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郭鑫玉 卢林冬
我国古代的编辑出版
◎郭鑫玉 卢林冬
古代编辑出版的优良传统,凝聚着中国古代出版业的智慧,更是当代出版进一步弘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当代的出版工作者应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出版传统,为世人和后人留下更多的优质图书。
我国古代编辑出版
灿烂的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未曾断绝,一直传承至今,是很多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笔者认为在这其中,编辑出版活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笔者试图通过对我国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介绍,总结出一些优秀的出版传统,为今日之出版活动提供借鉴和参考。
我国古代历代政治家、文人都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编辑出版工作让文化的不断传承成为可能。文字的产生让知识和文化得以被记录下来,纸张的发明让知识和文化更容易的进行抄写和传播,而印刷术的发明使知识和文化在时间和空间上获得更大规模的传播。因此,历代政治家和文人学者都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并在图书出版上得到充分的体现。
1.历代政府都有重视文化传承的传统。
《尚书·多士》记载“惟殷先人,有册有典”,在那个时候,王公贵族就有意识地将一些重要的事情通过各种形式记载下来,传诸后世。汉成帝时期刘向、刘歆父子的校书活动,对先秦以来流传的文化典籍所进行的大规模的整理编校活动,使先秦典籍得到了及时、严谨和规范的整理。唐高祖武德五年(622),给事中欧阳询、秘书丞令狐德棻等奉诏编修《艺文类聚》;唐太宗下诏令颜师古、孔颖达等勘定五经。北宋太平兴国年间,宋太宗先后诏命大臣编纂了百科类图书《太平御览》1000卷、小说类图书《太平广记》500卷和文章总集《文苑英华》1000卷;接着,宋真宗赵恒又诏令编成了反映政事历史的类书《册府元龟》1000卷。此外,还有明成祖永乐年间编纂的《永乐大典》,清康熙年间编纂的《古今图书集成》以及清乾隆年间成书的《四库全书》等,都可以说是古代政府重视文化传承而获得的重要出版成就。
《钦定武英殿聚珍版书》
2.文人学者十分重视文化的传承。
所谓“文章千古事”,文化传承不仅能够将自己的著作传诸后人,也可以通过学习先人的著作实现“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和理想。例如春秋战国时期学术下移,私家著述兴起,诸子著述成为先秦时期编辑活动的主要成果之一,《汉书·艺文志》中“诸子略”共著录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等10家、189种、4342篇著述。又如,历代藏书家编修的藏书目录,分门别类介绍作者生平和全书大意,为后世文人学者提供了资料和便利,比较著名的有宋代晁公武的《郡斋读书志》和陈振孙的《直斋书录解题》,明末清初钱谦益的《绛云楼书目》,清代张之洞的《书目答问》等。
尽管政府是古代出版活动的主要参与者,但是民间人士,如学者、商人等也是出版活动参与者的一部分,形成了我国编辑出版史上官民相济、相得益彰的局面。自宋代开始,我国就形成了比较完备的、官民结合的刻书出版体系。
1.政府出版。
一方面,自先秦开始,大规模的编纂出版活动大多是由帝王授意、朝廷组织的,历代政府都有编纂制度和出版机构。早在黄帝时就有史官仓颉,西周至春秋时期,周王室设有多种史官,秦王朝建立后,又继承了周代的史官制度。东汉恒帝延熹二年,创立了我国历史上第一个主持图书编校工作的政府专门机构——秘书监。隋唐以后,不断完善的秘书监、国子监制度,馆阁、翰林院等机构的设置,构成了历朝政府延续千余年的编纂和出版制度,是我国古代编辑出版活动的主流力量。另一方面,自五代刻儒经开始产生了政府刻书业,即官刻,这类出版活动资金充足,编辑力量雄厚,质量可靠,是我国古代出版业的主导。历代政府由专门的刻书机构,如宋代的国子监、崇文院,元代的文兴署,明代的经厂及清代的武英殿等。此外还有许多的地方官刻,如宋代的公使库刻书,元代的儒学刻书和明代的藩府刻书等。
2.私家出版。
亦称为私刻、家刻,是以文人学者为主体的图书刻印活动。这类活动多是为了学问交流、文化推广和知识传播,不以营利为目的。编辑出版史上比较有名的私家刻书有:五代毋昭裔雕造《文选》《初学记》和《九经》,南宋廖莹中世綵堂刻《昌黎先生集》和《河东先生集》,明代袁褧嘉趣堂刻书和毛晋汲古阁刻书以及清代鲍廷博刻《知不足斋丛书》等。
3.书坊出版。
即坊刻,是古代书坊的刻书活动,所刻图书称为“坊刻本”。书坊是由个人经营,以生产兼及销售印本书为主的手工业作坊,由汉代书肆发展而成。这类出版活动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营利为目的,商业化程度和采用新技术的积极性很高,所刻书中经常出现官府没有收藏之本,是我国古代分布最广、印量最大的民间出版机构。坊刻始于北宋,盛于南宋。比较著名的有南宋临安陈氏的陈宅书籍铺和建安余氏万卷堂,元代的建阳书坊,如建安郑氏宗文书堂、建安虞氏、建阳刘君佐翠岩精舍等,明代金陵坊刻和建阳坊刻以及清代席氏扫叶山房等。
4.寺院和书院出版。
