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张倩倩
2013年初,一份来自***同志的批示,在中国掀起一股“厉行节约、杜绝浪费”的风潮。鲜为人知的是,该批示是在一份新华社“内参”上作出的,内容是“坚决杜绝公款浪费”。对于内参的作用,胡锦涛同志曾将之比作“中央的智囊团和思想库”。内参即内部参考资料,是有着多种秘密等级、只供相应级别官员阅读,旨在为决策层提供参考的一种新闻形式。内参报道是我国新闻传播体制所特有的信息传播手段,它的真实度、敏感度、深度均甚于公开报道,一直是党和政府治国理政的重要工具之一。
互联网时代的今天,我国传媒业正发生着深刻变革,新媒体迅速兴起并得到快速发展,传统媒体坚守阵地并积极探索转型。随着社会与民众对信息公开的要求不断增强,内参作为传统媒体中的“专供读物”面临更大挑战。而同时,内参在从中央到地方党委政府的决策中仍有着不可忽视的参考价值。本文着力探索如何在转型时期找准内参角色,并深化内参的监督智库功能。
一、新时期内参机制面临的挑战
(一)来自公开报道的冲击。
上世纪 90 年代中叶,我国经济改革和市场经济发展步伐加快,带动了各行各业的改革,民众对信息公开的要求不断增强。我国的新闻媒体也从单一的党报党刊,政府管理的电台、电视台发展成为投资主体多元化、多头管理的机构,事业属性、企业经营成为媒体的主要运营模式,激烈的竞争使众多突发性事件、敏感性问题不再仅仅依靠新闻内参,而是更多地通过公开报道反映出来。
先是《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报》等媒体纷纷开辟舆论监督的专栏,随后涌现出以《南方周末》、《羊城晚报》、《楚天都市报》、《华西都市报》等为代表的一大批地方类都市报,它们以“抓老百姓最感兴趣的一切新闻”为“终极新闻关怀”,高举“关注民生”的旗帜,在各个层面、各个领域占领阵地,将新闻的触角扩展到前所未有的领域和层面。由于这类报纸贴近大众,既为监督报道提供了更多线索和机会,又能营造舆论压力,将媒体监督深化为道德监督和司法监督。从这个角度来说,都市报在某种意义上表现了内参的部分功能。
近年来,互联网的开放性,每一个网民都可能成为报道最新变动信息的传播者,同时还可以与其他网友进行交流。网络媒体的全时性和即时性,操作程序的简易化以及广泛的参与性与互动性,尤其是匿名性,为信息的传播提供了诸多便利。事实证明,由于网络的上述特性,决定了其在传播信息方面具备了率先发难的可能,诸多突发、敏感性事件在网络出现后,公开报道不得不随后跟进,从而造成内参滞后或失语。
(二)公信力和权威性受质疑。
近年来,一些地方官员为显示政绩或支持地方保护主义,面对媒体时倾向于“报喜不报忧”,而为了防范内参记者的“通天”之术,他们一边做好自身保密工作,一边对记者进行收买和骚扰,甚至威胁。不少内参记者因为坚持真实报道或为民请命,遭到地方黑恶势力的恐吓、跟踪和腐败官员的刁难、诬告。
另一方面,随着媒体数量的不断增多,不少媒体根据自身业务特点编发内参,并通过各种渠道扩大发行量。少数媒体和记者无视新闻纪律,利用内参搞交易,替企业主和地方政府打官司、要项目,要求对方回报以金钱、广告和赞助。2003年山西繁峙矿难事件发生后,就有多名新华社记者被当地县委收买,尽管这几名记者后被新华社除名,但一时间内参报道的耳目功能受到质疑。
此外,网络媒体的兴起不仅在内容上对内参构成挑战,也给内参的保密带来困难。由于内参属于国家秘密,发出后就必须按照《保密法》的规定来保存,未经相关领导许可,不得公开,即使记者本人要查阅自己的稿件,也需得到领导的许可。但随着信息采集和传播的技术发生变化,内参保密的难度越来越大。比如,过去记者手写稿件要上交内参底稿,现在则使用电脑发稿,记者可以留存底稿,出现了少数记者把底稿改头换面,公开发表赚取稿费的现象。由于对《保密法》的规定缺少了解而公开、传播内参报道的读者也不在少数。这些行为大大削弱了内参的权威性。
