术气质与灵动气息。客家人在演唱时以即兴发挥为主,所以赣南客家山歌润腔多变,且始终以当地方言语调作为行腔基础,使其具有即兴润腔的特点。
2.衬词衬腔的特点
赣南客家山歌大量应用衬词衬腔,不仅使赣南客家山歌与客家人民生活紧密相连,而且独具赣南客家韵味,尤其是山歌的情感色彩被渲染,彰显了赣南客家人亲切与朴实的语言特点。由于客家山歌的衬词是客家人在内心情感无法用直白語言来表达时,就会在歌词中添加语气衬词进而达到情感宣泄的效果。而衬腔则是用于表达歌唱语言的主要方式,将衬词与旋律相结合。因此,为了呈现客家山歌的千姿百态,就需要加强衬词衬腔的运用,才能更好地将赣南客家山歌的风格与韵味在演唱中表达出来[2]。
(三)演唱形式
目前,在赣南乡村风俗游中,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主要采用独唱、对唱以及民间表演演唱的形式。
独唱是赣南客家山歌主要的是演唱形式之一,其又包含个人吟唱和独唱表演。其中,个人吟唱主要是表达客家人内心真实的想法,大多是在田间地头、室内,在随性的情况下独自吟唱而来,以清唱无伴奏的方式进行。独唱表演主要是在公共场合和仪式庆典活动中进行,后续还出现在晚会和山歌剧中,演唱时包含即兴发挥的本能。早期是职业山歌手进行独唱表演,通过在室内演唱山歌而塑造客家人的形象,同时采用小锣作为演唱时的伴奏乐器,使游客在歌曲间断的空隙还能欣赏小锣的音色。
对唱是另外一种演唱赣南客家山歌的形式,主要是在客家人呼唤对方、男女互诉衷肠、表达情意以及娱乐逗歌时采用,目前这一形式的应用较少。因为这不仅需要歌手具有敏锐才思、丰富的知识和演唱经验,而且在演唱时需要尾驳尾对唱,其对演唱人员的要求更高。
民间表演主要采用多种演唱的方式灵活进行,夹叙夹唱,采用传统的山歌来演唱历史故事、民间传说、革命故事等,目前在景区的民间表演主要是采用山歌剧的方式来演唱,不仅有着绚丽多姿的演唱形式,还深受当地民众与游客的喜爱[3]。
赣南客家山歌是我国传统音乐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为更好地在乡村风俗游中加强赣南客家山歌的传唱,需要在唱法上不断改进,并注重山歌元素与旅游元素的结合,才能更好地在促进赣南客家山歌传唱的同时推动乡村风俗游的发展。
(一)创新唱法,为乡村风俗游注入新内涵
目前,赣南客家山歌的传唱主要采用固有的唱法、形式、内容以及固定的曲调,随着现代人在旅游中对这一艺术形式的审美需求不断提升,为更好地适应发展,需要在大力发展乡村风俗游的过程中,注重唱法的创新,不断丰富乡村风俗游的内涵。
赣南客家山歌是一项传统的民间艺术,但是并非将其作为一潭死水而不可改变,应该将其作为一条川流不息的河流,借助乡村民俗游的热度不断提升其传唱技巧,加强这一传统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发展。赣南客家山歌自身的唱法较独特,在传承中面临的问题较为严峻,因此促进其传承与发展是当务之急。在借助旅游这一元素促进赣南客家山歌传唱时,应采用原生态的唱法,在吸气时做到自然,气息深浅随性而定,结合演唱需要自然发挥,同时结合不同的音区进行灵活地搭配。在此基础上,还要做到咬字发音清晰,注重依字行腔,采用明亮而又有力的声音,且发声时的声音力点在口腔处形成,而鼻咽腔与头腔共鸣则次之,使歌声较为直白而又缺乏色彩,具有较强的单调性。演唱过程中,主要是采用纯真的本嗓来发音,所以泛音较少,这样就会导致发出的声音往往发直,声带处于拉紧状态,同时使用的声带较多,声音具有清脆而又坚实的特点。但是声带长期处于超负荷的状态,就会给演唱者的发声器官带来一定伤害。目前,赣南客家山歌在唱法上存在一定的不足,应对其进行优化。
