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地质旅游的概念与特征分析

时间:2024-05-16

董红梅 刘慧芳

地质旅游是当今世界迅速发展的新兴旅游形式之一。但由于对地质旅游概念及特征的界定不清,使我国地质旅游发展面临诸多问题。文章对国内外地质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分析,归纳出地质旅游的概念、内涵及基本特征,以指导我国地质旅游的针对性开发及有效、细化管理,最终实现我国地质旅游的持续发展和地质公园建设的目的。

地质旅游是旅游业中相对较新的概念,目前已成为全球快速增长的旅游形式之一。我国在1980年正式成立中国地质学会地质科普委员会,专门负责、组织和开展地质科学普及活动,如举办全国青少年地学科技夏令营活动是我国最早开展的地质旅游形式。20世纪80-90年代中国开始地质遗迹的保护工作,1999年国土资源部通过了地质遗迹保护十年规划,并决定建立中国国家地质公园,2000年,在联合国教科文组织(UNESCO)正式提出了世界地质公园计划、建立全球地质遗迹保护网络体系(GGN)及发展地质旅游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中国积极参与筹建国家地质公园,申报世界地质公园,并开始大规模地发展地质旅游。但随着我国地质旅游的发展,其市场竞争也日愈激烈,为了竞争客源和吸引更多游客,一些地质公园进行的地质旅游开发完全偏离了地质主题,使得开发的地质旅游有名无实。究其原因,除受利益趋动外,还与国内对地质旅游的研究不足,对地质旅游概念、特征的界定不完善有关。因此,对国内外的地质旅游的研究成果进行综合分析,提出符合我国国情的地质旅游概念,为规范地质旅游开发与管理活动提供一定的理论借鉴。

一、地质旅游的提出

20世纪90年代,世界许多旅游景区已出现因不良的旅游开发行为而使自然环境遭受破坏的现象,于是在可持续发展、生态环境保护及可持续旅游业的理念指导下,越来越多的人开始重视生态环境、野生动植物和地方文化的保护,并提出生态旅游、文化旅游等可持续旅游形式。地质学家也渐渐理解地质保护重要性并开始关注、强调地质遗迹的保护,早在1995年英国地质历史学家Hose首次提出了“Geotourism”这一新术语。但是对于“Geotourism”中的“Geo-”有两种解释。一种解释认为“Geotourism”中的“Geo-”源于“geology”和“geomorphology”,并指出地质旅游是以地质、地貌,具体包括地形地貌、岩石露头、岩石类型、沉积物、土壤和晶体等自然旅游资源为游览对象的旅游。目前这种理解已被世界大多数国家包括中国所接受和使用。

另一种解释认为Geotourism 中的“Geo-”源于“geographical”,是1997年由美国国家地理杂志的资深编辑乔纳森和其妻子莎莉提出的“地理可持续旅游(Geographical sustainable tourism)”演变发展而成,2002年美国旅游业协会(2009年改为美国旅游协会)和国家地理旅行者杂志将“Geotourism”的这种解释进行了介绍,认为地质旅游的目的是为维持或提高一个地方的地理特征,包括环境、文化、美学、遗产和当地居民的福祉(其中的环境包括地质部分但没有明确指出)。目前这种地质旅游的概念主要在美国使用。

可以看出,上述两种对“geotourism”的解释是从不同的范畴和角度考虑的,地质学家定义的地质旅游是从旅游的对象进行探讨,被旅游行业认为是旅游业中的一个利基市场或特殊兴趣旅游;而美国国家地理界定的地质旅游,强调的是一种方法和管理工具,而不是专注于单一的主题。前者属于狭义的范畴,后者属于广义的范畴。从旅游开发的角度来看,狭义的定义更能体现地质旅游区别于其它旅游类型的特殊性。

二、地质旅游的概念、特征

(一)地质旅游的概念

地质旅游作为相对较新的旅游术语,国内外学者、专家对地质旅游有着不同的诠释,目前尚没有一个被普遍认可的、统一的定义。

最早是Hose于1995年发表在《环境解说》上的一篇论文中对地质旅游进行了定义,认为它是超越了单纯的美学欣赏,旨在提供地质知识的解说及相关服务设施,以使旅游者获得地质遗迹点(包括有助于地球科学发展的地点)的地质、地貌知识及对其的理解;1997年、2000年Hose又对该定义进行了一定发展,认为地质旅游与解说有关,目的是为了保护地质与地貌遗迹点。该定义首次确定了地质旅游的对象是地质遗迹,并提出通过地质解说实现地质教育和地质保护。

