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贩卖厦门

时间:2024-05-17

骆莹莹

贵州青年杨函憬2003年来厦门时,对这座城市充满了想象,这种由出了校门就能走到海边的厦门大学所赋予的想象,让他初到厦门时吃尽了苦头。“头两年非常不适应,饮食、生活的节奏,一再让我怀疑自己的选择。而且我一直觉得在厦门,只要走不对路,就会走到其他城市都有的浮躁一面,对这座城市的印象就是另外一种。”待静静住下,除了用公共交通,也用走路的方式了解厦门,杨函憬方发现它的好。“第一次走到华新路的感觉真的太好了。那么安静,那么有氛围。百合花开在迤逦小巷里的南洋别墅旁,那个场景我一直记得,后来是依着百合花开的季节,我才判断自己究竟是在什么时候,第一次‘撞见华新路。”华新路是杨函憬日后贩卖的厦门里非常重要的角色。等到五年后开始创业,杨函憬把起点选在了华新路,他租下的其中的一个创业基地——一栋南洋风格的老别墅的院子里,而据说最打动他的是那一地花砖与红墙。

杨函憬在厦门做过许多事情。早期他是光合作用、黑眼睛布包的员工,2008年,他和广告人、跨界设计师林宇鸣,香投精品咖啡学院创始人李颜一起创业。他们租下华新路的一栋老别墅做工作室,并招呼一些厦门的创业人士分租,想做成MINI创意园。碰巧林宇鸣的姐姐在台湾做精品咖啡,觉得好咖啡就是应该这样来做,于是辟出一楼的客厅做咖啡馆。没想到精品咖啡区越做越好,就是后来到厦门的文艺青年们必去的“32/ HOW”。

“32 /HOW”的尝试与试错,让这三个厦门的外来人,对自己所想做、能做的事情的认识愈发清楚。李颜后来从事咖啡文化的教育、推广;林宇鸣创立手工花砖品牌“NANCHOW”;杨函憬于2010年成立千树创意,尝试过十几种不同的业态,用不同的方式挖掘厦门的价值。老别墅里的咖啡馆、红茶、生活美学、老厦门的生活都是杨函憬贩卖的厦门,正是这各种各样的贩卖,形成了厦门作为一个旅游城市表面上最显见的“腔调”

“游客是外来人,我们自己也曾是外来人,如果让游客直接对接到老厦门,中间是有隔阂的。厦门人为什么要喝茶?为什么要住在红砖厝里面?八市那么乱为什么厦门人那么爱?这中间如果没有转接口,游客是很难理解和接受的。刚好,我们这拨人——我自己称为‘生活方式青年——对老厦门的东西进行改造,在中间做媒介,游客才有一种想象和关注。事实上,凡是现在游客喜欢的厦门元素,无疑都有人在中间做发现以及转换工作的。”杨函憬说。

“你贩卖的厦门,真的就是厦门吗?”这样的质疑在过去几年里,杨函憬遇到不少。“刚开始会受到争议,诸如‘老别墅应该是它原来的样子这样的。但是慢慢的,又过了几年,这些当年发出不同声音的人都觉得这就是厦门,只有这样才是厦门。”杨函憬将这样的争议,类比为当年新旧台北人的争论。“老厦门人觉得只有我的方式才是厦门,但那个厦门没有那么多呈现和表现的形态,是一个更为隐秘而不为人所知的厦门。”

杨函憬自称是全世界最爱厦门的人。他对这座城市的态度也极为复杂。他说现在有点想躲开厦门,“呆了十几年,每条街每条巷都很熟悉,都在脑海里。我会不断地做很多事情,因为厦门是做这些事情很好的实验地,但是在厦门生活,我感觉有一种被观赏的感觉。因为它是旅游城市。”

某种意义上,全国文艺青年趋之若骛的厦门腔调,不正是由杨函憬们一手贩卖而成的吗?“这是一个悖论。就像我们知道一个很好的东西,作为媒体人的敏感,会想要传播出去,分享是有快感的,可是当那个地方被很多人知道,就会颠覆它原本的状态,也是没有办法的。这个时代,商业的价值观是占主流的,无论是厦门还是其他任何地方,都是一样的。”

杨函憬曾经的合作人林宇鸣给杂志撰文时这样写道,“厦门是一个极小的城市,小到允许理想生活在此缓慢生长,我们曾笑称自己这些外来人是‘理想移民,无论曾经因何而来,都因为喜欢这座城市的生活而留下,而在这里也似乎可以慢慢实践各自的理想生活。”就像电影《午夜巴黎》里所演绎的,人们总是很容易抱怨自己所处的时代,觉得已经逝去的才是最好的。杨函憬一针见血地总结,那个对厦门创业人来说很蓬勃的年代,“那个时候厦门的文艺青年都还没开始做生意。”杨函憬笑着说,“正因为厦门这样的商业生态,都是像我这样的一批新青年在做,所以商业上的做法和其他城市不同,我们还是能在生活理想和事业之间做平衡。”

“我们和厦门这座城市是对手的关系。它太小了,发展到一定程度会局限。但同时也正因为它的体量不大,才允许我有实验的时间和空间。短时间内不会有很大的商业竞争,可以用三年、五年的时间,认认真真地做一件事情。如果换了是在上海或其它一线城市,我怎么可能做十几种业态的尝试,厦门的实验成本很小。”

杨函憬的创意满溢,又极喜欢折腾。他觉得厦门还有很多好的东西,只是还没被表达出来。他也希望厦门能再宽广一点,“厦门的城市体量虽然不大,但因为每年有几千万的游客作补充,还是有很多空间和可能。我觉得厦门应该是一个连接台湾文化的桥头堡。它现在和台湾在生活美学产业上的交流还太少了,如果有更多的交互性,像两个半岛那样呼应,厦门会更精彩。”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