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风雨彩虹好人生——读赵虹光先生《迎风沐雨》小记

时间:2024-04-24

◎蔡华东

风雨彩虹好人生
——读赵虹光先生《迎风沐雨》小记

◎蔡华东

(上)

平安多福,一喜。康宁长寿,二喜。识思为慧,三喜。有此三喜,人生荣光而圆满。

这,是我捧读赵虹光先生《迎风沐雨》的直接感受。

虹光先生是我的老师。睽违近四十年了!

说来话长。1979年秋,我与新闻班同学蒋亚平、张建国、张仕洪到恩施报实习。恩施报,是我们走进报馆、迈上报坛的第一站。

恩施报,给了我们莫大的恩惠,从领导到编辑记者员工,待我们如亲人。社领导田开林、张德清与我们恳谈,勉励我们到山区实地采写好报道。还指派姚远(守训)、赵虹光等中坚记者为实习指导老师,分期带我们上山下乡进林场入农家。采访了什么?写了什么?岁月蹉跎,往事如烟,在我心中已是茫然,但恩施报,永远铭刻在我们心头!这三十多年来,全省各市州报纸同行中,我交往、合作最多、最亲密的,肯定是恩施报了。

人们多说老师,其实是摆渡人,将学生渡上岸,就分离了。也是。自那次为期不到一个月的实习后,我们与赵老师,也就再无缘相见。

今年9月,蓦然,收到赵老师托人带来的信函,叫人惊喜!

先生说,“有天在翻老信件时,发现了1979年你给我的来信,后又找到照片”。看到自己手写书信的复印件,一下子,我就回到了那青涩岁月……恩施的山、恩施的水、恩施的风情,似十万大山排挞而至,涌上心头。韬奋前辈说“工作实践中的学习,不仅是同事的学习,即办事技术上的学习,同时也有对人的学习。”走出校门,初次实习,真正的,是对老师的学习——说模仿、效仿似更恰当,即学采访,学写作,学做人,立场、观点、方法、技巧等等,尽在面前矣。在那一信中,我写到“赵老师,我们和您相处的时间不算长,但您给予我们的却是很多很多”。

而此次,对照老师寄来的合影照片,我在信中一一回告:左起,是我们的在校辅导员、湖北日报记者栾学国老师,多年前已去世;左二,是张建国同学,曾任省委宣传部新闻处调研员,也英年早逝;左三,当年利川县宣传干部涂前禹,后长年担任湖北日报特约记者、十来年前在恩施州教育局调研员任上退休;居中,是赵老师本人;左五,张仕洪同学,原湖北日报记者部副主任,刚退休;左六,蒋亚平同学,原在人民日报,后出任中国国土资源报社长、总编辑,去年退休;最右边被遮挡部分脸面、个子最高的,是我,也是要退而休之的人了。纵然岁月无情人已老,但师生情谊,藏在心底,老弥坚深!

更叫人惊喜的是,继之,收到先生的书稿。于是,先生六十年笔耕的春华秋实,使我领略到了他八十华载的风风雨雨。

(下)

“整整一‘甲子’,我无产无业,无啥建树,仅仅留下一点点笔耕上的东西”。这是先生的告白。

文史是路,心血如碑。这路导引子孙后代向前,这碑昭示着人生的向上。这是我细读先生文集的一番领悟。

是的,先生受教育程度并不高,初中尚未毕业,参军剿匪,再以“文化人”身份从事新闻记者、党史研究等工作,面临的困难可想而知。但是,人生路上,先生是知难而进勇往直前呵!当记者,“他用两条腿走遍恩施的山山水水”,讴歌时代,与人民同行,《决心增长了才干》、《治理在咸丰大坝乡的知识青年》、《十年辛勤育新苗》、《泉口公社艰苦奋斗精神大发扬,两年来有了很大发展》等篇章,无不留下火热建设时代的冲天战斗豪情。

尤其值得咀嚼品味的,是先生的通讯类作品,展现着时代风貌,更洋溢着生活气息,充盈着泥土的芬芳。《来自鄂西的报告》,沿着胡耀邦总书记视察鄂西的路线,向我们全方位多侧面展示了恩施的奋斗与变化。《路》,不长的篇幅里,展现了“十年,走过几百年的路”的现状并揭示出“前面的路更长,更艰巨,也更光辉灿烂”,要“具有高度革命精神、远大理想”而又善于从“一步一步走出来”的思考。还有精致如《椿木营小景》者,“池塘鱼跃”“风吹麦浪”“油菜花开”“岩石放光”“云中歌声”——就凭这一串如诗如画的小标题,是不是就引人入胜?

先生告诉我,自己当记者时,“因为文化水平低,其时也年轻,兴趣广泛,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尝试。除了勤奋,别无它法”。诚如斯言。在先生的文集中,我们读得到新闻消息、通讯故事、言论杂谈、人物特写,也看到了调查报告、党史志书、山歌、日记等内容。记得罗曼·罗兰有一句话:“生活是一阕交响乐,生活的每一刻,都是几重唱的结合。”从先生的笔触所至,我确实感到了,这是一颗勇于探索不懈进取永葆青春活力的心,在勤奋勉力地歌唱!

“这部书,就叫精神遗产吧”,先生此言,我极其理解、膺服、钦佩之。在安徽绩溪龙川胡家祠堂,修齐平治,和合亲睦——当我看到48代族人一代一代的文化精神传承时,顿时肃然起敬浸入沉思——这种积累,会当达到什么高度?!心田心田,人心真是一块田,惟勤耕者不荒芜、无荒废,有收获、结果实。单一的人是微弱的、渺小的、短暂的,但“人,是生命链索的一环,生命的链索是无穷无尽的,它通过人,从遥远的过去伸向渺茫的未来”(俄罗斯作家柯罗连科语)。如果人人都着意将自己终身的心血化为一粒良种,一茬一茬、一代一代,文以载道,文以化人,这世界就会繁花盛开,这前程就当繁华似锦。

先生的远见卓识,学生当记。愿阅读本书的人们共勉。

(2015年11月16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