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6
龚娜
基金项目:本论文系2019年重庆市教委科学技术研究青年项目“健康旅游资源的评价与开发路径:重庆例证”(KJQN201904105)的研究成果之一。
2018年6月,***总书记在深入推进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坚持把修复长江生态环境摆在压倒性位置,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要走生态有限、绿色发展之路”。2019年4月,***总书记在重庆考察时要求重庆市要“在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中发挥示范作用”。2019年2月,重庆市委书记陈敏尔深入重庆市石柱县视察时强调,“要坚持共抓大保护、不搞大开发,统筹解决好生态和生计问题”。根据长江经济带、成渝城市群、重庆市域“一圈两群”城镇空间格局、构建江心岛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要求,坚持从全局谋划一城、以一域服务全局的思路,统筹考虑区域功能定位、发展目标、主要功能、产业布局、生态保护与修复、产业发展、民生保障、交通支撑等,综合打造重庆“三峡库心”-“西沱古镇-水磨溪-石宝寨”跨区域的发展格局。
重庆“三峡库心”的重点建设范围,包括石柱县西沱古镇、水磨溪和忠县石宝寨、皇华岛,面积约57平方千米。将重庆市石柱县和忠县生态功能重要、旅游资源富集的沿江地区作为整体统一规划,打造“一江两岸”魅力空间。从生态保护修复、历史文化传承、功能布局优化、重点项目支撑、人居环境改善、特色风貌塑造等角度,加强跨区域的整合发展。
石柱县、忠县地处山峡库区腹心,因山峡移民搬迁、库区生态保护要求制约了产业发展,面临经济基础薄弱、发展动力不足、劳动力外流、人均收入偏低、贫困发生率较高等问题。但是,在自然资源方面,该区域是长江江河湿地和生物多样性保护的重要地区,自然生态资源富集,生态系统基本完整。有水磨溪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忠县湿地县级自然保护区、忠县巴营县级自然保护区和皇华岛国家湿地公园,总面积77.57平方千米。在社会人文方面,该地区同时也是古代巴人的重要聚居地、巴文化的主要发祥地之一。在古代,当地人在此因水而生、因盐而兴,文化源远流长、代代相传,突出表现为忠文化、盐文化、石文化、民族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和康养文化。
(一)在城乡建设
规划区域内的忠县县城背靠猫耳山,面朝长江,是三峡库区唯一留存的半淹县城,在老城的基础上,沿江跨江发展,线程由于建设模式不当,出现了高度失控、空间无序、风貌杂乱等问题。规划区域内农村居民点呈小规模聚居的离散形态,多分布于山坡位置,呈现“坡谷田、坡上居”的山地田园空间格局。
(二)交通基础设施
规划区域内,目前有2条高速公路、4条省道,且可以联系县城和周边区县县乡道路已通达全部乡镇,但是道路等级普遍偏低。此外,还建有4个港口码头、5个杂件货运码头及6个工作船码头。
(三)市政基础建设
规划区域内有11个水厂,6个污水处理厂,4个垃圾填埋场,乡镇市政基础设施存在供水保障率低,污水收集率低、处理能力不足,垃圾填埋场距离长江较近,存在生态安全风险等问题。
(四)公共服务设施
规划区域内的忠县县城的学校、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体育馆、文化馆等公共服务设施相对完善,但是辖区内的8个乡镇存在师资和医护力量薄弱、设施使用率低等问题。
(一)发展与生态保护冲突
当前城镇发展思路不科学,导致当地生态环境破坏现象严重。如西沱镇在2013年前后规划建设了占地5平方千米的西沱工业园,导致湿地保护区原有地形、地貌改变,地表植物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受损,而园区只招来3家企业,效益低下,毁了绿水青山也没有换来金山银山,而因建设拆迁导致7000多人的失地农民后续生计缺乏保障。
(二)旅游资源利用不足
