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梵净山碑刻的保护与开发

时间:2024-05-16

王晓东

引言

梵净山位于贵州省铜仁地区中部,作为乌江和沅江的分水岭,是云贵高原向湘江丘陵过渡斜坡上的第一高峰,也是武陵山脉的最高峰,颇有华山之气势和泰山之宏伟,有“贵州第一名山”和“武陵第一峰”之美誉。梵净山历史悠久,是我国西南地区一座拥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山,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属楚国的“黔中地”,至秦朝属“黔中郡”,而到了汉代属“武陵郡”,此后,一直是“武陵蛮”崇拜的神山、圣山。梵净山作为千年文化名山,是我国著名的佛教道场。佛教在唐代传入梵净山,明初梵净山已是佛教名山,在清康熙年间,即公元1654年至1722年与西南其他佛教名山峨眉山、鸡足山呈三足鼎立之势。梵净山的闻名与开发均起源于佛教,佛教文化为苍茫的梵净山披上一层肃穆而神奇的色彩。

梵净山地处北纬27°-28°,东经108°,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夏无酷暑,冬无严寒,年平均气温在15℃左右,气候温润怡人,最热的七月下旬,平均气温也在24℃左右,2008年被评为我国十大避暑名山,是我国著名的自然保护区,拥有丰富的野生动植物资源,栖息着黔金丝猴、珙桐、紫薇等珍稀动植物,被誉为“动植物基因库”“地球绿洲”和“人类的宝贵遗产”,是国际“人与生物圈保护网”(MAB)成员。梵净山不仅有具旖旎优美的自然风光、珍贵的动植物等资源,还具有丰厚的人文景观,碑刻便是其中的一种。

一、梵凈山碑刻概况

(一)碑刻发展历史

在古代,人们相信“金石永年”,所以古人往往把文字刻在石头上,以期传之于后世,这种刻有文字的石头其实就是碑刻。碑刻作为我国传统的艺术形式之一,已历经2000余年的发展变化,可谓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碑刻艺术形式多样,包括碑碣、墓志、经幢、摩崖等;内容广泛,涉及哲学、宗教、历史、地理、经济、政治、军事、文化、艺术、教育、科学、技术、民族等许多方面。

中国碑刻艺术的第一次高潮,出现在汉代。汉代碑刻种类繁多,多达700多种。到了南北朝时期,涌现出了一批风格独特的书法碑刻,如《龙门二十品》《石门铭》《贾思伯》等。唐朝是中国碑刻艺术的发展成熟期,同时也是第二个高潮期,其中,楷书碑刻以严禁精工而著称,被后人奉为典范;而行书碑刻则风采烂漫,别具一格。唐代可谓是中国碑刻艺术的登峰造极之时,之后江河日下,呈下降趋势。宋元明清的碑刻作品虽然数量较多,但整体艺术成就不如汉代和唐代。

(二)梵净山碑刻的种类

作为我国碑刻艺术作品中的一员,梵净山碑刻具有独特的艺术风貌和魅力,记录和反映了这座神秘的大山古老而深厚的文化底蕴,展示着它博大的胸怀,具有极高的艺术文化价值和审美意蕴,是中华民族不可多得的珍贵文化遗产。梵净山碑刻种类繁多,从其功能上来看,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1.禁止类碑刻

禁止类碑刻以“麟碑”和“李碑”为代表。此类碑刻是用来严禁人们“采伐山林”“掘窑烧炭”、破坏水土。清道光12年,即公元1832年,因不法寺僧普禅勾结楚商企图盗卖山林,开窑烧炭,时为贵州巡抚的麟庆和按察使李为分别作《名播万年碑》和《勒石垂碑》,以警后人,严禁砍伐山林,开窑烧炭,破坏水土,而伤神祀。这两块碑刻,现如今竖立在梵净山金顶附近的滴水岩,碑身高1米,宽0.5米,其中,“李碑”完好无损,字迹清晰可辨,而“麟碑”则已经断裂为3部分,但拼在一起仍可辨读。这两块碑刻是研究梵净山自然、历史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献,同时对保护梵净山生态环境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1985年9月被列为省级保护文物。

2.功德类碑刻

功德类碑刻以“梵净山茶殿碑”为代表,它本无碑名,因1979年被发现于梵净山金顶左侧的古茶殿遗址内,固被命名为“梵净山茶殿碑”。此碑刻为清代拔贡张鸿翓撰写,着重记载了同治、光绪年间隆参和尚重建梵净山及其寺庙和帮助官府平息“马鞍山贼首刘跛子”的事迹,如今保存完好。“梵净山茶殿碑”内容涉及广泛,除记载隆参和尚的功德事迹外,还记载了梵净山的风光、名胜,称赞梵净山“仰观有像”“俯看无涯”“崔嵬不减五岳,灵异足播千秋”,是“黔中名胜”,甚至“宇宙大观”。另外,碑刻对梵净山寺庙的兴废以及咸丰、同治年间红号军起义之事也有记载。碑刻对研究梵净山的历史和了解江口县的建立过程具有重要的价值。