寺院出版,是指佛寺道观刊印本教典籍的出版活动,所刻图书称为“佛藏”和“道藏”。寺院刻书始于北宋,佛藏的雕版印刷始于太平兴国八年雕印完成的《开宝藏》,道藏的雕版印刷始于政和年间雕印的《政和万寿道藏》。书院存在的目的是研究学问、培养人才、传播知识,而与此相关的书院刻书活动在我国出版史上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书院所刻书籍成为“书院本”,是书院藏书的来源之一。清代学者顾炎武总结书院刻书的三大优势为:“山长无事而勤于校雠,一也;不惜费而工精,二也;版不贮官而易印行,三也。”清代叶德辉在《书林清话》中记载了宋代以后书院的刻书情况,比较著名的书院有丽泽书院、岳麓书院、建安书院、西湖书院等等。
官刻、私刻、坊刻以及寺院刻书和书院刻书,这些官民相济、相得益彰的出版系统,共同构成了中国古代较为完备的出版体系。两宋时期,在全国形成的著名的三大图书出版中心——以成都为中心的川蜀,以杭州为中心的两浙和以建阳为中心的福建,无一例外都是上述四个出版系统在满足社会需求方面彼此竞争、相互促进的结果。
我国古代出版史上出现了不胜枚举的巨大成就,这些成就无一不体现了我国古代出版人丰富的创新精神,这种精神体现在编著形式、出版技术和书籍制度等多个方面。
1.编著形式的创新。
先秦是我国各类典籍的孕育期,出现了许多创新的编辑体例,如编年体、国别体、语录体和汇编等。汉代出现了开创训诂、字书先河的《尔雅》和《说文解字》;编写了第一部系统目录《七略》,创立了古代图书六分法分类体系和叙录体的图书解题形式。曹魏时期出现了已知最早的类书《皇览》。西晋初年荀勖受命编写《中经新簿》,革新了六分法,首次采用甲、乙、丙、丁四部分类法。唐代首创政书体制,杜佑的《通典》是第一部有关典章制度的通史;在地志方面,唐代还形成了地理总志的新体例,中唐时期李吉甫编撰的《元和郡县图志》是现存最早的地理总志。在编辑出版史上,书籍因为编著形式的创新而得以流传久远的事例比比皆是,这种现象的存在,促使出版人更加重视编辑体例的创新,编辑出版活动也因此获得了持久、旺盛的活力。
2.出版技术的创新。
英国学者李约瑟曾经说过:“在所有人类文化史上,没有比纸与印刷术的发明更重要的题目了。”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和改进,体现了古代出版人丰富的创新精神。东汉蔡伦改进造纸术,提高了纸的质量,使之具备良好的书写性能,逐渐成为主要的书写材料。在印刷技术方面先后出现了雕版印刷术、活字印刷术,活字印刷术除毕昇发明的泥活字外,又出现了木活字,金属活字和磁版活字。此外,在印刷技艺方面,明清时期的彩色套印技术、饾版和拱花技术也在为中国印刷史增添了鲜亮的一笔。
3.书籍制度的创新。
书籍制度主要指书籍书写材料的品质和规格、装帧的工艺和形式,以及出版的方式。自先秦以来,我国的书籍制度不断创新,其历史之悠久、种类之多样,为其他文明所不多见。书写材料从竹木到简帛再到纸;装帧形式由简册到卷轴再到册页;出版方式从抄录到雕版再到活字。这其中以书籍装订形式的变迁为典型代表,先后出现了卷轴装、经折装、旋风装、蝴蝶装、包背装和线装等形式,可谓是丰富多彩。
综观我国古代编辑出版史,海纳百川的文化胸襟得到彰显,这不仅体现在编辑的图书学科门类众多,而且体现在广泛而深入的中外文化交流方面。
1.图书学科门类众多。
我国古代编辑出版的图书涉及文学、史学、哲学、农学、化学、医学、数学、工学、天文学、地理学、物理学、军事学等诸多门类。例如成书于春秋战国时期的《黄帝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医学典籍;东魏贾思勰所撰《齐民要术》,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综合性农书;成书于汉代的《九章算术》是一部对我国甚至是世界古代数学发展都有重要影响的数学专著;明代科学家宋应星编撰的《天工开物》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农业和手工业生产的综合性著作,也是我国古代一部综合性的科学技术著作;等等。
2.民族文化的交融和外国文化的流入。
五千年来,从夏商周文化交融形成的中华文化的主体,历经魏晋南北朝、辽宋夏金元和清初等几次大规模的民族文化碰撞和交融,以其开放性和包容性屹立于世界文化之林。中华文化“海纳百川”的气魄,在中国编辑出版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例如,佛教自东汉时期传入我国,随着雕版印刷术的发明,佛教经典的翻译和刊印成为了唐代出版事业的重要部分。又如,明末清初,中国学者徐光启与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等共同合作,翻译、刊印西方图书300余种,包括《几何原本》《测量法义》和《坤舆万国全图》等,引发中国出版史上第一次科技类图书翻译出版的热潮。
数千年的中国编辑出版史,先贤们不仅给我们留下浩如烟海的文献古籍,更是给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本文提到的编辑出版史上的优良传统仅仅是其中的一部分。古代编辑出版的优良传统,凝聚着中国古代出版业的智慧,更是当代出版进一步弘扬光大的宝贵精神财富。作为当代的出版工作者应传承和发扬优秀的出版传统,为世人和后人留下更多的优质图书。
[1]璞石:《论中国古代编辑出版发展史的基本特征》,《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4期
[2]姬建敏:《中国编辑史研究30年回顾》,《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年第11期
[3]李旗:《浅析我国古代出版标准化意识》,《出版发行研究》2013年第5期
(郭鑫玉:衡水中学;卢林冬:河北大学新闻传播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