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用光写作”的传统与发展

时间:2024-04-24

◎黄君慧 刘 晨

“用光写作”的传统与发展

◎黄君慧 刘 晨

本论文所探讨的主题是影视发展历程中视觉表现方法的应用和创新,其研究切入点是低照度运动光效在艺术创作中的应用,以呈现的光影效果为研究内容,试图探寻出导演、摄影、照明、美术、CG设计师等视觉设计部门实施光影设计的方法和规律,来同步电影技术的快速发展。

“用光写作” 传统 发展

数字化的发展,给机械时代的影像创作习惯带来了很大的影响,无论是数字摄影机宽容度的提高、CG技术的拓展还是新照明器材的出现,都对影像创作观念的更新带来了新的要求,如何通过“点”的梳理、实践和思考,从而促进整个影视工业和影像创作的发展,应该是影视从业者和影视教育机构共同面临的课题。影像创作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技术的革新。对于光源的发明和光的艺术表现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特点:流动——稳定——流动。

一、科学发明与动态光源的轮回

中国自古有车胤囊萤夜读的传说,我们知道萤火虫的身体尾部有一个发光器,在夜晚时经常看到它们闪闪发光。研究发现,萤火虫发光细胞中的主要物质是虫荧光素和荧光酶,虫荧光素是产生光能的来源,荧光酶则是催化剂,虫荧光素转换能量的效率较高,其中约2%~10%的能量浪费在热能上,其余能量都用来发光,所以物理学家认为萤火虫的发光可以称为是一种“冷光”,并且是一种非常理想的光源,这也为人们相信车胤囊萤夜读提供了可能。我们也知道人们用过蜡烛照明,后来逐渐换成灯芯罩在灯笼里照明,在清朝的时候人们普遍使用煤油灯或煤气灯照明,其光源比起蜡烛燃烧更持久,并且通过阀门可控亮度,使用方便。

从中我们可以发现除了太阳人们使用过的光源多是动态的,并且发光的效率和照度很多时候不能完全满足生活和生产的需求,所以人们需要发明和找到持续的、明亮的光。

早于爱迪生(Edison)英国科学家斯万(J.W.Swan)发明了一种真空碳丝灯泡,该灯泡可以产生明亮和持续的光线,但因碳丝软寿命短,照明时间无法持久,未能广泛使用。直到1879年,爱迪生(Edison)点燃了第一盏真正有广泛实用价值的白炽灯,并且创造了一种供电系统,使不同地点的灯具能从中心发电站统一配电,经过一年的实验,该产品进入民用领域,揭开了电灯应用于日常生活的序幕。在此基础之上,电灯不断改进,1939年管状日光灯问世,很快被人们广泛使用;1959年基于卤钨循环原理的卤钨灯问世,这类灯体积相对较小,光效和寿命更好,也很快被人们用于生活和生产之中;后来又出现了保持高光效的紧凑型荧光灯,并且配有电子镇流器的一体化型荧光灯已在许多领域取代了白炽灯;后来我们又看到了适用于大面积和室外照明的高强度气体放电光源(HID)的发明和应用、光效可提高10%~20%的陶瓷金属卤化物灯(CDM)的问世等等。

在人们完成了对于光源的高亮、稳定、高效等照明需求后,我们又可以发现光源在向着更加小型、节能和多变等方向发展,新颖的电光源产品层出不穷,光源的多样与多变为照明提供了更多可能。

超高压汞灯(UHP)应用在投影设备中能实现超小面积高效投影;微波光源通过充填物质改变灯的光色,为照明、美术置景等空间设计提供了动态、多样、丰富的光色来源。固体光源半导体发光二极管 (LED)同绿色能源--太阳能电池结合,成为了一种理想的环保照明系统,其动态、多样、多变的特性正在为影视照明的技术革新提供新的方向。光源在向着更加小型、节能和多变等方向发展呈现出光色可变的特点,这为影像创作中动态效果的设计提供了更大的可能。