规划区内旅游资源丰富,石宝寨与巫溪、白帝城、张飞庙等景区同属第一批国家级风景名胜区,是忠县唯一的4A级景区;西沱古镇是首批十大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古镇内的云梯街被誉为“万里长江第一街”;江、湾、溪、岛等自然资源特色突出,巴盐古道、中坝遗址、三峡橘海、山峡港湾等特色旅游资源富集。但由于资源挖掘不足、景区容量有限、产品类型单一、配套设施缺乏等,导致当地旅游产品缺乏吸引力。例如,2018年旅游人次约38.3万人,与同类4A级景区相比处于较低水平,游客陆路来源主要是四川、湖北等周边省份,水路来源主要以长江邮轮旅游为主,多为过境游,与成为区域旅游目的地的发展目标相距甚远。
(三)历史文化彰显不足
区域内忠县县城、西沱古镇、石宝寨、皇华岛、巴盐古道、中巴遗址等为载体的忠文化、盐文化、石文化、民俗文化等多元文化底蕴深厚,但文化载体保护力度及文化内涵挖掘力度不足,不能彰显文化特色。如西沱古镇的云梯街由于古街周边建设缺乏管控,导致“万里长江只见长江不见街”,翻新后的古街在功能业态上缺乏特色,整个古街的历史文化价值彰显不足。区域内盐文化的保护和利用相对滞后,巴盐古道沿线古驿站废弃,破损严重。皇华岛抗元古城墙遗址保护利用不足,整个片区忠文化展现方式单一。
(四)城镇开发建设无序
西沱镇建筑色彩、风格杂乱,天际轮廓线混乱,滨江烂尾楼有待处理。石宝镇天际线、山脊线和水岸线的系统性、完整性不强,滨江御印古街长期闲置,城鎮特色不突出,镇区建筑千篇一律,环境面貌较差,与4A级风景区“江上明珠石宝寨”整体风貌不协调。城镇滨江空间品质较低,工程化现象突出,交通运货空间侵占休闲游憩空间。城镇基础设施布局欠考虑,存在给水厂、污水厂、垃圾填埋场选址不合理的问题,水安全存在隐患。
(五)区域发展缺乏联动
两岸交通联系不便,西沱古镇与石宝寨直线距离2.5千米,处于交通孤立发展的状态,与忠县、石柱县城、大黄水景区缺乏旅游通道联系。西沱古镇在历史上是川东、鄂西物质集散地,是长江沿线重要的商贸驿站,地理上位于渝东南地区连接长江21.67千米岸线上,但随着高速公路、铁路的发展,其对周边区域的连接带动作用每况愈下,未能有效发挥临近窗口作用。
基于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保障民生、共享发展、系统谋划、创新发展、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的基本原则,围绕“三峡库心”规划定位,坚持系统的开发思维,开展自然恢复、生态恢复,努力再现清溪碧岸、水天一色、草长莺飞、鱼翔浅底的自然画卷,塑造“生态绿心”;以“忠义”为本,融合石文化、盐文化、民俗文化与宗教文化等文化,促进社会和谐发展,传承“忠义文心”;协调好生态与文化发展,促进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城旅融合发展,努力实现百姓富、生态美两者有机统一,坚守“发展初心”。以西沱古镇、石宝寨及皇华岛为核心载体,分阶段实现长江湿地群国家公园建设、国家5A旅游景区建设、农-文-城-旅产业集群构建。建立“长江湿地群国家公园”、打造国际知名“国家5A级旅游景区”、构建完善的“农-文-城-旅产业集群”。
(一)生态保护
构建成体系的生态保护格局,以长江水面、江心岛屿以及水陆交界岸线为脉络,以方斗山、猫耳山为生态背景,以8条支流为生态廊道,构建“一脉两屏八廊”的生态空间格局。对沿江地区进行整体保护,严格落实沿江“1公里”范围内管控;筑牢生态屏障,推动绿色发展,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制订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年度任务推进方案,对“两山”进行生态屏障保护;加强保护依托长江及其支脉形成的河流生态廊道,保护廊道内湿地溪流、泥滩、内河、沼泽及优势湿地植物群落等丰富的自然要素,增补湿地植物种类及群落模式;构建以长江湿地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确保重要自然生态系统、自然及文化遗迹、自然景观和生物多样性得到系统保护;同时开展生物多样性保护与减贫协同推进示范,通过生态旅游等模式,可持续利用生物资源。
(二)生态修复