Ibrahim Komoo (2000)认为地质旅游是指一些适合开展旅游的地质遗迹点,开发设计出以教育为基础,并具有娱乐性的特殊的细分旅游市场;Hose在2005年也提出地质旅游是某种形式的利基。Tongkul(2006)将地质旅游定义为利用地质遗迹资源,开展以教育为基础的旅游;Ruchkys(2007)认为地质旅游是以地质遗产作为主要吸引物的旅游活动的一部分;James & Hose(2008)认为地质旅游是一种强调以地质及其景观为游览对象的特殊兴趣的旅游。从这些学者对地质旅游的定义可以看出,地质旅游逐渐被认为是一种以地质为主题的特殊旅游或专项旅游。

Dowling & Newsome(2006)提出地质旅游是以地质及其景观为基础,能够促进人们对环境和文化的理解、欣赏及保护地球的地质特征,强调当地居民受益的可持续的旅游体验方式。他们明确提出了地质旅游是以地质及其景观为基础的可持续旅游。

Hose(2008)又对地质旅游的概念进行更合理的解释,认为地质旅游除了纯粹的地质景观美学欣赏外,更应通过解说和服务设施的提供以使旅游者获得地质、地貌遗迹知识及对其的理解。他认为地质旅游包括地质景观欣赏和地质教育,后者需要有过解说和其他服务设施得以实现。

Sadry(2009)认为地质旅游是以知识为基础的、需要多学科整合的旅游,它不仅需要保护和解说地质遗址内的非生物自然特性,还要考虑地质遗址内的居民及有关的文化问题。他认为地质旅游是以地质知识为基础的多学科综合的旅游。

Newsome & Dowling(2010)认为地质旅游是特别强调地质及其景观的自然旅游形式,是到地质遗迹点进行的以保护地质多样性,并通过欣赏和学习达到理解地球科学知识为目的的旅游。它的实现需要通过专门访问地质遗迹点、使用专门的地质科普游道和一定的地质观,配备专业地质导游、地质旅游活动及地质旅游者中心的支持。该观点认为地质旅游是以地质景观为对象的自然旅游形式,目的是欣赏、学习和保护,并首次提出了地质旅游实现需要的条件,为地质旅游在实践开发提供了理论指导与参考。

Hose(2012)再次发展了地质旅游的概念,认为地质旅游是通过建立保护区,提供地质与地貌遗迹包括地形,以及与其相关联的文物的解说和服务设施,为当代和后代人提供欣赏、学习和研究。

由上述可知,尽管国外对地质旅游概念的界定各有不同,侧重点也有差别。但在以下几个方面基本达成共识:以地质及其景观为对象的专项旅游;以地质知识或地质教育为基础;以地质遗迹保护为基本目的;以地质解说为实现的重要手段。

与之相比,国内对地质旅游概念研究较少,如陈安泽(2006)认为地质旅游是与旅游地球科学紧密相关,是旅游地理学、旅游地质学和相关旅游资源的调查、评估、开发和保护的联合;庒寿强(2000)认为地质旅游是指那些与地质直接有关的旅游,特别指出不能用外延更宽的地学旅游的内容来涵盖甚至湮没地质旅游;陈辉(2009)认为地质旅游是指以地质遗迹及与地质体直接有关的人类活动遗迹作为主要旅游资源的一种主题旅游。前者主要从旅游开发的一般性方法上进行探讨,后者则仅强调了地质旅游的对象及性质,实践指导性不强。因此,我们需要借鉴国际上对地质旅游概念界定的几点共识,研究确定我国的地质旅游概念。

(二)地质旅游的基本特征

地质旅游作为特殊兴趣的旅游形式,除具有旅游的一般性特点外,还应具有区别于一般旅游的特点。所以,为了进一步理解和区分地质旅游,一些学者在地质旅游定义的基础上,对其基本特征也进行了研究,如Ruchkys(2007)认为地质旅游具有普及地球科学知识和促进地球科学发展的功能,他提出了地质旅游应具有的教育功能特征。Dowling(2009)认为地质旅游是一种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和帮助社区发展的可持续旅游,提出正宗的地质旅游应该具有五个最基本的特征:以地质为基础的(即以地质遗迹为基础),可持续发展(即经济上可行、社区发展和促进地质遗迹保护),教育意义(通过地质解说得以实现),有益于当地社区以及游客满意,而且他明确指出以地质为基础的、可持续发展和具有教育作用是地质旅游必不可少的本质特征,而有益于当地社区和游客满意则是任何旅游产品所期望的特征。Newsome等(2012)认为地质旅游性质的七个要点:地质旅游的重点是“地质要素”,可为规划与管理提明方向;地质旅游发展迅速,吸引大量游客的潜力巨大;地质旅游需要高质量的地质解说;地质旅游可能导致地貌损害或退化、影响游客体验等问题;地质遗产地管理是地质旅游的重要组成部分,但要考虑管理的能力和有效性,控制和限制访问是避免过度开发、过多管理的风险;实证研究对记录探讨地貌损害、游客不良行为及不同管理的效力是非常关键;地质遗迹保护依赖于有效的立法、可进入性(道路、小径)的有效管理、游客数量管理及适当的开发(包括硬化、景区、标牌、解说牌)。他们主要是从主题、市场、解说、保护、管理及发展等方面深入探讨了地质旅游的本质,为地质旅游发展提供了开发与管理的关键。国内学者如谢洪忠和刘洪江(2003)分析美国国家公园的地质旅游特色,并提出我国地质旅游开发应突出地质旅游特色,如地质解说、地质旅游线路、保持地质遗迹的自然状态等。周纯明和曾令初(2007)认为地质旅游具有扶贫、延长矿区寿命、加强社区和谐、普及地学知识等功能特征,既保护地质遗迹,又发展地方经济。徐梅(2007)认为地质旅游不仅会成为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新趋势,而且也将带动地方经济的综合协调发展,主要从市场和功能方面简单分析了它的特征;庒寿强(2007)认为地质旅游应具有明显的知识性、趣味性、参与性和环保性;肖景义等(2007)认为地质旅游具有观赏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等特点,这些特征是在可持续发展要求下、体验旅游的需求下许多旅游形式所应具备的,不能很好地体现地质旅游独特性;张玲(2008)认为发展地质旅游有利于保护地质遗迹,加快旅游业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是从保护、发展及可持续性等方面探讨了其具有的功能特征。归纳国内外对地质旅游特征的研究成果,认为地质旅游必须包含以下四个最基本特征:

