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舒适生活的自发创意

时间:2024-05-17

骆莹莹

有人曾打趣地说,“十年前的厦门有许多学校,前线广告、黑眼睛城市休闲女包、《搜街》、光合作用。目前活跃在厦门文创领域的诸多设计师、文创工作者,有好些,或长或短在这些地方工作过。”前段时间流传甚广的《纽约时报》中文网专栏《厦门正在成为中国的安特卫普?》,文中提到的“厦门五壮士”之一于静Cotton(mymymy品牌创立者)、上官喆就曾在《搜街》工作。厦门很有名气的商业摄影师许晓东也是从《搜街》出去的。

2003年创刊的《搜街》,曾对居住其中的文艺青年产生过不小的影响。这本以城市时尚、生活为定位的杂志,开创了国内城市杂志的先河。《搜街》深度挖掘厦门的本土文化,倡导厦门生活新方式,它为当时资讯略微封闭的厦门青年,打开了解全球潮流之事的一扇窗。这本城市杂志,也把厦门的生活带到了全国乃至港台,直到现在,和陌生的外乡人聊天,提及自己来自厦门,对城市文化有所关心的人,仍会说上一句,“厦门有一本很不错的杂志叫《搜街》。”

现在在上海《外滩画报》工作的文林,曾于2005年至2007年担任《搜街》杂志的执行主编,那也是《搜街》最为人称道的时期。四川人文林,1997年考入厦门大学,从此和厦门结下不解之缘,即便2007年1月前往上海工作、生活,他仍觉得自己总有一天还是要回厦门的。他说自己在厦门的十年,是印象中这座海滨城市最舒服的时候。那是没有环岛路的厦门,去黄厝要坐很久很久的车;海边的沙滩很原始,并不是费钱费力从外面买回的人造沙滩;街道都窄窄的,还没有市府大道那样宽阔的马路;不如现在有文创的氛围,可是那样的厦门很有味道,人少,没什么游客,处于一种自然的状态。

接手《搜街》后,文林对原有的《搜街》杂志进行改版,优化栏目,突出大专题。2005年10月出版特刊《慢城123》,非常准确地提出了厦门“慢城”的概念。这期的《搜街》影响极大,当时全国性的媒体《城市画报》、《明MING》等陆续关注起厦门的文艺气氛和生活方式。直到现在,“闲适的生活”仍是许多外地人对厦门生活的印象。虽然,随着厦门的快速发展,这种印象的意涵正在减弱,乃至重写。

黑糖、第六晚、《搜街》,这些厦门的文艺标签,曾经在一个时间段里短暂重叠。那时厦门自在的、原生态的、慢慢悠悠的岛屿性格,大方地给予他们时间和空间,酝酿自己想做的事情。“厦门是个海边的城市,有它的开放性,依托重点大学积淀了丰厚的文化资源。在近现代史的发展中,它有很强的文化多元性,深受西方、南洋、港台文化的影响,而它又是一个很独立的岛,从正面解读,岛容易让人产生安全感;从负面解读,这种安全感可能会让它比较闭塞,容易活在自己的世界。生活的舒适让居住于此的人,会选择做和舒服相匹配的事,这就是厦门能够形成一种闲适氛围的原因。”

文林这样解释他眼中的厦门腔调。不过他也一再强调不要给厦门“塑型”,他现在觉得当年不应该把“慢城”这个概念做得那么媒体化,很多人误读了这个概念,多多少少对这座城市产生了一定的影响。包括前段时间的那篇《厦门正在成为中国的安特卫普?》。“我认识的一些文中提到的人,好像是不太愿意被这样提起。在中国,被定义很容易会失去自发性。这些人都在各自做自己喜欢的事情,可能有一个小圈子,但并没有什么野心希望成为某种标签,一旦被定义,被媒体讨论,正负两种作用都会有,我觉得还是让他们更自由一点的好。”

文林非常看重厦门创意的“自发性”,在采访的过程中多次提及。不过,现在的厦门,这种自发性正在受到影响。“大环境让创业的人很难不认真考虑商业的部分,商业是双刃剑,虽然从内心来说,可能不想被影响,但不管想怎么摆脱,还是不可避免。今天的厦门当然更光鲜亮丽,可也更四平八稳;当然它也还是有创意的力量,可城市的面貌被过度修饰,有很多东西正在失去。政府想要规划和开发,把厦门原本自发的文创力量当成一个发展的方向,只是有权力干预,民间原本的自发性就会失去。房租涨了,创业的环境变得恶劣,这直接改变了创业的方式、创业者服务的内容,甚至残酷的商业竞争中,扼杀了创意的萌芽。政府某种程度上的不作为,对于创意人或许是更正面的,毕竟优秀的最后总是会留下来发光发热的。”

厦门还有腔调吗?“做减法吧。厦门应该参照国外的那些城市,比起经济的发展,生活的舒适度是更重要的。厦门的腔调,它的自发性,正是源自它在生活上的舒适,这个是万万不要被破坏掉的。”文林再次强调了厦门的自发性。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