根据科学的民族唱法来规范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提升呼吸方法的科学性,应加强对现有歌手的培训,在乡村风俗游所在区域,以各自的行政区域为单位,加强对现有歌手的专业训练。例如,在赣南客家山歌呼吸训练方面,采用胸腹式联合呼吸法,这样就能充分打开歌手的咽腔,同时稳住喉头歌唱,采用科学呼吸方法,帮助歌手形成良好歌唱管道,这样在演唱时就能确保足够的气息,增加演唱的持久力,增强赣南客家山歌演唱的规范性和科学性。而在吸气训练时,则需要在确保气息足的同时保持放松状态,在保持住气息的同时,力量需要集中在腰腹之间不松懈,使气得以缓缓送出。因此,需要做到吸气与呼气之间的循环配合,确保歌曲的连贯性与自然性。
而在咬字方面,既要做到咬字准确和吐字清晰,又要避免咬死,在依字行腔时应紧密结合气息,利用气力推动和以气带声,尽可能地减少使用声带,这样才能产生更多泛音,发声音质会变得更加悦耳动听,能更好地契合旅游者的审美需求。同时,在咬字位置上也不能太靠前,而是采用大牙关来咬字,确保声音并非直接从口腔送出,使声音从腔体送出,在提升声音立体感的同时,具有更加明亮的色彩感。
在具体的演唱过程中,声音应在集中的同时,还要有高位置,充分发挥三腔共鸣的优势,即头腔、胸腔与口腔共鸣。而当代民族唱法中采用的口腔共鸣与赣南客家山歌中采用的传统口腔共鸣有着一定的区别。其中,传统口腔共鸣属于纯口腔共鸣,而目前较为科学规范的口腔共鸣是面罩共鸣。在发声时,声音力点主要从口腔的前部形成,声音向硬腭方向传输,这样塑造出来的声音更加圆润。而民族唱法中的头腔共鸣与赣南客家山歌中的头腔共鸣也有一定的区别。民族唱法中的头腔共鸣是以良好口腔共鸣为基础,始终是吸着唱的状态,再从声音进入咽腔,随后贴着后咽壁往前送入头腔形成的。胸腔共鸣则是以口腔共鸣为基础,将声音从喉管传入胸腔后形成共振。因此,在赣南客家山歌演唱中采用三腔共鸣的方式,才能有效地弥补目前的不足,使音色更加丰富和优美,同时形成的穿透力和传送力更强,彰显赣南客家山歌自身的科学规范性[4]。
(二)山歌元素与旅游元素的结合
为促进乡村风俗游不断地发展,在创新山歌传唱方式的同时,还要将山歌元素与旅游元素进行有机结合。在结合过程中,既要保留其传统性又要注重其时代特性,以更好地契合现代人的审美需求,丰富和创新其在乡村风俗游中的内容与形式。如在乡村风俗游中,以婚姻习俗、节日习俗、劳动生产方式与审美心理等为载体,采用丰富的表情和措辞生动、音韵自然、清新活泼的山歌元素,将其创新体现在劳动歌、劝世歌、行业歌、耍歌、拉翻歌、谜语歌、猜调、小调以及竹板歌等载体中,使其在乡村风俗游中得到传唱[5]。
赣南地区的自然环境独特,有着个性的方言,加强对赣南客家山歌的传唱,对于丰富当地的乡村风俗游资源和加强对赣南客家文化的了解有着诸多优势。目前,在赣南的乡村风俗游中,虽然一些景区、民宿点会传唱赣南客家山歌,但是由于傳唱人员缺乏专业的培训,对赣南客家山歌的演唱精髓难以有效把握,因此本文结合自身的专业优势,就如何在乡村风俗游中正确传唱赣南客家山歌,提出相应的演唱技巧,以期更好地彰显赣南客家山歌的艺术特色,助力乡村风俗游快速发展。
[1] 朱丁,李蓓芳.社会变迁中的赣南客家山歌:基于非遗传承人的口述史研究[J].艺术品鉴,2021(6):56-57.
[2] 张艳.赣南客家“和”文化及其跨文化传播策略研究[J].今古文创,2020(42):36-37.
[3] 严九发.乡村振兴视域下赣南革命老区红色旅游扶贫探微[J].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20(12):49-51.
[4] 周琪,胡志勇.赣南客家山歌口述史研究[J].大众文艺,2020(23):105-106.
[5] 陈钟,黄海燕.赣南客家山歌音乐风格研究与保护[J].戏剧之家,2019(19):58-59.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