(三)关注点渐趋碎片化。
一般来说,国内内参主要报道重要时政动向、负面新闻、争议话题、突发事件、重要技术突破、基层民意等敏感内容。这些内容不适合公开报道,但又必须让党政领导干部知道。国内内参还报道重大成就、重要经验和典型。这些正面报道一经批示,很快会转为公开报道,在媒体上形成较大报道声势。国际内参则主要报道重大国际事件、重大国际外交动向、外国政要和媒体对中国的各种评价等。
具体来说,内参发生效力的模式如下:党政领导干部在翻阅由其秘书筛选过的内参稿件后,就重要的问题在稿件的空白处作出批示。带有批示的内参影印件会通过各级政府办公厅等机构,批转到相关部门和地方领导手中。他们追加批示后,或直接解决问题,或把追加批示的内参影印件再批转到下级官员,直到问题得到解决,或有了令上级领导满意的答复。以《湖北日报内部参考》为例,2001年1月至2009年6月这一刊物共出版近900期,仅2004年、2005年,时任湖北省委书记俞正声对“内参”报道的批示就分别达66件、61件。
然而由于内参从消息上报到解决问题的各个环节并未公开,导致多数情况下内参只能解决单个问题,无法像公开报道一样形成普遍而公开的舆论压力,推动一项政策的出台。同时,由于处理结果不公开,有时领导的批示无法落实到位,也就难以促成问题得到解决。而那些没有获得领导批示的内参更难发挥监督效果。这一模式容易令内参关注的问题渐趋碎片化,记者偏好选择采写具有极强针对性、操作性的个性问题,而不愿轻易碰触长期、深入的共性报道。
二、优秀内参报道的必备要素
尽管内参功能受到冲击,但按照2004年颁布的《中国共产党党内监督条例(试行)》,新闻媒体被要求在公开报道之外,通过内部反映方式(内参),发挥舆论监督作用。另一方面,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4年6月下发通知:禁止记者站和新闻记者私自设立网站、网站地方频道、专版专刊、内参等刊发批评报道。相关部门对内参报道的重视与规范,表明内参在推动我国各方面发展的过程中的作用不可替代。endprint
内参要力求有用,应具备这样几个基本要素 :
(一)选题具体而敏感。
内参关注事关大局的问题和事件,这些选题更容易令有关负责人受震动。因此,由于内参是更为严肃的新闻报道,内参涉及的内容不能过于笼统,应力求反映问题时说得清楚明白,尽可能全面、客观地提供时间、地点、人物、经过、原因、后果等要素。这样才有利于领导准确判断,做出决策,也有利于具体督办落实人着手破题,减少工作量。
(二)文风平实,叙述清晰,重点突出。
写内参的目的就是让参阅者一目了然,抓住要害,在短时间内迅速明白事件真相。这就要求内参记者具备很高的迅速通晓事件过程、把握事件、问题实质的能力,要有透过现象抓住本质的功夫,要善于在复杂的事件细节当中迅速理出头绪,找到说明要害实质的人物、言行和事件细节。内参记者不仅要有高度的政治敏感性和责任感,还要胆大心细,遇事冷静,多方调查取证。不要偏听偏信,遗漏重要细节,更不能昧着良心,说违心的话。例如,在问题性事件的报道上,内参既不能像公开报道那样采用烘托、渲染的文学手法,也不能像律师一样站在委托人一方,纯粹从法律的角度将整个事件条分缕析,以适应引用法律条文的需要。这两种表述方式主观立场过于明显,往往难以使读者心服,效果并不理想。正确的写法应该是既线索清晰,又重点突出,文笔平易顺畅,客观实在,并扣紧法律政策,不忘全局。
(三)注重发挥采访的督促性。
由于内参记者的身份有一定的特殊性,一些群众反应强烈、久拖不解的疑难问题,有时记者一去采访就可能督促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解决。虽然这时记者不一定还要写内参,但记者的采访活动同样具有意义,甚至比那些未受领导批示或者领导批示了还是得不到解决的成文内参更有价值。这时内参的作用不是体现在文字上,而是直接体现在内参采访本身的督促力上。