1、地质性。自然环境是由非生物和生物组成,其中,生物部分已通过生态旅游及生态解说而被人们理解,但非生物成分即地质遗迹如地形地貌、岩石露头、岩石类型、沉积物、土壤、晶体以及他们的形成发展过程目前尚没有在旅游中被重视,因而也成为人们最不了解、最不理解的部分,所以,地质遗迹的解说应该被赋予为地质旅游的必要和真正责任。另外,地质旅游强调以地质遗迹为对象,通过地质解说、地质景点建设、地质游览步道、地质导游等的设计构建以地质为主题的旅游,以实现地质知识普及教育和地质遗迹保护。不论从地质旅游的责任,还是地质旅游的对象、主题、目的等都与“地质”有关,地质性是地质旅游区别于其它旅游的最本质特点。

图1 地质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关系

2、教育性。地质旅游是通过地质解说实现对旅游者的地质知识教育,教育性是地质旅游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地质旅游区别于传统旅游的重要依据。同时,教育性也是提高人们地质保护意识的重要方式,没有教育就没有保护。

3、保护性。地质遗迹是自然界最重要的遗产部分,地质遗迹保护既是地质旅游开发不可忽视的最基本要务,也是地质旅游的基础与地质教育的重要保障。目前地质遗迹保护的最佳选择是建立地质公园,但是地质公园或地质旅游开发都需要通过规划、管理和教育实现对地质遗迹及其生态环境的保护。若在地质旅游开发中不能很好地处理地质遗迹的保护与开发之间的矛盾时,必须坚持“保护第一”的基本原则。

4、可持续性。地质旅游是可持续旅游,具有可持续性。可持续性发展是既要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损害后代人满足其需求的能力。地质旅游不仅满足当代人对地质遗迹的欣赏、学习和研究,推动地方经济发展,带动当地社区发展、提高居民收入和改善社区居民的生活,而且要通过地质旅游促进地质遗迹的保护和生态环境改善,为后代人在旅游需求、经济发展及社区发展提供同样的机会。

三、地质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区别与联系

根据前人对地质旅游的概念、内涵及特征的研究可知,地质旅游和生态旅游都属于可持续旅游,都具有旅游、保护、教育和扶贫的功能。前者承担着保护地质遗迹及景观、地质知识普及及帮助社区发展的责任;后者则负有保护生态环境、生态知识普及和社区发展的任务。

另一方面,二者在旅游对象、保护对象、目的、教育内容、员工培训内容及旅游主题等方面有明显的区别(表1)。

由表1 可知,生态旅游是与自然环境密切相关,侧重于生物及生态环境的可持续性,而地质旅游是与自然环境的非生物相对应的,则强调自然环境中的非生物部分的可持续性。从旅游的对象上看,二者属于包含关系,即地质旅游属于生态旅游。两者之间显著的区别明确了各自在规划、开发及管理的方向,避免实践开发中的混乱。因此,地质旅游与生态旅游、可持续旅游的关系如图1。

总之,地质旅游是属于但又有别于生态旅游的可持续旅游形式,是以地质遗迹及其景观为对象的,强调地质遗迹保护、地质知识的传播与普及以及促进当地社发展的一种特殊的、可持续的专项旅游。在地质旅游实践中,根据其需要特殊的资源与条件,按照地质性、保护性、教育性及可持续性等基本特征要求进行开发设计,以使开发建设的产品或景区呈现出有别于其他旅游形式及生态旅游的独特旅游形式。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