二、绘画与低照度运动光效的姻缘

影视创作的用光观念与传统绘画的用光观念有着先天的联系,很多优秀的摄影师、美术师、CG设计师在进行影像设计时,总是能从绘画中找到灵感或依托。

在西方绘画史中 (印象派以前),对光的运用大致可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古希腊人认识到光的重要,认识到明暗,认识到色彩,通过明暗和色彩来表现影像的真实;随后,古罗马的很多绘画作品中,如法尤姆的《死者肖像》、庞贝的《女子肖像》等,我们看不到太多以表现真实为目的的光影设计,而是画面中的光仿佛消解在阴影和明暗中来摹拟物象,通过色彩的变化来形成对动态光的理解和模拟,光“融化”成了色彩化的形体。第二个阶段从文艺复兴到十八世纪,在这个阶段的很多作品中我们可以发现光具有相对独立、更加明显的表现力,光不再只是塑造形体,而是为了气氛的营造、环境的渲染或表达作者的某种思想。从达·芬奇的“渐隐法”开始到卡拉瓦乔的“酒窖光线法”再到伦勃朗的“明暗法”,着重一种亮与暗的对比,加强光的造型作用渐渐成为了这个阶段对光表现的主流,其中光影效果更加突出的是烛光效果,以尼德兰的托特·辛特·杨斯(Geertgen tot Sint Jans) 的 《基督诞生》及法国的乔治·拉图尔(Georges de la Tour)的“夜间画”为代表。 第三个阶段从十八世纪一直到 “印象主义”。在这个阶段,画家开始表现光线本身。从十七世纪开始,随着自然科学的发展,人们对光开始有了科学的认识。牛顿(Isaac Newton)发现了光谱,并认识到事物之所以呈现丰富的色彩乃是由于对光线折射的不同所致。到十八世纪,这种科学的发现通过“通俗洛克主义”开始在视觉艺术上产生影响。在绘画中产生了这样一种观念:绘画描绘的并不是物体本身,而是我们对物体的视知觉和对光的感受。在七十年代产生了划时代的“印象主义”,“印象主义”追求对光、色、大气的表现,通过介质来体现自然光线的变化,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科学主义”对光的表现。在这个时候,光最终在与物体的竞争中占据了上风,在“印象主义”那里,不是光服务于物体,而是物体服务于动态的光线。

三、斯托拉罗与他的“用光写作”

延续着好莱坞传统的戏剧光效、电影《天堂的日子》中的自然光效,光线从戏剧化的造型、还原自然的真实发展到了动态的表现。

表1 单位:万元

“对我而言,摄影真的就代表着‘以光线书写’。它在某种意义上表达我内心的想法。我试着以我的感觉、我的结构、我的文化背景来表达真正的我。试着透过光线来叙述电影的故事,试着创作出和故事平行的叙述方式,因此透过光影和色彩,观众能够有意识地或下意识地感觉、了解到故事在说什么。”这是斯托拉罗(Vittorio Storaro)第三次获得奥斯卡最佳摄影时说的领奖感言。

光线的运动是斯托拉罗最关心的,也是起主导作用的摄影元素,从他近些年拍摄的 《戈雅Francois Goyard》、《卡拉瓦乔 Caravaggio》、《驱魔人The Exorcist》等影片中呈现大量动态的光影和色彩,更加可以看出他对运动光线的追求。

他认为拍摄一部片子,可以说是在解决明与暗、冷调与暖调、蓝色与橙色或者其他对比色调之间的各种矛盾,要使人感觉到影像的生动,感觉到变化或者运动,感觉到时间正过去,白天变成黑夜,黑夜又变成早晨,生命变成了死亡......拍摄一部影片很像是在纪录一次旅行,同时按照最合适这部特定影片和它所包含的思想的方式去用光。

四、当代“用光写作”的动态元素构成

(1)光源的运动

对于可变化的光源可以归类为:火柴、火把、篝火、烛光、油灯、移动的车灯、手电筒、投影仪、荧光棒、电视屏幕、电脑屏幕、发光的生物(如萤火虫等)、带有Dimmer调光器的照明器材、舞台数控光源、可调光色的LED光源、全息照明光源、CG光源等。

(2)受光体的运动

被摄体在光区中的运动从而受光体呈现出的明暗光色变化和摄影机在光区中的运动呈现的镜头进光与溢光。

(3)介质的变化

光与被摄体之间或摄影机与被摄体之间的介质:烟、水和雨、油脂、雾体、玻璃、水晶、丝绸、胶体、塑料、可移动物体(形成明暗的变化)等。

五、“用光写作”在数字化影视制作中的发展

根据IMDB(互联网电影数据库,Internet Moive Datebase)所提供的电影数据统计,我们可以发现,电影票房总是与影片的质量、内容、生动的影像直接挂钩,虽然没有严格的统计数据证明两者两者之间的精确对应关系,但可以说明的是影像生动的高品质影片与刺激电影观众消费是脱不开关系的。

图1 电影《阿凡达》电影截图

图2 电影《阿凡达》制作现场

“用光写作”的概念无论在电影《阿凡达》中,还是在电影《爱丽丝梦游仙境》中都有着突出的视觉设计和艺术表现。影片中大量的场景、角色都是通过数字的方式制作的,环境中的植物会随着情节和音乐的改变发生颜色和明暗的变化、环境中的生物会发出动态的光线在空气中和角色身体上发生折射和反射,营造出一个丰富多彩并且十分真实的想象空间。

人们的生活已经进入一个崭新的数字时代,数字技术给人们的生活习惯、工作方式带来了很大的变化。所谓影视制作数字化,指的是数字技术对影视制作的前期创作、实际拍摄乃至后期制作在内的完整的工艺过程的介入,从一定意义上讲,数字技术的出现颠覆了传统电影的制作方式与美学观念。

既然影像创作不仅是单纯为人们提供娱乐消遣的产品,而是会传承文明,丰富人类精神世界,那么从某种意义上,我们更需要技术所带来的影像艺术,因为它会为我们提供更有感染力、吸引力、想象力、表现力的优质影像;与此同时追求影像艺术表现也会给发展技术提出要求,促进技术的创新。二者形成了相互促进的关系,这也许正是影像创作在未来发展的特点和路径。

(浙江传媒学院)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