(四)建设性内参有可操作性。
建设性内参一般是上级领导工作思路的进一步拓展和开通,借助业内人士或专家的视野站在全局的立场想领导之所想,帮助领导破题,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提醒领导没有注意到的一些重要信息。由于这类内参不像问题性事件内参那样敏感,要引起重视必须在可操作性上多下工夫。比较超前的建议一定要有严密的逻辑论证过程,要从本地的实际出发,援引科学的、来源可靠的、能说明问题的数据。因此,内参记者应尽可能向那些常年深入科研调查工作第一线的科学家、专家学习,并相互交流观点,了解情况。内参发表前也需要请专家过目,增强稿件的严肃性和权威性。
三、新时期内参深化功能的相关策略
(一)盯紧热点、难点、敏感点。
内参的主要阅读对象是党政领导干部,所以选题立意应力求开阔宏观,要能够及时抓住事关全局刚起于青萍之末的风向性、刚刚破土而出的苗头性的问题,以思想深度取胜,以独特视角取胜。
1.紧盯热点。
新闻内参一方面要紧盯党委,看他们正在集中精力想什么、干什么;另一方面要紧盯群众,看他们议论最多、要求最迫切的事情是什么,从中找出结合处,确定采编重点。变热点为重点,通过深入调查,如实反映情况,帮助党委了解群众呼声、把握群众情绪、解决群众需求、维护群众权益,在服务党委、服务人民中树立自身影响力。
2.敢于抓难点。
当前我国正处在改革的关键期,坚持改革与反腐败斗争在向纵深发展,新矛盾、新问题、新情况、新经验、新观念等层出不穷,这些都迫切需要内参积极配合,充分发挥触角长、与基层实际接触多、不受地域部门利益局限等特点,围绕这些事关全局的难点,充分发挥自身的优越性,赢得属于自身的受众市场。
3.善于抓敏感点。
有些事情虽然发生在局部,或者仅仅只是个苗头,但是蕴涵着引发连锁反应的潜在可能,如果处理不及时、不妥当,很容易小事变大事,造成严重的不良影响。这类敏感问题往往是公开报道的“禁区”,也是内参大显身手的“自留地”,因此内参必须对此保持高度的敏锐性,善于透过现象看本质、看发展。对可能引发重大事端的倾向性、苗头性问题,一经发现,要立即跟踪调查反映,紧急情况专事专报。
(二)加强内参采编力量。
内参虽然与公开报道具有诸多类似之处,但其在确定选题、采访写作方面也有不少特性,要想搞好内参工作,还需要建立起业务素质高的内参队伍。目前,多数媒体的采编人员并没有采写内参的硬性指标,一些媒体单位又缺乏相应的激励机制,导致不少记者把内参作为一种补充,抱着“公开报道发不出来就发内参”,而不是扎扎实实去琢磨内参选题,这也制约着内参功能的发挥。因此,如何建立一支内参队伍,并充分调动记者的积极性,是搞好内参工作的一个关键因素。
一般来说,将内参部作为一个独立的新闻业务部门,从确定选题到采写、审稿、发稿均由本部门完成,更有利于保证内参机制的畅通运行。这就要求内参队伍中配备一定数量的、政治素质好、业务能力强的编辑、记者。同时,可以选调精干记者轮流到内参部顶岗,按期轮换。由于轮岗记者均来自采访第一线,线索多、信息灵,稿件的质量、数量有保障,有利于整合报业集团的新闻资源和人力资源。
(三)与公开报道形成合力。
大量的新闻实践证明,把内参与公开报道紧密结合起来形成合力,充分发挥新闻舆论在化解社会热点矛盾方面的独特优势和作用,不仅能收到良好社会效果,而且有利于提高内参的影响力。在新闻实践中,内参和公开报道的结合通常有两种情况:内参首先介入热点、敏感问题,引起领导重视后,转化为公开报道,共同推动事情进展;公开报道首先刊发出大量零散、无序的雷同事件,内参进行归纳、总结、深挖后,呈送给领导,为领导决策提供依据。这些都表明,内参和公开报道也并非相互孤立、相互抵制,相互结合能够发挥更大的功能。
(湖北日报)endprint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