整治消落带和岸线,坚持“节约优先、保护优先、自然恢复为主”的方针,以消落区自然条件和现状情况为基础,结合岸线功能区划,与国家有关部委颁布的岸线功能分区、水功能分区、自然生态分区等规划相衔接,兼顾库区社会经济发展需要,将消落带分为保留保护区、生态修复区及工程治理区3类进行治理。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合理布局滨江休闲活动用地、生态设施建设用地,构建错落有致的滨江绿化、立体休闲空间,重点治理西沱镇区及石宝镇区江岸线。同时,加强消落带管控,严禁周围村民在消落带区域从事农耕、养殖等。采用自然恢复与适度人工干预相结合的方式修复水磨溪湿地自然保护区破损区域。例如,采用乔灌草混种方式和陡壁挂网复绿等技术对位于方斗山、自然保护区、景区、居民集中生活区周边、重要交通干线和河流湖库内的山体、林地生态进行修复,避免水土流失等自然灾害。
(三)污染防治
通过加强河流沿线农村和城镇污染治理等措施,以“技术推广”“控源减排”“控源减排”“针对修复”为核心内容,根据不同的污染程度对河流进行保护和修复。加强乡镇生活污水处理设施建设,组织开展环境保护执法检查,依法查处重大水环境违法行为;强化工业污染控制;建立健全突发水环境事件的应急预警机制;开展水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工作,推动社会公众和社会组织参与城市水体保护;积极推进垃圾分类处理和治理工作,加强垃圾分类收集处理。
(四)政府机制
完善国有自然资源报告制度,如党政干部自然资源资产损害责任追究制度,同时完善自然资源资产产权信息公开制度;积极参与拓展地票生态功能工作,按照“宜耕则耕、宜林则林、宜草则草”的原则,利用市场化机制鼓励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复绿;抓深抓实林长制试点工作,积极探索生态补偿机制试点,实施“林票制”,推进与主城都市圈相关区县政府签订国有生态林赎买、森林覆盖率补偿协议;建立长江经济带发展负面清单,如禁止在自然保护区核心区、缓冲区的岸线及河段范围内投资建设旅游和生产经营项目等。
(五)创新绿色农业发展
在当地农业种植的基础上,采用农业合作社组织、能人大户示范引导、龙头企业带动模式,整合耕地资源,引导特色农业规模化发展,形成休闲农业特色发展片区。按照“生态共享农庄+在线农产品众筹定制”的模式,发展有机定制、市民农园、共享农庄等精品农业。以“农业+”模式,加强统筹规划,推动农业与文化、旅游、教育、康养等深度融合,形成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深入实施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进一步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建设农业创新平台和农技合作协会,推进新品种研发、种植技术创新,支撑特色农业发展。加强农业品牌培育,支持绿色农产品产地认证,培育绿色名、优、特农产品品牌。
(六)大力推进旅游业发展
借力长江三峡的客源市场,发挥江、湾、溪、岛、湿地自然资源优势,挖掘忠文化、盐文化、土家族文化内涵,结合特色农业发展,开发生态观光、水上娱乐、湿地养生、文化体验、休闲度假、乡村休闲等文旅融合、农旅融合、城旅融合的旅游产品,完善旅游配套设施,打造长江沿线知名区域旅游目的地。充分挖掘本地生态、农业、文化特色资源,推动产品升级,提供多种类、深层次的体验式、度假式旅游产品,推动旅游方式由走马观花的“三峡打卡游”向周末休闲游、周边亲子度假和家庭游转变;整合自然人文旅游资源,识别地区特色和优势,构建特色鲜明的精品旅游线路,加强与区外旅游热线的链接和合作,开展联合营销,建立区域合作机制,构建跨区域旅游协作网;完善游客服务中心布局,加强旅游接待、服务和集散功能建設,建成全域旅游综合服务中心和对外形象展示窗口,完善旅游交通配套,构建完善的旅游服务体系和旅游交通网络。
建设好重庆“三峡库心”,以一域服务全局,加快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建立健全城乡一体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等,具有积极的区域探索意义和全局示范价值。通过布局“绿色产业”,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基本内核,改进“绿色治理”,落实“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系统思想,力争把“山峡库心”建设为推进新时代西部大开发中发挥支撑作用的重要着力点,推进长江经济带绿色发展过程中发挥示范作用的重要创新点。
(作者单位:重庆青年职业技术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