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17
西瓜
藏青工业园区的大门
从格尔木出发沿109国道向东行驶,17公里处,大片的厂房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拔地而起,这就是被誉为“荒芜上崛起的生态城”的藏青工业园区,也是援藏干部段宁华工作的地方。
藏青工业园是西藏、青海两省区跨省合作、共同谋划推进的新经济增长极,主要打造的是西藏优势矿产资源的加工基地和有色金属产业基地。“园区充分利用西藏特色优势矿产资源,构建以资源加工为主导,循环经济产业和物流商贸产业为支撑‘一体两翼的产业体系。”段宁华介绍。
来格尔木之前,段宁华已经在大唐河北发电有限公司工作了33年。2019年8月,段宁华从石家庄到拉萨,和其他援藏干部一起经过短暂的培训后,从拉萨到格尔木,再从格尔木到园区,开始了为期三年的援藏工作和生活。
在接到援藏任务时,段宁华有点犹豫,毕竟没去过高海拔地区,再加上2018年底2019年初,他曾因腰椎间盘突出无法起床。“后来和家人商量,觉得对自己也是一种锻炼,其实也并非怀有多崇高的理想。作为党员干部,既然组织让去那就去,既然决定要去,就要干好,不能给组织丢人,给大唐丢人,也给自己丢人。”
大多数人提到藏地,多少会“醉氧”,一边震撼于美景,一边畏惧于高海拔。段宁华来格尔木之前,对藏地的有限印象来自电视和影像,“地广人稀,风景壮美”是寡言的河北汉子能想到的为数不多的形容词。
想象和现实总有差距。“在格尔木种活一棵树,比养育一个孩子还难。”这句话并不夸张。段宁华描述他所在的园区,“这里的树三年前移过来什么样,三年后还是什么样,能活着就已经很好了。”格尔木降水量和蒸发量严重失衡,土质多为砂土,虽然有格尔木河流经,但地表无法蓄水,园区内饮用的水多为地下水。
“春季风沙大,大得像刮来一堵沙墙。”段宁华说。无论春夏秋冬,园区宿舍房间的地上和桌子上每天都会落下一层沙子。
段宁华和同批的四位援藏干部“吃住在在园区”,以园区为家。“和其他藏区相比,藏青工业园区的海拔只有2900米左右,各方面都很便利。”他甚至笑着说,“格尔木没有风沙的时候,天是蓝的,我原来工作生活的石家庄雾霾多,能看到蓝天的机会不多。”
格尔木是中国西部地区连接甘、新、青、藏四省区“十字形”交通枢纽的重要节点。历史上,它曾有个称呼,叫“旱码头”,曾是丝绸之路“青海道”的重要节点,建政后,格尔木市承担起了物资进藏中转的任务。
段寧华和同伴们在藏青工业园的合影
初次抵达拉萨的段宁华
据了解,藏青工业园区既享受国家给予西藏的特殊税收政策,也享受西部大开发和柴达木循环经济实验区优惠政策。因此,对于入驻企业来说,这是很大的“诱惑”。如今的工业园区,入驻企业已经200多家。作为投资公司的副总经理,既然驻扎下来,就要从基础入手,段宁华开始摸园区入驻企业和投资公司的家底。
在摸底过程中,重点对以前遗留的世洁热力项目进行论证,世洁热力2014年开工,迟迟不能正式投产,为妥善处理,管委会决定收购此项目,由一名援藏领导牵头,段宁华具体负责项目分析,厘清投资公司与世洁热力的业务往来,组织人员对世洁热力的资产状况、设计情况等进行研究和改进,从而做好资产接收。
2020年,投资公司还给园区的西藏实达电工和西藏大德两家企业提供了委贷资金支持,助力企业生产。
“但总的来说,园区的发展较为缓慢,现入园贸易企业比较多,生产企业较少,投资公司的发展也不顺利。”段宁华说。由于藏青工业园区跨西藏青海两地,涉及政策不同,目前最困难的,一是土地审批,二是环保问题。“我们能做的就是加强招商的同时不停地跟当地政府去磨合沟通。希望‘十四五期间能够统一把问题解决了,否则下一步的发展还有很大阻力。”
“也许我们改变不了太多,但积少成多,希望通过一点一点的努力,为援藏事业做出贡献。”目前投资公司已提供委贷资金2900余万元帮助企业渡难关,同时解决100名左右藏族同胞稳定就业。
对于过去的一年,段宁华的回答是“选择无悔”,对于接下来的时光,段宁华希望“不辱使命”。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