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施水液
厦门岛内、思北路口,“打索埕巷”的路牌下少有人留意驻足,然而对于那些不满足于旅行消费攻略、执着于本地文化特色的旅行者来说,这样陌生而“疏离”的街道名字,恰恰是个可以引发一场城市探索之旅的问号,直觉和经验告诉他们:“这里往往会有历史和记忆。”
“绳索”一物,泛称时,普通话取“绳”,闽南语取“索”,“打索”即是“打绳”。“埕”是“露天的场地”,这是一个闽南语用字,专为闽台两地而造。对台北“大稻埕”得名有所了解的人,大概对这个字不会陌生。但是“打索埕”三个字组合在一起,对大多数的人来说,依然是个不知所云的符号。
“不就是‘打绳场吗?”的确,打绳场和打铁巷、打锡街一样,大概是有历史的城市或多或少都会有的职能型街道。“打绳”“打铁”,这些现在已经难得一见的手工艺,和城市过去的面貌一样,已经成为现代人的一种“情怀”,它们和城市的方言一起,成为城市在现代化进程中“即将丢失的特色”。
这条“打索埕巷”,那条“打绳场巷”,对很多城市来说,这种街巷中的住民们可能早已不打绳,它很有可能被赋予了新的职能,变成了建材一条街,或者大排档一条街,它和之前的名字没有了任何关系,它的住民也早已不是之前住民的后裔。后来者站在这样的街道举目四望,将发现它顶着一个完全错误的名字。那么,问题来了,街道的名字应该与时俱进吗?
无论是“打绳场巷”还是“打索埕巷”,绕开语言的差异,它们在多大程度上不同?福州仓山也有同样名为“打索埕巷”的街道,厦门的“打索埕巷”如何与之区分?如果从历史的角度出发,为了方便让更多的人知道“这里的历史和记忆”,将有地方特色的地名“打索埕巷”改成更通行的“打绳场巷”,不也很好吗?
但是这样就“没意思了”。
像上海和台北这样的大城市,不少街道都以中国版图命名。出生在台北的小说家张大春曾说,他上初中时须每日骑脚踏车横贯整个台北,而他的父亲喜欢带领他绕道不同的“城市”上学,因为“还是游山玩水的感觉好。一路‘中华‘爱国‘信义没多大意思。”到哪里都是“打绳场”,不是也没多大意思么?
“打绳场”“打索埕”这样的地方特色地名,就像是城市的口音。有口音的城市在“千城一面”的现在,应该更有意思一些。仅仅是为了有意思,城市也应该多保留一些这样的“口音”,就像日常交流的时候,大家都说着一口播音腔一样字正腔圆的普通话,你带着一点地方口音,反而更有趣味。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