3.记事类碑刻

记事此类碑刻种类颇多,以“敕赐碑”与“金顶摩崖”最为典型。其中,“敕赐碑”,又称“敕赐梵净山重建金顶序碑”,刻于明朝万历年间,碑文为当时户部郎中李芝彦书写。此碑刻现耸立于梵净山老金顶悬崖下的明代通明殿遗址旁,碑为古排楼式,碑帽已脱落,而镶碑石坊及鼓形护脚、敦厚的台基仍旧完好,额镌“敕赐”二字,故俗称“敕赐碑”。此碑文内容十分丰富,对梵净山的地形地貌、地理位置、名胜古迹、自然风光、佛教的兴衰和有关历史传说等都有较为详尽的记载。“敕赐碑”碑文悉为楷书,共计1349字,其中序文838字,附文516字。此碑序文骈丽优美,为梵净山的千古绝唱。

“敕赐碑刻”把梵净山誉为“古佛道场”,并称它为“天下众名岳之宗”,“上之穹隆接天”“下之厚重住之地”,甚至是“极乐天宫”,该碑刻文字如下:“而不知此黔中间之胜地有古佛道场,名曰梵净山者,则又天下众名岳之宗也!旧说者以弥勒、释迦二祖分管世界,用金刀劈破红云金顶,于是一山分为二山。是山也者,上之穹隆接天下,而三十三天不为译音渺;下之厚重住地,而九十九京不为蚴鹨。虬螭结蟠,林木郁苍;剑气横天,仙梯接斗。叠经台,炼丹台,层峦耸翠;献果山,凤凰山,飞彩流丹。四时有不谢之花,缡缡然篷莱三岛;八节有长生之景,炳炳兮阆苑瑶池。霞光万道笼金鼎,普天圣真如云集;紫辉千丈罩玉门,率土明神似雨临。至若九十九溪一溪不知之说,尤见此山之广大;宝藏兴,货财殖,囊括天地之万有以为储。且也,崔崔巍巍以示其险,默令进香鼎礼者履险如夷;岩岩以恶其势,阴使敬重三宝者率蒙善报。所谓大地乾坤,无边法界,极乐天宫乎!”

此碑刻是目前关于梵净山已发现的内容最详尽完整、年代较早的历史文物古迹,可谓是梵净山的镇山之宝。“金顶摩崖”位于金顶绝壁之上,属于“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共有“南无阿弥陀佛摩崖”“院道摩崖”“对联摩崖”等十七帧摩崖。其中,最早摩崖为“南无阿弥陀佛摩崖”,刻于明嘉靖年间,距今已有大约500年的历史。该摩崖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佛教传入新金顶的情况,比著名的“敕赐碑”甚至还要早大约六七十年的時间。“金顶摩崖”作为“一部刻在绝壁上的梵净山佛教史书”,反映了梵净山佛教文化的兴衰起伏等诸多方面的情况,是梵净山极为珍贵的佛教文化史料。

4.墓碑碑刻

墓碑碑刻的典型是梵净山坝梅寺旁的13座墓碑碑刻。该碑刻是关于坝梅寺历代住持和尚的墓碑碑刻,它们对了解坝梅寺历代住持和尚人员的更迭和寺院的历史具有至关重要的价值,对研究临济宗世系佛教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从梵净山“现存的碑塔墓铭看,明清以来梵净山高僧辈出,徒众云集。主要传承临济宗法系,只有少数是曹洞系。他们中的很多人,……广泛参学,志行高洁。长期在梵净山披荆斩棘,挂板悬锤,洪宣法教,使临济一派宗通大振,声名远播”。

二、梵净山碑刻的保护与开发

作为梵净山重要的历史文献,梵净山碑刻对梵净山成为贵州第一大佛教名山和我国西南地区佛教胜地,对梵净山构建优美和谐的生态环境做出了重要贡献。但随着梵净山旅游业的不断发展和兴盛,不少游人在碑刻上乱涂乱画和其他人为的破坏,再加上风吹日晒、自然风化等因素,无疑对碑刻原迹造成了难以弥补的损害。因此,有关部门和社会各界应积极行动,加强对梵净山碑刻的保护和开发,使这一弥足珍贵的历史文献资料得以完整保存,并继续发挥作用。

(一)积极修缮,保护碑刻的完整性

梵净山碑刻作为梵净山重要的自然旅游和文化资源,在被开发的过程中应首先得到保护,只有如此才能更持久地传播梵净山佛教文化,才能使梵净山旅游业得以可持续性发展。为此,可以在碑刻旁修建一些石亭为其遮阳避雨,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某种保护的作用,也可以将一些重要的不再完整的碑刻重新予以修缮使其完整。但是,我们在保护和修缮过程中要把握好分寸和方法,对那些不完整的碑刻既不能弃之不理,也不能太过人工化,不能附有太多现代技术的痕迹使其面目全非,失去历史文化底蕴,要做到既能有效保护和还原碑刻,又不留有太多现代技术的痕迹。因此,笔者认为除了在碑刻旁修建石亭以外,更好的方法是在碑刻分布集中区域种植一些高大的树木,达到为其遮阳和保护其周围生态环境的目的。另外,对于一些比较重要的碑刻,还需用铁栅栏围住,以防止人为破坏。

(二)结合梵净山佛教文化特色,挖掘其文化底蕴

众所周知,梵净山是贵州省的第一大佛教名山,是我国西南地区佛教文化胜地。对此,我们可以在梵净山规划和建设有关佛教文化的基础设施,或者在碑刻旁制作一些具有现代工艺的牌子,以充分展示梵净山碑刻与佛教文化的内在联系,让人们更加深刻地了解梵净山碑刻丰厚的内涵和文化底蕴。或者在碑刻旁雕塑一些人物雕像,让后人了解他们在梵净山佛教文化中的影响和地位,进而提高梵净山作为旅游胜地的文化含量,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观光旅游,最终促进铜仁乃至整个贵州经济的发展。

(三)通过数字化传播手段,全方位、立体化、多元化展示梵净山碑刻的地位和影响

梵净山碑刻作为我国碑刻传统艺术中的一员,在加强文化交流和传播,普及大众对碑刻知识了解等方面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但受到现场或拓片和图片观摩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无法满足人们日渐提高的文化体验需求。比如,由于碑刻作品缺少文字说明和注释,容易使一些缺乏此方面知识储备的参观者只知其表,不明其意,难以理解其中的内涵和意蕴。另外,大部分的碑刻作品经风吹、日晒、雨打等自然因素的损害,容易磨损或剥蚀,从而导致字迹模糊、难以辨认等。

近年来,有部分碑刻作品运用图像技术和互联网进行网络展示。比如,在碑刻作品旁配有二维码,为人们提供碑刻作品的大致情况和语音讲解,或者通过网页和公众号等方式在网络上展示碑刻作品的相关信息。这些都无疑扩展了碑刻艺术的传播渠道,但仍存有弊端,比如,展示形式单一,无法摆脱实体展示方式的一些制约和束缚。

数字化传播作为当代文化艺术传播的重要途径,我们也可以把它运用到碑刻作品保护、展示和传播中。碑刻作品因其自身的特殊性——易损坏、难搬动,需要数字技术加以保护和传播,将虚拟现实运用于碑刻作品的展示中。

虚拟现实,顾名思义由“虚拟”和“现实”两部分组成。“虚拟”指计算机仿真,这里的“现实”并非自然界的客观现实,而是指人们心理上和意识上的现实,通过刺激人的感知满足人的感官需求,从而欺骗大脑并模拟大脑重构,最终达到让大脑认为这是真实世界的目的。虚拟现实具有3个基本特征,即交互性、沉浸性和想象性,三者相辅相成,相互作用。其中,交互性指人通过自然的方式与虚拟世界进行交互,从而产生一种真实的感受;沉浸性又称空间临场感,主要由触觉沉浸、视觉沉浸和听觉沉浸等构成,是衡量虚拟现实显示效果的重要因素;想象性指人们对从虚拟世界中获取的信息进行判断和想象的能力。

运用虚拟现实这一现代化手段,首先,参观者可以自主掌握对碑刻作品的参观速度、顺序和内容,这可以大大提高参观效果,节约参观时间,提升参观体验;其次,参观者除了可以浏览到有关碑刻作品的文字说明、图片或视频展示外,还可以运用实景漫游这一功能进入碑刻空间并沉浸其中,进而获得身临其境的感受,增强参观者对碑刻作品的直观感受和理解;最后,碑刻艺术受到人为和自然等因素的影响,受到了不同程度地损害,通过3D打印、VR、AR等数字技术则可以优化保存、再现和有效传播和共享碑刻作用。数字化传播,无疑将成为碑刻作品保护和传播的新渠道。

三 结语

梵净山碑刻作为记录梵净山历史文化信息资源的重要文献资料,融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于一体,是不可多得的人类历史文化遗产。我们要响应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精神,坚定文化自信,保护和开发好梵净山碑刻文化,传播好梵净山地方文化,使其历久弥新,进而推动社会主义文化事业繁荣兴盛。

(作者单位:铜仁学院图书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